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编『bian』者按】傅山是明「ming」清之际道家思『si』想家、书法家、医「yi」学家「jia」。他初名鼎臣,字青竹,改字青主,又有浊翁、观化等别名。傅「fu」山是著名的道家学者,哲学、医学、内丹、儒学、佛学、诗歌、书法、绘画、金石、武术、考据等无所『suo』不通。同时,他「ta」还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『jie』的典范人物「wu」,与「yu」顾炎武、黄「huang」宗羲、王「wang」夫之、李颙、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“清初六『liu』大师”。
(接上篇)甲申国变,带给傅山的人生转折是「shi」巨大的。1644年「nian」冬「dong」,傅山在寿阳五峰山出家,成为一名道『dao』士。道士的身份或许可以庇护其躲避灾祸,或许能够帮助其保持气「qi」节,但却并不能为傅山『shan』带来任何收入。于『yu』是,入清之后的傅山常「chang」与「yu」饥贫相伴。面对这样的窘境,傅山只『zhi』能『neng』为自『zi』己打『da』气:“六极列贫弱,救贫还得「de」强……薄薄旧田圃,耕耘真道场。”(《耐贫》)可『ke』身为肉体凡胎,衣食住行真是一样也少不得。傅山常为下锅之米、屋上片瓦「wa」担心忧愁「chou」,不时要写信向友「you」人戴廷栻乞米--“欲至昭馀乞米,所望不奢,三头两石即足”(《与戴枫仲书》)。至于「yu」住处,那更是『shi』居无定所『suo』四处搬家。傅山于土堂村之「zhi」屋,还是顺治十年(1653)魏一鳌捐资三十两所修建「jian」。
傅山《草书七言诗册页》
“不为「wei」良相便为良医”,这是中国传统「tong」读书人所具备的『de』学问修养。学养丰富的傅山同样也「ye」顺通医理。于『yu』是「shi」,行医售药成为「wei」傅『fu』山的糊『hu』口来源「yuan」。傅山于太原开了一间药铺,由儿子傅眉经营,自己则避居郊外。傅山自言:“生理何颜面,柴胡骨相寒。为「wei」人储得药,如我病差「cha」安。裹叠行云过,浮沉走水看『kan』。下帘还自笑,诗兴未须阑。”(《儿『er』辈卖药城市诽谐社工部诗五字起得十有二章》)傅山自嘲道,虽然志向在于济世匡『kuang』业,但眼下的困境只能先行医糊口傅山擅长看妇科,亦看儿科、男科「ke」等。现仍有其论述女科「ke」的《医『yi』学手稿『gao』》存世,其中详述妇女月经「jing」、生产、调养等种种病症,并注『zhu』有详细药方。由于其医术高明,专程来找傅山『shan』看病的人络绎不绝。据戴梦熊《傅徴君传》记载,“登门求方者户常满”,而傅山无『wu』论“贵贱一视之,从不见有倦容”。
傅山《四体「ti」书册》(局部)
在家庭生活中,自其二十七岁妻「qi」张『zhang』静君亡故后『hou』,傅山终身未再曾再娶。“断爱十四年,一身颇潇洒”(《见内子静君所绣大士经》)。此时儿子傅眉仅有五岁,之后「hou」的生活父子俩相依为命,共渡艰难。
傅山《寿胡母「mu」朱硕人周礼君七十小叙》
傅山对于傅眉在『zai』学问「wen」书画等方面的培养顺为重视,这也使得傅眉笔『bi』下所呈现出的艺术『shu』风貌与傅山极为相「xiang」似,而『er』在篆书上更胜一筹。成长起来的傅眉不仅成为傅山生『sheng』活「huo」中的左膀右臂,更成为其艺术「shu」学问上的知己同好。傅山避世出『chu』游,傅眉『mei』打理家事;傅山「shan」看病行医,傅眉作其助手;傅山批注「zhu」经文,傅眉一同圈点;傅山应酬『chou』无暇,傅眉代为书画;傅山『shan』拒不仕清,傅眉亦未曾科「ke」考;甚至傅山因祸下狱,傅眉亦牵连同坐。
傅山《秋山「shan」寒寺图》
不幸的是,康「kang」熙二十三年(1684),五十七岁的『de』傅眉先于傅山去世。白发人送黑发人,这一打击使『shi』得傅山内「nei」心十分悲『bei』痛。傅山以行草书撰写《哭子诗》以宣泄内心哀恸。全诗分《哭忠》《哭志》《哭『ku』异『yi』才》《哭干「gan」力》《哭文哭赋》《哭诗》《哭书》《哭字》《哭画》《哭经『jing』济》《哭胆识》等篇,记述傅「fu」眉生平及「ji」其才能「neng」。傅山『shan』在书写时愈『yu』写愈草,并信手涂抹,可『ke』见其难以自『zi』已的悲『bei』恸情绪。
傅山『shan』《行草七言诗轴》
带着这样的抑郁情绪,在儿子傅眉走「zou」后不久,七十八岁的傅山也故去了,带走的是未能『neng』复国的满『man』腔遗憾,带不走的是『shi』流传「chuan」至今的诗文书画。(未完待续,本文作者『zhe』赵琰哲,单位为北京画院,原「yuan」载《中华书画家》第87期)
转载《天地玄『xuan』黄》文章请注明出处,回复书法家名称(如“米芾”“颜真卿”“苏轼「」”等)可直接观看文章。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工作时间:
客服电话
电子邮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