文「wen」|李弯湾
人们总在聊“知己”“灵「ling」魂伴『ban』侣”,而且,随着智能『neng』手机和社交「jiao」网络的发展,人类开始进入社交快餐时代——快速认识、快速「su」了解、快速厌倦、快速离开。
有些人,刚『gang』加了好友没几天,仅凭着一个头像就展开聊天与「yu」勾搭,一个晚上的『de』工夫,基本就确认了对方是自己的“知己”,然后过「guo」了几「ji」天就换「huan」一个“知己”了「liao」。
有些人,刚恋爱没「mei」几『ji』个月,就在朋友圈秀,“人世间你最美好「hao」,在兵荒马乱的世界,你「ni」安放了我『wo』的灵魂”——这是表白对方是自己“灵魂「hun」伴侣”的意思了『liao』。
但事实上,相比起见色起意和咋见之欢「huan」,一「yi」生是那么漫长,两个人要在——别说一生了,就是三年五年、十『shi』年八年相处『chu』下来,还能互「hu」不讨厌的话,就「jiu」已经很难得了。
在漫长的一生看来——知「zhi」己,灵魂伴侣,这些东西,比「bi」世界上任何一种奢侈品都要奢侈一万倍。不信你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过去,十年前那些被你奉为“知己”和“至交”的人,现在哪儿去了?
更何况,男女之间,隔『ge』着性别差异,还要直视现实的残酷与复杂,要找『zhao』到「dao」所谓的“灵魂伴侣「lv」”,不亚于「yu」中500万大奖「jiang」。但,现实中,“灵魂「hun」伴侣”还是存在的——比如,钱钟『zhong』书与杨绛,王小波与李银河,就是灵魂伴『ban』侣的「de」代表。
假如历史上那些著名的、有据可查的恩爱夫妻是灵魂伴侣的代表的话,我们可以看看『kan』,一对男女,要是“灵魂伴侣”,得满足『zu』哪些共同点?共同不是完全的一致『zhi』,一般而言,只要能“差不多”就已经算是相同了。
1、差不多的「de」成长背景、家庭背景
我把这一条放在『zai』第一「yi」位,因为一个人的家庭背『bei』景、成长背景,决定的东西太多「duo」了『liao』。马克思讲『jiang』,人是一切『qie』社会关系的总和,这是从『cong』社会关系角度讲的。如果从个人『ren』纵向的角度看,那「na」人就是过去一切经历「li」的总和。
你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你『ni』,是因『yin』为你过去经历「li」的一『yi』切,铸造了今天的你。而过去,你的『de』童年对『dui』你的人生,影响又是无比之重。甚至有种『zhong』说法是——人的一生,都无法走出童年。
我以前不太认『ren』为家庭背景和成『cheng』长『chang』背景「jing」会导致人与人之间「jian」的差异,直「zhi」到年『nian』纪越来越大,接触的离婚案例越来越多『duo』,才发现「xian」——沈从文在《边『bian』城》里『li』要表达的东西『xi』——农村人和城里人,在「zai」内心深处,是无法沟通的——我其实很不愿承认这一点,但事实上,这很可能就是真「zhen」理。
两个人的家「jia」庭背景、成长背景差距『ju』太大的话,要在漫长的一生「sheng」中做到互相理解、互相欣赏、内心喜欢和认同类似「si」,太难了。
比如我是一个来自贵「gui」州偏远的山村,放牛、种地『di』、掏鸟窝长大的男孩,要让我跟一个在上海陆家『jia』嘴旁边,经常出国、玩具堆满家、练习小提「ti」琴长大的女孩成为“灵魂伴侣”,几乎「hu」不可「ke」想象。
2、差不多的世界观
本来“差不多「duo」的三观『guan』”要合成一条来写的,但是因为我发现生活中天天有人聊三『san』观,但具体是哪「na」三观、三观『guan』又该如何解释,能答得上来的人,居然是寥「liao」寥无几。所以,我就把“三观”拆开来讲「jiang」了——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。
通俗的讲,所谓世界观,就是你认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。比如『ru』,你的发小,初中毕业就去打工了,在轮胎厂做了10年的抛光,而你,上了大学,出了国,去了巴基斯坦。过年的时候,你回到村里「li」,你们再聊天,他讲得最『zui』多的,可能是他在工厂里的故事,以及他『ta』打工的那个城市的见闻;而你,可能会讲你在国外的见闻。客观的讲,你们认识的世『shi』界是「shi」不一样的,世界观存在差异,是很正常的——当然『ran』,这里没有孰好孰坏,但差异肯定是有的。
