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/人生旅途/正文

重读范迪安《苏高礼写生中的创造》追忆苏高礼的艺术人生

 2023年01月02日  阅读 65  评论 0

摘要:苏高礼2019年12月2日,著名油画家、艺术教育家、中央美院教授苏高礼逝世,享年82岁。苏高礼,著名油画美术教育家,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。1937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南阳胜村。1954-1958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,毕业后被保送至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。1960-1966年赴苏联留学,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梅尔尼科夫工作室。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,曾任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副主任...

重读『du』范迪安《苏高礼写『xie』生中的创造》追忆苏高礼的艺术人生 - NO.1

苏高礼

2019年12月2日,著名『ming』油画家、艺术「shu」教育家、中央「yang」美院教授苏「su」高礼逝世,享年82岁。

苏高礼,著名油「you」画美术教育家,中央美术学院『yuan』教授、中国美术「shu」家协会会员。1937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南阳胜村。1954-1958年就读于中「zhong」央美术学院附中,毕「bi」业『ye』后被保送至中央美术学院油画『hua』系学习。1960-1966年『nian』赴苏联留学『xue』,毕业于「yu」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梅尔尼科「ke」夫工作室。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,曾任油画系第二工作『zuo』室副「fu」主任,油画研修班工作室主『zhu』任。1997年所主持的油『you』画研修班的教学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成人教育『yu』成『cheng』果奖。代表作品有《周总理「li」是我们的贴心人》《伟人归来》《不可磨灭的记忆》《太『tai』行山上》等。

重读范迪安《苏高礼写生中的创「chuang」造》追忆苏高礼的艺术人生 - NO.2

苏高礼《老英雄「xiong」》纸板油画39x53cm1977

重读范迪安《苏高礼写生「sheng」中的创造》追忆苏「su」高礼的艺术人生 - NO.3

林岗、庞涛、苏高礼《周总理是我『wo』们的『de』贴心人》布面油画

重读范迪安《苏高礼写生中的创造》追忆苏高礼的艺术人生 - NO.4

杜键、高亚光、苏高礼《伟人归来》布「bu」面油「you」画

在艺术创『chuang』作上,苏高『gao』礼以他特有『you』的“写生”方式,感悟自「zi」然、感受生活「huo」,体「ti」验生『sheng』命。苏高礼的作品主题「ti」明确、结构概括洗练、色调明快饱满,从对普通人物、场景的描绘表现中,彰显出他对画面自信从容的驾驭能力和不凡「fan」的艺术『shu』品格。苏高礼一生投入教与学,是当之「zhi」无愧的教「jiao」育家。在年轻时候,苏高礼的速写与素描就已显示出大家迹象,画面概括,用笔老到,品位极「ji」高。

重读范迪安《苏高礼写生「sheng」中的创造》追忆苏高礼的艺术人生 - NO.5

2017年,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“八「ba」十「shi」抒怀”苏高礼新作展展览现场

2017年6月,在苏高『gao』礼先生八十岁之「zhi」际,中央美术『shu』学『xue』院为苏高『gao』礼先生『sheng』举办“八十抒怀”苏高「gao」礼新作展,展出了苏高礼先「xian」生本「ben」人根据70至80年代在家乡『xiang』和太行山地区的『de』写生重『zhong』新创作的新作,呈现苏高礼『li』先生对现实主义创作方『fang』法的深入理解,以及今生对家乡「xiang」难舍之情感,体现『xian』了艺术家在这「zhe」个时『shi』代特有的追求。在展览举办之时,中央美『mei』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曾经撰文《苏高礼写生中的创造》深度剖析苏高礼「li」先生的艺术创作『zuo』,在此重新发布以作「zuo」悼念。

范迪安:苏高礼写生中的创造

油画系为『wei』从教学岗位上「shang」退下来的教授办『ban』个展将成定制,苏高礼先生是第一位,这也是「shi」苏先生的第一次个「ge」人展览。在看『kan』到苏先生的展览之『zhi』前,我很难想『xiang』象『xiang』展「zhan」览的面貌,因为大凡个展,总要陈列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辅以许「xu」多介绍文字。从请柬到招贴,从布置到开幕式,都有一套趋向排场的“通『tong』例”。但走进苏先生的个展,却发现展『zhan』览完全是别一番朴素的景象。他的这『zhe』个个展出示的全部是写生作品,干干净净没有累赘的说明,作品却满满当当地占『zhan』据了美院美术馆『guan』三个楼层的展厅。在看『kan』惯了各种有着“通例”的个展之后走入这样的空间,顿时觉「jue」得满目清爽『shuang』,连『lian』空气都是清新的。当然,在清新的空气「qi」中『zhong』,还「huan」可以嗅到那从作品中「zhong」散发出来的「de」泥土的芬『fen』芳。

