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/人生旅途/正文

读书|苏格拉底说: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

 2022年12月11日  阅读 42  评论 0

摘要:自从去年8月我把林欣浩的《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》看完,就一直想写读后感,但是拖拖拉拉,写写停停,最终放到魔幻的2020年。2020年伊始,新冠肺炎疫情爆发,我隔离在家,空闲下来,开始思考死亡这个问题。活着是为了什么?如果明天就要死去,你今天要做什么?我会回顾一下人生,会去做一些以前不敢做的觉得疯狂的事情,会去看看书,看真正内心感兴趣的书,会想做很多事情,但是时间太少了,如果有更多一点的时间,我会对...

自「zi」从去「qu」年8月我把林欣浩的《哲「zhe」学家们『men』都干了些什么》看完,就一直「zhi」想写读后感,但是拖拖拉拉,写写停停『ting』,最终放到魔幻的『de』2020年。

2020年「nian」伊始『shi』,新冠肺炎疫情爆发,我隔离在家,空闲『xian』下来,开始思考『kao』死亡这个问题。

活『huo』着是为了『liao』什么?

如果『guo』明『ming』天就要死去,你今天要做「zuo」什么?

我会回顾一下人生,会去做一「yi」些以前『qian』不敢做的觉得疯狂的事情,会去看看书,看真正内心感兴「xing」趣的书,会想做「zuo」很多事情,但是时间「jian」太少『shao』了,如果有更多一点的时间,我会对自己说不要再把它们浪费在那些自己不「bu」喜欢的事情上了。

那么,相反,如果能『neng』一直活下去?我『wo』又会做什么?

生育后代?也许『xu』不那么重要了。给社会贡献点什么,似乎「hu」也不「bu」重要了。

我由此想「xiang」到,人活着的意义大『da』概是因为人会有死去的一天。因为有一天会死去,所以才希望活着时有意义。

停「ting」。

我还是先顺着这本『ben』《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『shi』么》来理一理吧,也『ye』许从这本书获得一些更『geng』好的「de」答「da」案或者寻找答案的可能途径「jing」。

这本书开篇提出了同样的问题。

“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我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?”

作者告诉读者,他「ta」将从希「xi」腊苏格拉底讲起,从对哲学家的研究梳理中找『zhao』到这个问题的「de」答案。然后是『shi』漫长的哲学史回顾之路。

不过令人惊喜的是,这本书讲『jiang』哲学理论的时候诙谐幽默,语言直白晓畅,讲哲学家八「ba」卦的时候也是精彩无比,让人欲罢「ba」不能。

作者「zhe」十『shi』分善于用八卦调剂和穿『chuan』线串联『lian』各种哲学理『li』论的关系,所以我觉得是一本不错的引路书。我甚至因「yin」此还读了林欣浩目前『qian』所有的书,《哇,历『li』史原来可以这样学》、《佛祖都说了些什么?》,甚至是《一个人也得下厨房》,都相当有趣。

哲学从怀疑『yi』开『kai』始。

回到《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》这本书。

首先,苏格拉底爱找人追问的『de』性『xing』格『ge』特点为哲学奠定了一个精神「shen」基调,即怀「huai」疑。

哲学的『de』一切从怀疑开『kai』始。

以此为起点,哲学开始起步,但这样的哲学是不被政教统治者『zhe』相容的,哲学很快就被『bei』毁灭了『liao』。

幸「xing」运的是,在阿拉伯的百年翻译「yi」运动中,希腊哲学通过不断地翻译传到西班牙获得了重生。

近代哲学的诞生。

到了近代,首「shou」先发展壮大的一个流派是理「li」性主义,典型代表人物有笛「di」卡「ka」尔『er』、斯『si』宾诺莎。这个流派来「lai」源于对欧式几何的完美简约的崇拜「bai」。他们试『shi』图模仿欧「ou」几里得的思路,先预设一个「ge」公理,然后一步一步推导『dao』下『xia』去。斯宾诺莎有本书叫《伦理「li」学「xue」》,它的全称「cheng」是《按『an』几何顺序证明的伦理学》。看看这个书名大概对这个流派有一点印象。

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“我思故我在「zai」”,这是个思考起『qi』点,或「huo」者说他「ta」认为这「zhe」是一个公设『she』。他是这样想的。

