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/人生感悟/正文

《成尚荣教育文丛》自序(成尚荣先生的十点人生感悟)

 2022年12月08日  阅读 231  评论 0

摘要:本文字数约6000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曾经犹豫很久,不知丛书的自序究竟说些什么,从哪里说起,怎么说。后来,我想到,丛书是对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小结,而人生好比是个坐标,人生的经历以及小结其实是在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。于是自序就定下了这个题目。与此同时,我又想到故事总是一节一节的,一段一段的,可以分开读,也可以整体地去读。因此,用“一、二、三……”的方式来表达,表达人生的感悟。一、尚可:对自己发展状态的认...
《成「cheng」尚荣教育『yu』文丛》自「zi」序(成尚荣先生的十点人生感悟) - NO.1

本文『wen』字数约

6000字

阅读时间约

6分钟

曾经犹豫很久,不知丛书『shu』的自序究竟说些什么,从「cong」哪里说起,怎么『me』说「shuo」。后来『lai』,我想到,丛书是对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小结,而人生好比是个坐标,人生的经历以及小结其『qi』实是在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「shi」。于是自序就定下了这『zhe』个题目。
与此同时,我又想到故「gu」事总是一节一节「jie」的,一段一段的,可以分开读,也可以整「zheng」体地去读。因此,用“一「yi」、二、三……”的方式来『lai』表达,表达人生的感悟。

《成尚荣教育文丛》自序(成尚荣先生的十点人生感悟) - NO.2

一、尚可:对自「zi」己发展状态「tai」的认知

我的名字「zi」是“尚荣”二字。曾记得,原来写的是『shi』“上荣”,不知何人、何时,也不知何因改成“尚荣”了。那时,家里人没什么文化,我们又小,改为“尚荣”绝对「dui」没有什么文化的考量,但定有些什么不知所云的考虑。
我一直认为“尚荣”这名字很露,不含蓄,也很俗,不喜欢,很不喜欢。不过,现在「zai」想想,“尚荣”要『yao』比“上荣”好多了,谦「qian」逊多了,也好看一点「dian」。我对“尚荣”的解读是“尚可”,其含义是,一定要处在“尚可”的认知状态,然『ran』后才争取从尚可走『zou』向尚荣的理想状态。
这当然是一种自我暗示和要求。我「wo」认为,人不能喧闹『nao』,不能作秀,更『geng』不能炫『』耀(何况还『huan』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「de」资本)。但人不能没有精神,不能没有思想,我一直要求自己做一个有追求的人,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。正是“尚可「ke」”“尚荣”架构起我人生的坐标。尚可,永远使「shi」我有种觉醒和警惕,无论有什么进步、成绩,只是“尚可”而已;尚荣,永远有『you』一种想象和追求『qiu』,无论有『you』什么进展、作为,只不过是“尚荣”而已。这一发展坐标『biao』,也许是冥冥之中人生与我的约定以及对我的承诺。我相『xiang』信名字的积极暗示意义。