重读范迪安《苏高礼写「xie」生中的创造》追忆苏高礼的艺术人生 - NO.6

苏高礼《玉米图》布面油画90x80cm

重读范迪安『an』《苏高礼「li」写生中的创造》追忆苏『su』高礼『li』的艺『yi』术人生 - NO.7

苏高礼《雨中糯黑村寨》纸板油画38.5x54.7cm

重读范迪「di」安《苏高礼写生中的创造》追忆「yi」苏高礼的『de』艺术人生「sheng」 - NO.8

重读范迪安《苏高礼写生中的创造「zao」》追忆『yi』苏高礼的艺术人生 - NO.9

苏「su」高礼《家乡窑洞》布面油画80x100cm

重读范迪『di』安「an」《苏高礼写生中「zhong」的创「chuang」造》追忆苏高「gao」礼的艺术人「ren」生 - NO.10

苏高礼《修大寨田「tian」》纸板水粉32x55.5cm

重读范迪安《苏「su」高礼写「xie」生中的『de』创造》追忆苏高『gao』礼的艺术人生 - NO.11

苏高礼《厚生》纸板油画50x40cm

苏高礼先生是一『yi』位「wei」好「hao」教师。在美院油画系执教几十年中『zhong』,他的认『ren』真负责是出了名的。不仅教的认真、有法,而且待学生如亲子,循循善诱,亲切许人。近十多年来,他主持油画系助教进修班的教学所取得的成绩,已为美院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典范。他把个人的展览办成写生作品展,让我们「men」首先「xian」看到了他的为师风「feng」范;展览本身就『jiu』是一个具体直接的「de」教『jiao』学空间,可以「yi」让同道欣『xin』赏、评点,更能使艺术学子们「men」获得直「zhi」接的教益。苏先生这样表示出自己是教师身份的展览,让人顿生感激之情。另一方面,展览还让「rang」人鲜明『ming』地看「kan」到了苏先生的艺术生涯,没有几十年「nian」的『de』积累,何来整个展览的写生之作?展出的作品是他从写生的库存中选「xuan」出来的,他的实际作品量还要多『duo』。写『xie』生之路是许多油画家走过的,但显然,苏先生走的更加『jia』坚定、更宽远,写生之路『lu』已成为他教学之外常走的路。

重读「du」范迪安《苏高「gao」礼写生中的创造》追忆苏高礼的艺术人生 - NO.12

苏高『gao』礼与苏联同『tong』学在阿鲁布卡外光「guang」写生

重读范迪安《苏高礼写生中的创造》追忆苏高礼的艺术人生 - NO.13

苏高礼《静物》纸本铅笔42.3cm33.7cm1955年『nian』

在『zai』苏先生的「de」写生展中,我首先看到了历史。这就是他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早「zao」期「qi」,也『ye』就是“四人帮”被粉碎到改革开放初期这段时间的作品。我『wo』们经常说改革时代带来中国油画的历史性转折,在1980年以后,新的艺术主题和新的风格成为时代变化「hua」的特征。这当然没有错,问题是『shi』我们在较多研究80年代前后画坛「tan」面貌激变的时候,几乎忽视了一个『ge』可以说颇为重要的现象,那就是画家『jia』们「men」如何在绘画感觉上『shang』拉开了与“文革”美术的距离。“文革”美术除了在「zai」样式上形成对思想的禁『jin』锢之外「wai」,同时在感觉「jue」上统一了『liao』画家的口味,这几乎是更根本的。所以不少画家后来在谈到美术上的“拨乱「luan」反『fan』正”时,都说到“文革”结束后的当务之急是“恢复”油「you」画的感觉。那个时期油画家们不约而同地离开城市,“走向乡土『tu』”,有的走到远地的边疆,在理论上则赞同“乡土写实主义”这样一种思潮的概『gai』括,就是这种「zhong」心理的表征。到边疆和农村去『qu』画写生,在那个时期并不简单地逃离城市,而是通过“寻找失落「luo」的世界”去寻找心理的『de』代『dai』偿,通过写生来恢复“文革”中遭受压『ya』抑和被破坏的艺术感觉。画风的转变不是在一『yi』夜之间完成的。可以说,“写生『sheng』”这种最普遍『bian』的艺术实践成为『wei』当『dang』时油画家的共同意识「shi」。苏高礼和他的同时代「dai」画家在『zai』这个时期人值中年,这种迫切地寻求真实感觉的心情本身就是十『shi』分真实的,那「na」一批画家在那个时期都有过在『zai』写生中恢复活力的经历『li』。因『yin』此,那个时期的写『xie』生作『zuo』品,或者说那么一段集中写生时「shi」期,是80年代以后中国油画猛然大「da」变的前奏和「he」准备,理「li」所当然「ran」地应该『gai』归到艺术史的「de」篇章中去『qu』。只有这样,才能看出中「zhong」国油画转折和转型的逻辑。