“我肯定是存在的,但是我「wo」是在怀疑,这就意味着我是不『bu』完满的。因为『wei』完「wan」满的东西是不会「hui」怀疑的。但是我的心中「zhong」有一个完满的『de』概念。既然我自『zi』己是不完满的,那这个「ge」完满概念『nian』肯定不能来自于我自己,必然来自于一个完满的事物。什么事物是完满的呢?那只能是上帝了。”

这『zhe』个流派「pai」的「de」哲学家就这样预设各自不同的公理,最终推出可能截然相反的结论。

然「ran」后,以英国哲学家洛克『ke』为代表的经验主『zhu』义出来了,他们认为理性主义靠推论认识世界不可靠。因『yin』为当前提「ti」有细微差别「bie」时,就会导致结论的天差地别。于是,当时,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,两大哲学流派开『kai』始了激烈的争辩。

这个时『shi』期,大物理学家牛顿横空出世。牛顿虽然不是哲学家「jia」,但力「li」量「liang」太强大了,就把哲学也给影响了『liao』。科学基本算「suan」在经验主义阵营。经验主义开始占据「ju」主流。

同时,科学也粉墨登场。

首先『xian』是机械『xie』论的威『wei』信越来越高。

“机械论虽然可以条理清晰地解释这个世界,但是按照机械论的说法,人类不过是这个世界「jie」中可『ke』有可无「wu」的『de』一件事物而已,和桌子板凳、花鸟鱼虫没有本质的区别。随时可能消失,毫无『wu』永存的希望,更谈不上「shang」还有什么人生意义。这不仅很容易推导出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,还会推导出决定论,认为世界里『li』不存在真正的随机数,这也意味「wei」着人类没有自由意志「zhi」。”

于是,一位叫休谟的天才谟站了出『chu』来『lai』。他毫『hao』不客「ke」气地把理性『xing』主义者否定掉,认为理性主义是独断论「lun」,毫不客气地把经验主义者也否定掉,因为用的「de」是归纳法也不可靠,甚至挑战了当时整个科学体系,因果律看起来也很可疑。

休『xiu』谟有「you」一句名言『yan』:你怎「zen」么知道明天的太阳会照样升起?

不得不说,休谟结『jie』论在逻辑上是正确的。

“近代哲学从笛卡尔「er」的怀疑开始,然「ran」后『hou』到了休谟,把『ba』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怀疑没了,只剩下荒诞。”

哲学没有希望了吗?

康「kang」德来了。

本来康德也是理性主义这条路上「shang」的哲学家,受『shou』休谟影响,他提「ti」出了“物自体”概念。

“人「ren」类永远无法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面目『mu』。人『ren』类所感受到的『de』这「zhe」个世界,都是通过人类「lei」心灵中「zhong」某个「ge」特殊的机关加工处理过『guo』的。这个负责加工的机关「guan」,我们「men」起个名『ming』字「zi」叫做先天认识「shi」形「xing」式。世界「jie」的『de』真面目,起个名字叫物自体。人类「lei」感觉到的世界,也就是物自体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加工「gong」后得到的东西,我们「men」叫作表象。”

“康德对哲学危机解决方法是,把世界分成两个部分。一个『ge』部分完全不可知,另一个部分则可以用理性「xing」把握。不可『ke』知的那『na』部分因为永『yong』远不可知『zhi』,所以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「shi」么影响。只要我们在『zai』可把握「wo」的世界里生活,理「li」性就又恢复威力了『liao』。”

于是,一部晦涩难『nan』懂的『de』《纯粹理性批判》诞生,成为一座思想的高峰。

接下来,属于『yu』德国的高光时代『dai』来了。黑格『ge』尔、费尔巴哈、叔本华、尼采、马克思纷纷『fen』出场,另外,还『huan』有对哲学影响颇大的爱因斯坦、海森堡。

科学继续『xu』突『tu』飞猛进地『di』发展,在这个时代攻城略地『di』,创造着『zhuo』一个又一个奇迹。

科学的发展把哲学『xue』一直没有打败的宗教完全打趴下了。同时,也让机械论和决定论「lun」重新抬头,并针对这个问题,发展出了辩证唯物主义。

这里我想到我以前对科学的粗浅「qian」认识,我以为科『ke』学是在追求真理、摸索规律的,但是物理学的发「fa」展『zhan』越来越「yue」让我们发现到自己的「de」无知。

1927年「nian」,德国物『wu』理学家、量子力学主要创始人海森堡发现海『hai』德堡测不准原理,即在量子世界里是没有规『gui』律的。这个让『rang』爱因斯坦都极度反感的理论,却被后人证「zheng」明是对的,算是在「zai」科学发现上支持了休谟的怀疑「yi」论。