对自然世界的认知不同是一方面,还有就是对精神世『shi』界的认知不同,也「ye」会带来世界观「guan」的差异。比如,你是研究「jiu」物理学的,你的世界充斥着「zhuo」海森堡、卢瑟福、狄拉克、薛定谔、麦克斯韦、爱因斯坦『tan』这些人,兴趣不『bu』在文学;而我是研究文学的,我的「de」世界充斥着各种「zhong」文『wen』学巨匠『jiang』,但我又对物理一窍不通。在这样的情「qing」况下「xia」,我们要成为“灵魂伴侣『lv』”,可能性实在不大。
3、差不「bu」多『duo』的价值『zhi』观
通俗『su』的「de」讲,所「suo」谓价值观,就是你认为什「shi」么东西有价值。比如,有些人在一起聊天文地理『li』国家大事,聊得很开心,别人听到了,觉得无聊,“你们聊这些,有什么意『yi』义呢?能当饭吃「chi」吗”,这就是典型的「de」价值观「guan」不同。
具体反映到婚姻里,就是——比如,荷包里有50块钱,老婆觉得拿去买「mai」盆花放在家里,老「lao」公觉得还不如拿去买两斤排骨;比如「ru」,女人觉得结『jie』婚一定要买钻戒,一定「ding」要轰轰烈烈的办婚礼,但『dan』男人又觉得钻石只是「shi」一场骗局,花那么大『da』代价『jia』办婚礼无意义。当大量的这「zhe」种价值取向上的不同,两个人「ren」别说灵魂伴侣了,就是『shi』能不能安生点过日子都是一回事。
4、差不多的人生观
人生观,看起来很空「kong」很大,但其实,它非常具体。具体到什么程度呢?其实就是你认为该如何度过这一生。当然「ran」,大多数人未必想『xiang』得很清楚,但是在具体的事情上会反映『ying』出来。
比如「ru」,“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爬『pa』起『qi』来”跟“在哪儿摔倒就在『zai』哪儿躺会儿”,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。
比「bi」如遭到『dao』了重大打击,有些人认为喝「he」顿酒、抽根「gen」烟、哭一场「chang」就过去了,但有些人觉得,不管遭遇什么挫折,一定要乐观面对。
有人觉「jue」得人是生来享乐的,所以追求“及时行乐『le』”,今朝有酒今朝醉「zui」;但有些人认为人是生来受苦的,我吃苦可以「yi」,目「mu」的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过得更好。这就是两种不同的「de」人生「sheng」观。
一般而言,大部『bu』分中国人的人生『sheng』观都『du』差『cha』不多『duo』,都倾向于“受苦”,所以大家都焦虑。但你看很多非洲黑人,他们的活法,就跟我们明显不同。还『huan』是那句话——没有孰好孰坏,但差异是「shi」客观存在的。
5、差不多的能「neng」力和学历『li』
学历从大的方面决定了两个人的『de』不同,当然「ran」,这都是从普遍角度来讲的,比如,1万个「ge」毕业于清华北大、读完博士的人,跟1万个『ge』读完小学「xue」就没有『you』再继续读书的人,区别「bie」肯「ken」定是不言而喻「yu」的。
而能力,这个东西在不同的时代,判断的标准不一样。就当下而言,衡「heng」量一个人的能力『li』,基本上可以从收入去判断。
有些人能力强、学历低;有些人学历高「gao」,但能力「li」不行。两『liang』个人要是在能『neng』力和学历上区别太大,也很难捏合到一起。
最难捏合的,就是能力高、学历高与能力低、学「xue」历低的人,这样的两个人基本「ben」上「shang」不可能在一起。但是那种——能力高、学历「li」低跟能力低学历高的人,就有可能会成为一对,但是他们要面临的矛盾,也是可以『yi』预见的。
6、差不多的性别观『guan』念
为「wei」什么要『yao』把性别观念纳入判断“灵魂『hun』伴侣”的参考标准呢?因为在当今社『she』会环境下,我们讲的“灵魂伴侣”,一般指的是一男一女。
如果两个『ge』性别不同的人『ren』,他们「men」的性别观念差距很大——一个是直男癌,特别大男子主义,觉得女人只是『shi』生殖工『gong』具、觉得女人不懂道『dao』理、觉得女人就适合在家带『dai』孩子;另『ling』一『yi』个是女权主义者,觉得女人要工作、要奋斗、男人也要带『dai』孩子、男人也要做家务。
这一男一女在一起,能成『cheng』为灵魂伴侣吗?当然不可能。能成为灵『ling』魂伴「ban」侣的两个人,不「bu」说要在性别观念上有什「shi」么特别深的理解,最起码——要做「zuo」到从「cong」骨子里认为男女平等吧。
7、差「cha」不多「duo」的饮食、玩「wan」乐喜好