《成尚荣教育文丛》自序(成尚荣先生的十点人生感悟) - NO.3

2016年与当年的学生聚会

二、走这么「me」久了,才知道现在才是开「kai」始『shi』

我是一只起「qi」飞很迟的鸟,不敢说「shuo」“傍晚起飞的猫头鹰”,也不愿说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『shi』近黄昏”。说起飞很迟『chi』,是因为61岁退休后才安下心来,真正地读一点书,写一点小东『dong』西,在『zai』读书和写作中,生发出「chu」一点想法,然『ran』后把这些想法整理出来『lai』,出几本书,称作「zuo」“文丛”。在整理「li」书稿时,突然之间有了一点「dian」领悟。
第一『yi』点领悟『wu』:年龄不是问题,走了「liao」那么久,才知道『dao』,原来现『xian』在才『cai』是开始。人生坐标上的那个起「qi」点,其实是不确定的,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成为起点;起点也不是固『gu』定的某一『yi』个,而是一个个起点串联起发展的一条曲线。花甲之年之后,我才开始明晰,又一个起『qi』点开「kai」始了,真「zhen」正的起点开始了「liao」。这个点,就是「shi」退休时,我在心里默默地说的:我不能太落后。因为退休了,不『bu』在岗「gang」了,人一般会落后,但不能『neng』太落后。不能「neng」太「tai」落后,就必须把过去的办公桌,换成今天家「jia」里的那「na」张「zhang」书桌,书桌告诉我,走了那么久,坐在书桌前,才「cai」正「zheng」是「shi」开始。所以,年龄真的不是问题,起点是自己把握的。
第二点领悟:人生『sheng』是一首回旋曲,总是要回到童年这一『yi』人生根据地去。小时『shi』候,我的功课学得不错,作文尤其好。那时,我有一个巴望:巴望『wang』老师早点发作「zuo」文本。因为发作文本之前,总「zong」是读一些好作『zuo』文,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;也常听说,隔壁班的老师也拿我的作文去读。每当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临,我会「hui」想「xiang」入非非:总「zong」有一天要把作文登在报刊『kan』上,尤其是一定要在《新华日报》上刊登『deng』一『yi』篇文章。童年「nian」的憧憬和想象是种潜在的力量。一个人童年时代有没有一点想入非「fei」非『fei』,今后的发展还是不同的。和过去的学生『sheng』聚会,他们也逐渐退休「xiu」了,有的也快『kuai』70岁了。每每回忆小学生活,总忆「yi」起那时候我读『du』他们「men」的作文。文丛『cong』出了,我『wo』似乎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。童『tong』年,那是我人生的『de』根据地;人总『zong』是在回旋中建构自己的历史,建构自己的坐标,总得为自己鸣唱一曲。
第三点领悟:人的发展既可以规划又不能规划,最好的发展是「shi」让自己“非『fei』连续发展”。最近我很关注「zhu」德国教育人类学「xue」家博尔诺夫『fu』的“非连续”教育理论。博尔诺夫说,人是可以塑造的,但塑造的观点即连续性教育理论是不完整的,应当作重要调整和修『xiu』正,而非连续性教育倒是对人『ren』的发「fa」展具有根本的意义。我以为,非连续性教『jiao』育『yu』可以「yi」迁移到人的非连续「xu」性『xing』发展「zhan」上。所谓非连「lian」续性『xing』发展,是要淡化『hua』目的、淡化规划,是非功利的、非刻意的。我的人生好像用得上非「fei」连续发展理论。如果你功利、浮躁、刻意,会让你产生“目的性颤抖”。人的发展应自然一点,“随意”一点,对学生的教育亦应如此,最好「hao」能让他们跳出教育的设计,也让名师的发展跳开一点。只有“尚可”,才会在不『bu』满「man」足感中再向前跨一点。