重读范迪安《苏高礼写生中的「de」创造》追「zhui」忆苏「su」高礼的艺术『shu』人生 - NO.14

苏高礼《放学归来》纸板油画39x55cm1985年

重「zhong」读范迪安《苏高礼写生中的创「chuang」造》追忆苏高礼的艺术人生 - NO.15

苏高礼《阳光》布面油画

重『zhong』读范迪安《苏高礼写『xie』生中『zhong』的『de』创造》追忆苏高礼的艺术人生 - NO.16

苏高礼《丛树》纸板油「you」画39.4x54cm

苏高礼「li」的「de」油画写生与众「zhong」相同又与众不同。不同的是他的画特别明显地表现出完整作品的面貌。这首「shou」先是由作品结构上的完整性构成的『de』。在「zai」他「ta」的画前,我「wo」惊异于他面对自然景色取舍有『you』度、似得神助的能力,就像用感『gan』觉过滤「lv」自『zi』然一样,把画面空间营造成张弛跌宕的艺术空间,既概括又有丰富的『de』细节,在色彩的塑造中形成黑白灰的层次和节奏。古人说作诗做到顺手拈「nian」来皆是诗时,“处「chu」处山川怕见君『jun』”,怕落到『dao』诗人眼中成为好诗。在苏高礼那里,几「ji」乎、也是“处处山川怕见君”,怕落在他的眼中成「cheng」为好画了。再进一步说,苏高『gao』礼写生作品的完整性还「huan」表「biao」现在他『ta』下笔即『ji』有“主题”的特点上。他「ta」的许多画不仅传达了“此「ci」情此景”的新鲜感受,而且还容『rong』纳了充沛的“思想「xiang」性”。这方面,以他1977年在山西写生的《种麦忙》、1978年在黑龙「long」江写生的《开「kai」垦『ken』处女地》和《黑「hei」土地『di』》、1985年在云南写生的《红土地》等「deng」“大幅”风景为典型,这里的“大幅”不「bu」是指尺『chi』寸的『de』大,而是『shi』指的『de』是结构上的大方和景域上的阔大。美国60年代兴起的“纽约学派”中有“色域派”一个分支,讲求的是利「li」用色彩在画布上晕化的效「xiao」果,实现视觉上超『chao』逸实「shi」际所画的面『mian』积的弥漫感觉。在苏高礼这『zhe』里,则有以『yi』画面空间的节『jie』奏造成景色『se』上的超逸,聊以「yi」“景域”称之。在《黑土地》中「zhong」,前景在「zai」大片向右方发展的沃土和从中景向远方发展的原野形成“之『zhi』”字型延伸,把人的视野引向辽阔『kuo』的天际。在《开「kai」垦处女地》中,从近处向远处连『lian』接的黑色土壤一气呵成,黄色的枯草间杂其中,顺而远去,如一『yi』犁破开,掀起芬芳的浪「lang」花,让人感到舒畅与痛快,从而可以领略『lue』画家作画时的「de」澎湃感兴。苏高礼风景在80年代前后这样尽情地『di』描绘了田『tian』园「yuan」风光,又这样「yang」抒情地表现出『chu』大自「zi」然的勃发生机,联系「xi」那个时期整个中国农村的变化和发展,不也是一段「duan」历史的写照么。