科学首先不预设世界上有普遍规律。

“科学并『bing』非揭示真理,仅仅是实「shi」用工具”。林『lin』欣浩《哲学家们都「du」干了些什么》

科学把自己视作工具『ju』,而不『bu』是真理『li』本身是明「ming」智的选「xuan」择。科学因此自由了,豁然开朗了,轻松了,开放了,从而更加有力量。

科学用的方法就是不停地提出假说,然后「hou」姑且相信这个假说。在作者看来,科学是讲究实用主义的,把自己视作是认识改造世界的工具,好用就用,不好用就不用。

从科学那里看到这种『zhong』实用的精『jing』神「shen」,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诞生「sheng」了。实用主义认为「wei」,哲学也得像科学这样,不再说空话,不再讨『tao』论空『kong』泛的大『da』问「wen」题,而是重视哲「zhe」学的实用性。

真『zhen』理是啥『sha』?

“实用主『zhu』义者回答:这得看真理的效果,效果好的,就叫真理!比如有没有因果律的问『wen』题,实用主义者说,我们接受「shou」因果「guo」律的原因是如「ru」果不接『jie』受就没法生活了。”

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「zhan」,以物理学、进化论「lun」、心理学等代表的科学从统治『zhi』对真理世界的『de』追求的哲学手里接「jie」过了神杖,开始踏上了探索解答上述『shu』问题的「de」道路。

顺便提一下,与「yu」实用主义同一时期的还有罗素的逻辑实证主义。希望哲学「xue」能进行改造,变得和科学一样严谨。

大家都在向科学学习,科学『xue』是众望所归。

作者的哲学倾向就『jiu』是实用主义的,书中也有提到。

“实际上,我『wo』写的这本书就奉行着实用主『zhu』义的「de」观点。我以为,我们普通「tong」人学「xue」习哲学是为了解决「jue」各种靠物质无法解决的人生苦恼。所以我在筛选、介绍『shao』哲学观点的时候,最关心的一『yi』件事就是:这个哲学「xue」观点能不『bu』能帮助我「wo」们减少痛苦?能不能让我们内心平静?能不能让我们不「bu」再空虚、不再恐惧、不再陷入物欲的无限烦恼之中?”

他对科学的定『ding』义都是这样的:科学是建立在经验「yan」主义基础上的,以「yi」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理论。

人生是荒谬无意义的。

在本书接近尾声「sheng」时,作「zuo」者终『zhong』于讲完了“简明通俗哲学『xue』史”,聊完了各种哲学家的八「ba」卦,重新捡起本『ben』书开头的人生之问,做了一个暂时的个人结论。

“首先我们只能体验到经验世界。这个经验世界分成客观经验世界和主观『guan』经验世界。

所谓客『ke』观经验世『shi』界『jie』,能『neng』经得『de』住多人反复检验,能用理性描述。但是「shi」我们『men』要提醒自「zi」己,理性对世界的描述总是片面的。我们可以用不同种类的理性工具,比如欧式几何、非欧几何「he」,可以用不同的精度,比如牛顿力学和『he』相对论去研究世界。固然有这些局限「xian」,客观经验却是我们一切知「zhi」识中最可靠的。

主观经验是一件很「hen」个人『ren』的事,任何文字都没法和亲自体验的感受相比。在这两个世界里,我坚持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「yi」。”

“而面对「dui」不可经验的「de」世界,我们「men」选择知识的标准是信仰「yang」,可以相『xiang』信主「zhu」观真理。

当主观真理影响的是主观经验世界,宣称可以让我们感到幸福时,我们「men」可以用自「zi」己的主『zhu』观体验来检验,按照『zhao』实用主义原则去选择。比如「ru」宗教可以给人带「dai」来平「ping」安喜乐「le」,可以成为一种信仰的选择,但是宗教『jiao』如果经不起你「ni」的质疑,你就不可能真正信仰,也就对你没有作用和意义『yi』了。

维特根斯『si』坦说:“人生「sheng」问题「ti」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消除”。

干脆不要去想人生的意「yi」义,因为一个『ge』非『fei』经验的或主观『guan』经验的世「shi」界,没有标准答案。

活着,就像西西弗斯不停地山顶推巨『ju』石,人生就是这「zhe」样不停的推举,推到山顶『ding』又滚『gun』下来,继续『xu』推,再滚下来,再推上去,周而复始。也许解脱的办「ban」法之一就是「shi」在「zai」精神『shen』上去享受它,接『jie』纳它。

在人生问题上,真「zhen」理是主观的,想相信『xin』什么信仰,都可以,但前提是这『zhe』个信仰要经过你充分的思考和怀疑『yi』。如苏格拉底所说,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。不是「shi」经过你费力追求而来,你就「jiu」不可能真『zhen』正『zheng』信仰。

宗教曾让人『ren』有信「xin」仰,让人感到人生幸福有价值,但宗教『jiao』已被质『zhi』疑,

那么『me』,如果我暂时『shi』不相信宗教,我「wo」该怎么做?