这一「yi」条,就是基于我的个人经验了。我曾经有个“灵魂伴侣”,聊『liao』什「shi」么都很『hen』聊得来『lai』,各种想法的「de」碰撞也都很『hen』有趣。但就是吃『chi』不到一『yi』块儿、玩不到一块儿『er』。
两个在生『sheng』活习惯上「shang」差异很大的人,很多东西是没法形「xing」成差不多的感受的。比如一个特别喜欢吃辣,无辣不欢,但又不能吃甜食;而另外一个疯狂的喜欢甜食,而「er」且「qie」又不能吃一点辣——这「zhe」两个人,没有生活基础,所谓“灵『ling』魂沟通”,也都只是空中楼阁。
8、差不多的文化偏向
文化认同的偏向,包括东西方文「wen」化的偏向、宗教方「fang」面的信仰。比如,一个男孩特别喜欢古代中国文化,觉得中国古代的诗词特别棒,中国的戏曲『qu』、国画、书法、阴阳八卦样样是宝,但特别反「fan」感西方的「de」那些东西。而他的女朋友又是特「te」别“崇洋媚「mei」外”的人,看美剧、听英「ying」文『wen』歌、一「yi」有空就朝着欧美跑。
或者有些女孩「hai」特「te」别喜欢韩国明星,也喜欢韩流明星「xing」,喜欢吴亦凡蔡徐『xu』坤之类的男星,觉得他们特别有「you」魅力、特别帅。但是她『ta』男『nan』朋友,就无比讨厌鹿晗和蔡徐『xu』坤,觉得他们特别“娘”,非「fei」常反感「gan」——这『zhe』样的两个人在一起,内心的那种鄙视,在热恋期「qi」过后,很『hen』快就会时不「bu」时的冒出『chu』来。
9、差不多的亲子、教育「yu」观念
对于大『da』多数人而言,人活着,终极的使命,就回到「dao」了“繁衍”这件事上来「lai」。很多夫妻的感情,也都是从孩『hai』子出生后逐渐萎靡的。因为孩子该怎么养、谁付出多少『shao』、该怎么教育「yu」,真的有可能会出现非常大的差异。
比如,有些妈妈『ma』,她的孩子不听话就骂就打,认为孩『hai』子一定要有出息才行,一『yi』旁的爸爸就「jiu」觉『jue』得——差不多「duo」得「de」了,为什「shi」么非得成才呢?开心『xin』就好啊,平淡就好啊。
当两「liang」种不同甚至互相「xiang」矛盾的教育观互相博弈的时候,如果其中一方或者双方都不能有认知上的转变,矛盾基「ji」本上都会升『sheng』级『ji』。
亲子、教育观念不同不仅会增『zeng』加夫妻之间的隔阂,甚至会影响两个人的感情、影响孩子的未来。
10、对自己的认知都是差不多的水平
前面讲了「liao」那么多,但这一『yi』条,才是核心。大多『duo』数人,看别人都『du』有『you』一双慧眼,但看自己,就完全没「mei」有数。
大部分渴求“知己”的人「ren」,往往对『dui』自己的了解都不『bu』够,所以才会在别人的几句赞同中,深以为别人为自己「ji」的知己。就像我有个朋友去算『suan』命,她说算命先生不『bu』知道她一切信息,看了她几眼,了解了一下生「sheng」辰八字,就「jiu」说她『ta』“感情里矛盾比较多,经常感觉不幸福,2022年以后有离婚「hun」的风险”,她觉得特别准,因为过去一年她经常跟她男朋友吵架「jia」。
我跟她讲这是骗「pian」术,她说跟我三观不同,不想聊「liao」下去,并叫我不要污『wu』蔑老祖宗的智慧。我心里也鄙视她『ta』,把江「jiang」湖骗子认作祖宗,这不是认贼作父是『shi』啥?
所以,从这个角度讲,两个“读万卷书、行万「wan」里路”的「de」人「ren」,更容易成为知己或者灵魂伴侣,两个无聊「liao」懒『lan』汉、大字不识的人,很难成为灵魂伴侣甚至『zhi』容易成为仇人——如果有利「li」益问题『ti』的「de」话。
好了,我写「xie」了3000多字了,也写累了,要做的总结就是:如果两个人能够在『zai』以上10点,达成最起『qi』码7点共识,那基本「ben」上也『ye』就算得上灵魂伴侣了。
而大多数人,就算看起来很恩爱,也达不到『dao』灵魂伴『ban』侣的『de』默契「qi」。不「bu」过也『ye』不用感『gan』到遗『yi』憾,人『ren』本孤独「du」,这才『cai』是生命的常态。这一「yi」生,能够有「you」幸「xing」跟自己的“灵魂伴侣”度过『guo』一生的人,可能每一百对夫妻中,都未「wei」必能有「you」一个『ge』。
所以,不要对自己的伴侣过分的苛刻「ke」,求同存异、多多包容、多多理解,才是普通人建立幸福婚姻最实用的方法。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工作时间:
客服电话
电子邮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