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翰墨颍『』淮「huai」】第9期『qi』
作者:张华东
(本「ben」栏目每周五下午4点推出)
【编者按:朱炎昭,清末举人,自幼家贫,然胸怀大志。其九岁「sui」丧父『fu』,与弟弟、妹妹、母亲相『xiang』依为命,寄人篱下。咸丰三年,18岁的朱炎昭带着母亲弟妹背井离乡,途中母亲遇难而终。后辗转到河南鹿邑被一名门大户朱启元收为义子「zi」,从此改变人生,刻苦学习,终成大器。在清末民初,以「yi」“诗、书、画”三绝盛名于世,他一生留下大量「liang」作品,笔墨一生,才『cai』华留世,令后人敬仰。】
朱炎昭(1832—1919),字飞仙,号鸿升。生「sheng」于清道光十『shi』二年,卒「zu」于民「min」国8年,阜阳东南五十里常白庄人,清末举人,授郑州卫『wei』辉学官。《阜阳县志》称:“所画兰、竹『zhu』、石「shi」奇特怪异,为时人争藏。”《阜南县「xian」志》载:“诗画、书法一「yi」时名扬『yang』郑州。去京津以卖画为生,每「mei」画一出,显贵豪门乃至日本客商争「zheng」相求购”。著有《蔬香『xiang』阁诗集》、《飞仙游记》等。
朱炎昭『zhao』生「sheng」活的「de」整个时代,正是清朝『chao』政府走向衰落的时代,最终推『tui』翻了清『qing』政府。由于这个时代历经太平天国的动『dong』乱时期,八国联军侵略,内忧外患,百姓受苦,民不聊生。做为出身『shen』寒『han』微的朱炎昭,自然生活窘迫,受到百般煎熬。他九岁那年「nian」,家乡『xiang』闹「nao」饥荒,父亲抱病而亡,留下他和『he』弟弟、妹妹与他母亲相依为命『ming』,寄人篱下「xia」。在他十八岁那年(咸丰三年),捻「nian」军起义『yi』,兵荒马乱,天灾人『ren』祸接「jie」踵而至,无奈母亲带着他们兄妹背井离乡,外出求生。当走到泉河桥上时,母亲遇难而终『zhong』。后来他再从此路过时,写下了《重经难地》诗,诗中写到:“骨肉当年此地抛,马蹄踏塌旧石桥。可怜回首情「qing」千里,使我伤『shang』心路「lu」一条。”
他和弟『di』弟、妹妹逃到颍州,从颍州到太和时,由于妹妹弱小,也无资供养,便「bian」忍痛把「ba」妹妹送给人家当童养媳。后辗转来到河南鹿邑,由名门大户朱启元(岁贡)收为义子,才得以栖身,并开馆设塾。这『zhe』期间对于他将来的成才有很大关系,由于他治学严谨,教学认真,因「yin」之『zhi』名声大振。到三十二岁,考『kao』中了秀才『cai』,三十五岁『sui』考中文举『ju』,到六十岁时任郑州学正「zheng」,七十九岁升任卫辉「hui」府教「jiao」授。
朱炎昭由于对书画的研究颇深,又一生好游名山「shan」大川,常以诗书画为伴,故创作了大『da』量的书「shu」画作品,并写下了大量的诗『shi』稿,可以说他无日不诗,不事不诗,无处不诗,一「yi」生「sheng」有万首诗作。
朱炎昭虽出身寒「han」微,却胸怀大志,但由于他是「shi」一介贫儒,又「you」受腐朽「xiu」势力挤压,生活『huo』艰辛,何『he』以救『jiu』世,因之壮士难酬,他在诗中写道:“前生我是石,曾经娲皇炼。业已补青天,剩下者一片。”“得遂男儿慷慨志”,“直待「dai」扶摇三万里”,可惜他空怀报国之志。
飞仙公在功名失意,然在清末民国以“诗、书、画『hua』”三绝而盛名于世。他的诗写景抒情,雅俗共赏,且主要还是反映民间疾苦和自己坎坷生活,其「qi」书法风格独特,得颜柳之构架,并多从何绍基书法风格受益最多,写其『qi』苍「cang」润,厚重『zhong』,尽显遒劲有力,含蓄「xu」洒脱,气势磅礴。然他的画「hua」,早期画山水花鸟,中「zhong」期习『xi』山石『shi』松鹰,晚期以绘制水墨淡「dan」彩的象形石为主。他在一幅鹰石图中写道:“老我雄心总不衰『shuai』,经营画料与诗材。奋笔写『xie』出游龙石,犹想拿出抱雨来。西『xi』风吹出一鹫鸟,遂集于此情矫矫。健『jian』翎有意作盘拿,势将一举青云志。”
