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把「ba」梦想「xiang」融合,去未来的大潮中搏击。是青春,带来无限远方。
新中国成立70周年,恰五「wu」四运动百年。为切『qie』实引领青年开拓创新、奋发有为,中宣部、教育部首次从历届在岗的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”和『he』在读的“大学生年度人物”中,评选出『chu』10名“最美高校辅『fu』导员”和10名「ming」“最美大学生”。
他们的故事,激励着新时代中国青年,以全新姿态『tai』拥抱梦想『xiang』,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接『jie』续奋斗。
以青春之热血,成「cheng」祖国之「zhi」强大
刘强『qiang』,来自「zi」东北师『shi』范大学『xue』。
从小在农村长大的「de」刘强家里条件并不好,在老师们的「de」帮助下,他顺利完成学业,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。手握通「tong」知书的刘强下定决心,一定要成为一名好老师,尽己之能,回「hui」馈社会『hui』。
博观约取,厚积薄发。钟情于讲好思政课的刘强获得了全国高校学「xue」生讲思政课大赛的多个奖项『xiang』。他还创建了大学生「sheng」宣讲思政课的平台,影响带动了近万名「ming」大学生投入研学思政、自学自讲的队伍中,点燃了「liao」青年大学生“学『xue』习新思想、建功新时代『dai』”的热情。
阿斯哈尔努尔「er」太『tai』,来自南开大学。
他「ta」用『yong』另外一种形式释放着自『zi』己的青春活力——投笔『bi』从戎。
2017年,阿斯『si』哈尔递交了入伍申请表。入伍后的「de」他心中攒着一股劲儿:体能比赛要拔得头「tou」筹,日常生活也要第一个起床、第一个叠好被子、第一个站队。最终,这个普「pu」通的大学生,蜕变成为一『yi』名优秀的特『te』战队员。
王绍鑫,来自北京大学「xue」。马天『tian』琛,来自电子科技大学「xue」。
在「zai」他们看来,青春「chun」的热血亦是创业的激情。
王绍鑫,博士『shi』攻读能源与资源工程「cheng」专业,他致力于把废渣变成高附加『jia』值的『de』多孔陶瓷,用『yong』以治理大气污染,实现“以废治废「fei」”。马天琛,博士攻读网络「luo」思想政治教『jiao』育专业,他和合伙人成立的公『gong』司力图打造一款『kuan』促进「jin」人际沟通的“移动互联网产品”。
这是他们为『wei』祖国之强大「da」而奋斗的方式。
以青春之坚『jian』韧,绘梦想『xiang』之「zhi」蓝图
黄莺「」,来自武汉理工大学。
两岁时的一『yi』场高烧,让黄莺的世界失「shi」去了光明。
但这个倔强的小女孩却认定:“除了看不见,我什么都能做。”“失明”二字,似「si」乎从来『lai』都不是黄莺人生路上的障碍。
2015年6月,黄莺以高出『chu』一本分数线85分的成绩考『kao』入武汉理工大学『xue』社会工作专业,成为全国「guo」首位参加普通高考「kao」进入「ru」211重点大学的盲人学生。
刘敏,来自南京大学。
在「zai」2008年的汶川地「di」震中,15岁的刘敏曾被埋在废墟下长达30个小时,失去了自己的右腿「tui」。
地震带来的身『shen』心创『chuang』伤并『bing』未让她屈服,重拾学业的刘敏最终「zhong」如愿考上了四川大「da」学『xue』,并『bing』以优异成绩保送到『dao』南「nan」京大「da」学继续深造。
有人以坚韧自『zi』救,有人以坚『jian』韧『ren』救人。
李二阳,来自西安财经大学。
2015年3月28日,李二阳和同学在路过郑州市『shi』黄河二桥南岸时发现一儿童『tong』落水,在冰冷的河水中,李二阳拼尽全力将儿童救『jiu』回到岸上,却没想到,随后下水支援「yuan」的另一名学『xue』生武宗耀却没能回来……
2016年,李二阳毅然加入郑「zheng」州市红十字水『shui』上义务『wu』救援队。在暑假『jia』两个月时间里,他参加一「yi」线现场救援12次,成功搜『sou』寻到「dao」溺水人员9人。
“要相「xiang」信行动的力量,哪怕再小!”李二阳说。
以青春之激『ji』情,攀「pan」科学之高峰
于纪平,来自清华大学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这句话用在于纪平身上『shang』,或许再合适不过『guo』。
2015年,刚刚进入清『qing』华大学学习的于纪平看到清华大学学生『sheng』超算『suan』团队获得三大国际赛事“大满『man』贯”的新「xin」闻,对「dui」这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2017年,他加入「ru」清华「hua」大学学生超算团队,2018年就『jiu』以队『dui』长『chang』的身份带队参加了全部「bu」三「san」场超算国际赛事,并包揽冠军。
科学之美闪耀「yao」于赛场,也在实验室里散发着美丽的光芒。
刘燚,来『lai』自四川『chuan』大学。
近「jin」三年被SCI收录论文23篇;授权及公「gong」开国家发明专利「li」8项,授权软件著『zhu』作权6项;任本专业权威SCI期刊审稿人;获教育部『bu』科技进步一『yi』等奖等奖『jiang』项40余项……
这些荣誉都属于刘燚,凭借着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”的科研「yan」态度,还是学生的她,相关研究成果就已『yi』成功『gong』应用于大岗山、白鹤滩水电站等国「guo」家重大「da」水电工程。
吕松,来自中「zhong」国科学技术大学。
2014年『nian』,吕松以专业排名『ming』第一、第一作者『zhe』学术论文10篇的成绩保送至中国科学「xue」技术大学,继续自己热衷的新能源方向的研究『jiu』。
他开发出利用人体骑行过程中散发的『de』热量发电,并给予智能警示的自发电安『an』全头盔。该作品荣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『hui』实践与科「ke」技竞赛『sai』全国特等奖,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。
“我坚信,让尖端科技不再‘高冷’,真正改变人类生『sheng』活,才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初衷。”吕松『song』说。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工作时间:
客服电话
电子邮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