第一,不要忽视自「zi」己总有一天会死这件事。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节约自己的生命,珍惜「xi」自己的生命,会在进行人生选『xuan』择的时候看得更远一些,会多考虑『lv』将「jiang」来某一天自己临终时的心情,而不仅仅是「shi」眼前『qian』的得失『shi』。死亡其实会给我们『men』带来巨大的解脱。

第二,尝试放弃物质享乐。物质享乐并不重要『yao』,给人带来的痛苦未必比享乐少『shao』。所以极简主义『yi』减少「shao」欲望「wang」能「neng」带『dai』给人幸福是有道理的,可以参看我的『de』一篇《瓦尔登湖『hu』》的「de」读后感《读书|瓦尔登「deng」湖,一『yi』本极简主义之书『shu』》。

好吧,虽『sui』然作者给了我一个人生无意义的暂时结论,但也好在告诉我,意义都是活出来『lai』的,要「yao」投入人生中,不要想那么多,活下去,无愧自己的人生『sheng』,就『jiu』是活出了自己人生「sheng」的意义『yi』了。

胡适曾写下这样一段『duan』话:“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,你要能给它「ta」什么意义,它就有什么意义。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,不如试用此生作「zuo」点有意义的事。”

存在主义认为:人降临「lin」到世上并没有预「yu」先的本质,也没有预『yu』先要完成的任务。他存在着、展开着,在展开「kai」中「zhong」不断地体验着生活。人生就是一串独特「te」的体验。人的本质是在不断变化的,只有「you」死亡才能最『zui』终确定人的本「ben」质。人「ren」应当面向死亡,决『jue』定自己想成为怎「zen」样的人,决定自己存在的意义。人要成为什『shi』么样的人,完全是由自己的自『zi』由选择和行为来决定「ding」的。人是绝「jue」对自由的。人生本无意义,人活着就是要创造出这「zhe」个意义。生活是一个过程,生命的意义『yi』在于其过「guo」程,意『yi』义是在生活中依靠人「ren」的行为而不断造就的。

加缪说:“勇敢地无意义地荒谬地活「huo」着”。

继续求索信仰的『de』书单

好吧,捧『peng』着林欣浩的《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》,就算写到这,我还是不能确信一定是以上这『zhe』样的结论『lun』,我还想和这些古代智者为伴,再深入一「yi」点『dian』交流一下想法,好好考察一番,希望能「neng」找到自己「ji」的真正信仰。

刚好凭着《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》这本地图,我给自「zi」己列『lie』一份哲学书单。

奠定哲学怀『huai』疑精神的是「shi」苏格拉底,看看《理想国》吧。

希腊的典籍曾「zeng」经『jing』被毁,幸亏阿拉伯人翻译流传「chuan」了回去,为了了解这段历史,可以看看《罗马帝国衰亡史》。

理性主义者和『he』经验主『zhu』义者的大论辩,可以看看经验主义者『zhe』洛克的书,理性主义者笛卡尔、斯宾诺莎的书。

看看一座高峰,大宅男康德的《纯粹理性批判》,听说很难看懂,有点害怕。

接着是『shi』很『hen』好奇把以前的一切『qie』都摧毁掉的休谟,看「kan」看休谟的《人性论「lun」》吧。

再看看「kan」实用主义的书。

罗素的逻辑实证主义没什么兴「xing」趣,还是先看看他的心灵鸡汤《幸福之路》吧。

看看马克思『si』的著作。

再看看萨特和加『jia』缪。存在主义认为「wei」世界本「ben」身是偶然发「fa」生的,没有目的。我对这个还是挺『ting』对胃口的。

看看薛定谔的书《生命是什么》。

最后「hou」看看叔本华『hua』和维特根斯「si」坦两个超级有钱人是怎『zen』么想的。
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kaqw.cn/renshenglvtu/72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