《成尚荣教育文丛》自序(成尚荣先『xian』生的十点人生感悟) - NO.4

三、坐『zuo』标『biao』上的原点:追寻和『he』追赶

文丛实质上『shang』是我的一次回望,回望自己人生发展『zhan』的大概图「tu」景,回望自「zi」己的坐标,在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。回望不是目「mu」的,找到那个点才最为重要。我要「yao」寻找的是那个坐标上的原点,它是核心,是源泉,是出『chu』发点,也「ye」是回归点。找到原点,才能架构人生发展的坐标,才会有真故事可讲。
那个『ge』点是什么呢?它「ta」在哪里呢?
它在对『dui』人生意义的追寻中。我一直坚信这样的哲学判断:人是意义的创『chuang』造者,但人也「ye」可以是意义的「de」破坏者。我当然要做意义的创造者。问题是何为意义。我认定的意义「yi」是人生「sheng」的价值,既是个人「ren」存在和发展的价『jia』值,也是对「dui」他人对教育对社会产生的一点影响。而意义有不同的深度,价值也有不同的高度。值得注意的「de」是,人生没有统一『yi』的深度和高度,也没有『you』统一的进度和速度,全在自己努力,不「bu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,你努力了,达『da』到『dao』自己的高度才重要,把握自己的进度才合适。而所谓的努力,对我来「lai」说就是两个字:追「zhui」赶『gan』。因为我的「de」起点低,基础薄弱,非“补课『ke』”不可,非追赶不可。其实,追赶不仅是态度,它本身就是一种意义。
我追赶青春的步伐。路上行『xing』走,我常常不自觉地追「zhui」赶年轻人的脚步,从步幅到步频。开始几分『fen』钟,能和年轻人保持一致,慢慢地赶不上了。过「guo」了几分钟,我又找『zhao』年轻人作对象,去追赶他们『men』的脚步,慢慢地『di』,又落后了。追『zhui』赶不上『shang』,我不遗憾,因为『wei』我的价值在于追求。这样做,只是对「dui」自己『ji』的要求,是想回到青年时代去,想『xiang』再做一回年轻人『ren』,也是向年轻「qing」人学习,是向青春致敬的一「yi」种方式『shi』。有『you』了青春的步「bu」伐,青春的心态,才会有青春的书写。
我追赶童心。我『wo』曾不止一次地引『yin』用作家『jia』陈祖芬的话:人总是要长大的,但『dan』眼睛不「bu」能长大;人总是要变老的,但心不能「neng」变老。不「bu」长大的眼是童眼,不老的心是童心。童心是可以超越年龄的「de」,只『zhi』要有童心,就会有童年,就『jiu』会有『you』创造。我自以为自己有颗不老「lao」的童心『xin』,喜欢和孩子说话,喜欢和年轻人对话,喜欢看绘本,喜欢想象,喜欢天『tian』上云彩的千变万化,看到窗前的树叶『ye』飘零了,我会有点伤「shang」感。追赶童心,让我有时激「ji」动不已。
我追『zhui』赶「gan」时代的潮流。我不追求时尚,但『dan』是我不反对时尚,而且『qie』关注时尚。同时,我更关注时代的潮流,课『ke』程的,教「jiao」学『xue』的,教育『yu』的,儿童的,教师的;经济的『de』,科技的,社会『hui』的,哲学『xue』的,文化的。有人请我推荐一本杂志,我「wo」毫不犹豫地推荐《新华『hua』文摘》,因为它的综合性,让我捕捉到学术发展的前沿信息。每天我要读好几种报纸,报「bao」纸以最快的速度传「chuan」递时代的信息,我会从中触摸时代的走向和潮流。读报并『bing』非消遣,而『er』是让其「qi」中『zhong』一则「ze」消息触动我的神经。
所有的追赶,都是在寻觅「mi」人生的意义。人生坐『zuo』标,当是意义坐标。意义坐标,让我不要太落『luo』后,让我这只迟飞的鸟在夕阳晚霞中飞翔,至于它落『luo』在哪个『ge』枝头,都无所谓。迟飞,并不意味着飞不高飞不远『yuan』,只要是有意义『yi』的「de」飞翔,都是自己世界中的高度和速度。

四、大胸怀:发展的坐标要大些

人『ren』生的『de』坐标『biao』,其实是发展「zhan」的格局,坐标要大,就是格局要大。我家住傅厚岗。傅『fu』厚岗曾住过几位大家——徐悲鸿、傅抱石、林散「san」之,还有李宗仁。我常在他们的故居前驻足,见故屋,如见故「gu」人。徐悲鸿说「shuo」,一个人不能「neng」有傲气,但一定要有傲骨;傅抱石对小女傅益「yi」瑶说,不要做文人,做一个有文化的人,重要的是把自己的胸「xiong」襟培养起来。徐悲鸿、傅抱石『shi』的话对我启发特别大。我的理解是:大「da」格局来自大胸怀,胸怀大是真正的『de』大;大格局不外在于他人『ren』,而是『shi』内「nei」在于人「ren」的「de」心「xin」灵。而胸怀与视野联系在一起。于是,大视野、大胸怀「huai」带来大格局,大格局才会带来大一点的「de」智慧,人才能讲一点更有『you』内涵、更有分量的故事。这是我真正的心愿。
大胸怀下的大格局,是由时间与空间架构成的坐标。用博尔诺夫的观点看,空间常常有个方向:垂直方『fang』向、水平方向「xiang」和点。垂直方向引『yin』导我们向「xiang」上,向天空,向光明;水平方向引导我们向前;点则引「yin」导我们要有一个「ge」立足点。无论是向上,还是向前,还是选择一个立足点,都需要『yao』努力,都需要付出『chu』。而时间则是人类发展的空间『jian』。时间特别引导人应当有明天性。明天性,即未来性,亦即向前性和向上性。所以「yi」,实践与空间构筑了人生的坐标,这样的坐标是大坐标。