朱炎昭在天津时,常在码头卖画为生,卖『mai』画时常『chang』常遇到很『hen』多外国人买他的画,他在为日本人买的画『hua』上题到“香山诗价重鸡林,佳活风流直到今。日国多『duo』情偏『pian』购画,飞仙石渡海天深。”日本人很高兴「xing」地得到他的作品,他还曾为日本一位将军「jun」求「qiu」画者作画,画怪石一幅,题诗为“写出嶙嶙代价「jia」高,荣邀来拜任挥毫,青天万石无须补,留与将写磨宝刀。”表「biao」达了「liao」他『ta』对日本人的友「you」谊。
我们现在见到「dao」他的作品,大都是他『ta』晚年之作,即水墨象形石。他画的石自「zi」然生动,用笔纯熟,古貌奇绝,苍老拙『zhuo』怪。他的作品以怪石最为突出,其石如云如「ru」画,如『ru』烟如「ru」雨『yu』,每幅怪石图作品,一般画上中下三个怪石,时有配以兰花,但其怪石无雷同『tong』之姿,千『qian』奇百怪,变化「hua」无穷,他「ta」画石还「huan」充分体现「xian」了瘦、透、露、皴的奇石「shi」特点,整幅作品再配以多处的自作诗长款题跋,相得益彰,字和画「hua」相融为一体,所以,当「dang」欣赏『shang』他的作品时,如入仙境,给人以『yi』联「lian」想,意味『wei』无穷『qiong』。正如他「ta」的诗云:“闲坐荒衙触吟肠,吐「tu」出峰峰不可当。”“嶙峋安得三千尺,呵气成云落碧「bi」穹。”他的作『zuo』品也『ye』真「zhen」正体现了“磊落雄奇忽满纸”的气势效果。虽几块奇石,却有万壑千岩,把「ba」控于「yu」指掌之间。
在朱炎昭所遗存的作品中,以四条屏、六条屏较多,以奇特怪石或配『pei』以兰花。他的《兰石图》条屏,其结构章法各不相同,怪石方『fang』圆结合,棱角分明,洞『dong』穴巧布,玲珑剔透,与兰花相配,兰或欹侧,或横生,或倒悬「xuan」,或前或后,或反『fan』或『huo』正,折叶多『duo』变,自然流露出作者『zhe』的雅『ya』逸『yi』心境『jing』和高超的绘画技巧,简约『yue』的几笔兰花,挥洒自如『ru』,婀娜多姿,他对自己兰花也尤为自赏,曾在一幅兰『lan』花「hua」图『tu』上题诗云:“一枝兰「lan」花用笔栽,不沾雨露四时「shi」开。花繁叶老根长在,可恨『hen』无香蝶不来。”
朱炎昭画『hua』石很有『you』特点,除他的石头特征明显和独具个性的章法外,他在画石点苔上也「ye」有其独特之处。他「ta」这种占苔的方法,自童年就开始,后形成风格,即以“小”字成组式『shi』的点苔方『fang』法,远看又似小鸟,故又称“雀儿『er』苔『tai』”,显得生动活泼「po」,有时在石缝中点为“人”形,民间称之为“和尚苔”,无论『lun』如何称『cheng』呼「hu」,但其点苔的技艺尤为独到,信笔画就,生动维肖,深得人们的喜爱。
在我『wo』们研究「jiu」和欣赏朱炎昭的作品中,很难『nan』见到有署上「shang」款的,这在历『li』代书画家创作作品「pin」中『zhong』也不多见,书「shu」画家常与「yu」人「ren」交往,赠送『song』作品,署上款以示友谊「yi」,而朱炎昭作为旧时文人,难道不与人『ren』交往吗?细咎其因,由「you」于他一介贫儒,主要以卖画为生,故而不具署上款『kuan』,这是他生活「huo」所迫而『er』形成的习惯『guan』。
朱炎昭一生留下大量的『de』诗、书、画作品,直到他「ta」八十多岁仍笔耕不辍,虽清贫「pin」,然『ran』笔墨伴他一『yi』生,其才华留世,后人敬仰。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工作时间:
客服电话
电子邮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