当然,除「chu」了投身自然『ran』的努力外,画家「jia」的风格也与学术上的渊『yuan』源有关。苏高礼是“文革”前「qian」到前苏联留学的『de』最后「hou」一批学生之一。那时候前苏联的「de」艺术已经『jing』经过解冻,原先统一「yi」的“苏派”有『you』了「liao」多样「yang」化的「de」转变「bian」,他『ta』又在「zai」列宾美术学院中思维活跃、画风『feng』阔略『lue』的梅尔尼科夫壁画工作室学习,养成『cheng』的是雄健一格的艺术追求,对大画的结构多有从容的把握。回国之后,他将梅派擅长画大画的能力用在『zai』风景写生中,就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出手不凡的意境。

重读范迪安《苏高礼写「xie」生中的创造》追忆苏高礼的艺术人生「sheng」 - NO.17

苏高礼《花墙》布面油彩39.5cm54.3cm1986

重读范迪安《苏『su』高礼写「xie」生「sheng」中「zhong」的创造》追忆苏高礼的艺术人生「sheng」 - NO.18

苏『su』高礼《这里有个春舫「」书屋》布面油彩40cm55.5cm2010年

重读范迪安《苏高礼写『xie』生中的创造『zao』》追忆『yi』苏高礼『li』的艺术人生 - NO.19

苏高礼父亲『qin』纸板油画51.5cm36.5cm1964年

重读范『fan』迪安《苏高礼写生中的创造》追忆『yi』苏高礼「li」的艺术人生 - NO.20

撒尼大婶「shen」纸板油画55x39cm1985

还可以具体一点分析,苏高礼「li」的油画在三个方「fang」面的特点是非常明「ming」显的。第一是他画中『zhong』的“真”气。他的写生『sheng』是真「zhen」正面向「xiang」自然、面向生活『huo』的『de』会心之作。我们说老一辈画家都有这种精神,都有这种传统「tong」,那「na」就是真诚地走近大自然,不是『shi』去「qu」做一种姿态,找一点小情调,而是放下自『zi』己作「zuo」为精神贵族的架子,真正『zheng』去和自然贴近,在一种与自然没有阻『zu』碍的、没有间隔的贴近中,唤起「qi」艺术的『de』感觉。戴「dai」士和在座谈会上说:“在看画时「shi」,我都能感受到「dao」苏老师坐在田埂「geng」边、坐在树底下、坐在村角里,他在「zai」画画时,一笔一笔,下笔时,他的那『na』种精神状态『tai』、他『ta』的心情、他追求的那种东西。”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真诚,他的画才有激动人的魅力,也正是这种真诚和他的能力基「ji」础『chu』结合在一起,他的画才能既完整又动人『ren』。第二是他画中的“生”气。写生贵在“写”和写的是「shi」“生”之物,但是,画家眼前的“生”之『zhi』物貌并不见得都是物之本质,这里就需要取舍,捕捉最能体现『xian』自『zi』然生机的要素。依我「wo」之见,苏高礼的油画,一是突出地感受和传达『da』了自然景色下的「de」光,用色彩塑造和强调出「chu」生动的光感,于是画面有了极『ji』响亮、极『ji』明快的性格,也『ye』有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「ji」。二是在色彩上「shang」贴近『jin』风景的地域属性,特别是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,他在河『he』北、山西等山地的写生,找到了一『yi』种「zhong」与华北山区黄土地、黄泥房的感觉十分接近、但又在色泽上十分滋润的暖黄色调,画出的景色毫无造作之感。正是这种由现实获得的『de』“生”气,使他的作品透露出自「zi」然的生命仪态。第三,他的画有一种『zhong』刚毅的“骨”气。这种“骨”气体现「xian」在他画面方正『zheng』的结构上,体现「xian」在『zai』用平实的笔触造「zao」型的『de』形『xing』象体量上,还体现在他经常用浓重的线条提神式地强调了形象的轮廓上「shang」,总之是一路刚健「jian」有力的画风。这种美学趣味的后面,是艺术家的人格精神,是苏先生保持住的劳动人民之子的本『ben』色。

难得有苏「su」先生这样的画家,教了大『da』半辈子书,画了大半『ban』辈的写生「sheng」,而今依然面对「dui」自然作为自己的艺术目标。他的写生之路正是一「yi」条人生之路。

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

2017年6月
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kaqw.cn/renshenglvtu/137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