《成尚荣教育文丛》自序(成尚「shang」荣「rong」先『xian』生的『de』十点人生感悟) - NO.5

五、对未来的慷慨:把一切献给现『xian』在

在这样的更大坐标中「zhong」,需要我们处理好现实与未来的关系。我非『fei』常欣赏这样的表述「shu」:对未来的慷慨,是『shi』把所有的一切都『du』献给「gei」现在。其意不难理『li』解:不做好现在哪有什么未来『lai』?因此想要在更大的「de」坐标上『shang』讲『jiang』述故事,则要从现在开始,只有着力讲好今『jin』天的『de』故事,才有明天的故事。有一点,我做得还是比较好『hao』的:不虚度每一天,读书、读报、思考、写作成为一天的主要生活内容,也成了我的「de」生活方式。有老朋友对「dui」我的评价「jia」是:成尚荣不好玩。意思是,我不会打牌『pai』,不『bu』会钓鱼,不『bu』会喝酒,不喜欢游山玩水。我的确不好玩。但我觉得我还是好玩的。我知「zhi」道,年「nian」纪大了,再不抓紧时间读点书写「xie」点什么,真对不起自己,恐『kong』怕连“尚可”的水平都达不到。这位老朋友已离世了,我常默默地对他说:请九泉之下,仍继续谅解、宽容我的不好玩『wan』吧。真的「de」,好「hao」不好玩「wan」在于自己的价值「zhi」认知和追求。

六、首先『xian』做个好人,一个有『you』道德的人

讲述的故事不「bu」管有多「duo」大,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,那就「jiu」是『shi』做个好人『ren』。做个好人真不容易。我对好人的定义是:心地善良,有社会『hui』良知,谦『qian』虚,和气,平等对人,与人为善,多站在对方的「de」位置上想想。我的主要表现是:学会“让『rang』”。让,不是软弱,而是不必计较,不在小问「wen」题上计较,不『bu』在个人问题上计较。所谓好『hao』人,说到『dao』底是做个有道德『de』的『de』人。参与德育『yu』课「ke」程标「biao」准的「de」研讨,参『can』与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审查,参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论证,我最大的体会是:道德是照亮人生之路的光源,人生发展坐标首先是道德『de』坐标。我信奉『feng』林肯的论述「shu」:“能力将「jiang」你带『dai』上峰「feng」顶,德行将让你『ni』永驻那儿。”我还没登上峰顶,但是道德将成为一种攀登「deng」的『de』力量和永驻的力量。我也信奉,智慧首先是道德,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言,智慧就是『shi』就那些对人类有益的或有害的事『shi』采「cai」取行动的伴随『sui』着理性的『de』真实的能力状态。我又信奉,所谓『wei』的退、让,实质上是进『jin』步,一如插秧歌:“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『di』头便『bian』见水中天『tian』,六根「gen」清净方『fang』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「qian」。”我还信奉,有分寸感就不会贪,有『you』意志力就不怕,有责「ze」任心「xin」就不懒,有自控力就「jiu」不乱「luan」。而分寸感、意志力、责『ze』任心、自控力无不与道德有关。
在更大的坐标上『shang』讲述故事,是「shi」一『yi』个『ge』反思、梳理、提升的过程,学者称之为“重撰”中的深加工。文丛试图对以往的观点、看法作个梳理「li」,使之条理化、结构化,得以提『ti』升与跃迁。如「ru」果「guo」作一些概括的『de』话,至少有三点『dian』体会。其一,心里有个视角,即“心视角”。心视角,用心去观『guan』察问题、分析问题。心视角有多大,坐标就可『ke』能有「you」多大;心视角有多高『gao』,坐「zuo」标就可能有多高。于是,我对自己的要求是,对任何观点对任何现象的分析、认识看高「gao」不看低,往深处本质上去看「kan」,往立意和价值上「shang」去看。看高「gao」就是一种升华。其二『er』,脑子里有个思想的「de」轮子。思想让人站「zhan」立起来,让人动起来、活起来,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。思想是从『cong』哪『na』里来「lai」的?来「lai」自哲学,来自「zi」文学,来自经典著作『zuo』。我当然相「xiang」信实践出真知,但是『shi』实践不与理论相结「jie」合,是出不『bu』了思想的。思想好『hao』比轮子『zi』,推着行动『dong』走。倘若文章里没有『you』思「si」想,写得再华丽都不是好文章。我常『chang』常努『nu』力地让思想『xiang』的轮子转动起来「lai」。发展坐标是用思「si」想充实起来、支撑起来的。其三,从『cong』这扇门「men」到那扇『shan』门,打开一『yi』个新「xin」的天地。读书时,我常有「you」种想象,我把这种阅读称作“猜想性阅读”。这样的阅读会丰富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,甚至可以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。写『xie』作则是从这扇门到『dao』那扇门,由此及「ji」彼,由「you」表及里,由浅及深「shen」,是新的门「men」窗的洞开。

七、把坐标打『da』开:把人、文化,把「ba」教育的关注点、研「yan」究点标「biao」在坐标上

更宽广的『de』视野,更「geng」丰富的心视角,必然让坐标向教育、向生活、向世界打开。打开的坐标才可能是更大的坐标。我对「dui」专业的理解,不囿于学科,也不囿于课程,而『er』要在『zai』人的问题上,在文化的问题上,在教「jiao」育『yu』改革、发展的一些大问题上有些深『shen』度的阐释和建构,这样的「de」专业是大专业。由此,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我『wo』曾『zeng』提出“第『di』一专业”的命「ming」题。对教师『shi』专业发展「zhan」如此,对『dui』教育科研工作者「zhe」也应「ying」有这样的理解与要求。基于这样的「de」认识,文「wen」丛从八个方面梳理、表『biao』达了「liao」我这十多年对有关问题思考、研究的观点:儿「er」童立场、教师发展、道德、课程、教学『xue』、语文、教学流派以及核心素养。我心里十分清楚:涉及面『mian』多了,研究的专题「ti」不聚焦『jiao』,研究的精力不集中,在深『shen』度上、在学术的含量上达不到应有的要求。不过『guo』,我又以为,教育科研者视野开阔一点,视点「dian」多一点,并不是坏事,倒是让自「zi」己在多样性的认知与比较中,对某一个问题发现了不「bu」同的侧面,让问题立『li』起来,观察得全面一些,也深入「ru」一些。同时,研究风格的『de』多样化,也体现在研究的方向和价「jia」值上「shang」。
坐标打开,离不开『kai』思维方式和打「da」开方式。我很认同“遮诠法”。遮诠法是佛教思维方式「shi」。遮,即质疑、否定;诠,即诠释「shi」、说明。遮不「bu」是目的,诠才是目的;但是「shi」没有遮,便没有深度、独特的诠『』;反过来,诠让『rang』遮有了更充足的理由。由遮到诠是思维方式,也是打开「kai」、展『zhan』开的「de」方式。
遮诠法只是我「wo」认『ren』同并运用的一种方式,我运用得比较多的『de』是“赏诠法”。所谓赏,是肯定、认同『tong』、赞赏。我始终认为,质「zhi」疑、批评、批判,是认识问题的方式,是「shi」指『zhi』导别人「ren」的方式『shi』,而肯定、认『ren』同、赞赏同样是认「ren」识问「wen」题的方式,同样是指导别「bie」人的方式,因为肯定、认同、赞赏,不仅让别人增强自信,而且知道哪『na』些是认识『shi』深刻、把握准确、表达清晰的,需要保持,需要将其放大,争取做得「de」更好。对别人的指导应如『ru』此,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也应这样。这样的态度是打开的,坐标也是打开的。打开坐标,研究才会有新视野和新格局。
打开,固然可以深入,但真心的深入应是这一句『ju』话:“根索『suo』水而入土,叶追日而「er」上天。”我对自己『ji』的要『yao』求是:向上飞扬『yang』,向下沉潜。要向上,还要向下,首「shou」先是“立起身来”。原来,所有的坐『zuo』标里「li」,都应有个『ge』人,这个人是站立起来的。这样的坐标才是更大的坐标。

八、打开感性之『zhi』眼,开启写作之窗

不少「shao」人,包括老师,包「bao」括杂志编『bian』辑,也包括一些专家学者,认『ren』为我的写作是有风格的『de』,有人曾开玩笑地说:这是成氏风格『ge』。
风格是人的影「ying」子,其意是『shi』人的个『ge』性使然,其意还在风格任人「ren」去评说。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写作风格究竟是什么,只知道,那些文字是从我『wo』的心『xin』里流淌出来的,大概『gai』真实、自然与诗意,是我的「de」风格。
不管风格不风格,有一点我是认『ren』同的,而且也是在『zai』努「nu」力践『jian』行的,那就是相信黑格尔对美的定「ding」义:美是用「yong」感性表达理念「nian」和理性『xing』。黑格尔的话与「yu」中国文化『hua』传统中的「de」“感「gan」悟”,以及宗白华「hua」《美学散步》中的「de」“直觉把握”是相「xiang」同的,相通的。所以,我认为,写作首先是打开感性之眼,运用自己的「de」直觉把「ba」握。我自觉而又不自觉地坚持了这一点。每次写作「zuo」,总觉得自己的「de」心灵又敞开『kai』了一『yi』次,又自由呼吸了一次,似「si」乎是沿着一斜坡向上起飞、飞翔。心灵的自由才是最『zui』佳的写作状态,最适宜的写作风格。
当然也有人曾「zeng」批评我的这一写作风格,认为过于诗『shi』意,也“带坏”了一些教师。我没『mei』有过多地去想,也没有和别人去『qu』辩论。问题出在『zai』对“诗意”的理解存在偏差。写作是个性化『hua』的创『chuang』造,不必去过虑别人『ren』的议论。我『wo』坚持下来了,而且心里很踏实。

九、讲述故事应当「dang」有一个丰富的工具箱

工具的使用与创造,让人获得了解放,对工具的使「shi」用与创造已成为现代人的核心素养。
讲述故事也需要工具,不只是一种工具,而且要「yao」有「you」一个工『gong』具箱「xiang」。我的工具箱「xiang」里有不少『shao』的工「gong」具。一是书籍。正如博尔赫斯所说的,书「shu」籍是人类创造的伟大工具「ju」。书「shu」籍「ji」这一「yi」工具,让我的心灵『ling』有『you』了一次又一次腾『teng』飞的机会。二是『shi』艺术。艺术是哲学的工具。凭借艺术这一工具『ju』我走向哲学的「de」阅读和思考。长期以来,我「wo」对艺术作品及其表演非常『chang』关注。曾记得,读师范时,我有过编写电影作「zuo」品的欲『yu』望,并很冲『chong』动。现在回『hui』想起来,有点好「hao」笑,又非常欣慰。因为我「wo」那电影梦,已转向对哲学、伦理学的关注了。三是课程。从目『mu』的『de』与手段的关系看,课「ke」程是『shi』手段、是工具。课程『cheng』这一透镜,透「tou」析、透射出许多深刻的意蕴。四是教科书「shu」。我作为审查委员,对教材进行「xing」审查时,不是审查教材本身『shen』,而是去「qu」发现教「jiao」材深处的人——教『jiao』材是不是为人服务的。工具箱,提供了操『cao』作的工具,而工『gong』具的『de』使用,以「yi」及使用中生成的想象,常『chang』常帮助我去编织和讲述故事。

十、故事让『rang』时间人格化,我「wo」要继续讲下去

故事『shi』可以提供一个「ge」可供分「fen」享的世界。不过『guo』,我的目的「de」,不只在与世界分享「xiang」,更为重要的是「shi」,通过故事让时间人格化,让自己的时间人格化。讲述故事,是对过去的回忆「yi」,而回忆时「shi」,是在梳『shu』理自己「ji」的感受,梳理自己人格完善的境脉。相信故事『shi』,相「xiang」信时间,相信自己的人生坐标。
我会去丰『feng』富自己「ji」的「de」人生『sheng』坐标,在更大『da』的坐标上,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。

微信公众号改版之后,很多小伙伴们说不容「rong」易找到我们。跟着未来君一起给我们加颗『ke』小星「xing」星,就能快速找到我们了~

《成尚荣教育文丛》自序(成尚荣先生的十点人生感悟) - NO.6

《成尚荣教育文丛》自序(成尚荣先生「sheng」的十点人生感悟「wu」) - NO.7

《成尚荣教育『yu』文丛》自序(成尚『shang』荣先生的十点人生感悟) - NO.8

就是『shi』后面那颗小星星喔~

来源丨《未「wei」来『lai』教『jiao』育家》2019年第4期

《成尚荣教「jiao」育文丛》自序(成尚荣『rong』先生的「de」十「shi」点人「ren」生感悟) - NO.9

为中国教育家成长擂『lei』鼓放歌
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kaqw.cn/renshengganwu/612.html

标签: 尚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