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哲学家们都干「gan」了些『xie』什么》是专「zhuan」门探讨人「ren」生意义的一本「ben」书,作者抽取出众多哲学流派关「guan」于人『ren』生意义的部分,一「yi」一分析给『gei』读者,正在苦闷于此的人可以一观。世界起源、人生意义,这些高深的问题,不是像我这样的「de」愚夫所能想明白『bai』的,不如直接拣选一个天才的答案,作为自己世界观。我把喜欢的部分摘抄下来,以『yi』备经常翻看。
那就是充斥在我『wo』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人生观『guan』。当邻居大妈默念“人的命天注定”的时候,她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;当朋「peng」友在酒桌上劝你“赚钱有什么用,钱再多早晚也是一个死”的时候,他讲的是虚无主义;当人生感『gan』悟型的散文告诫你“当下最重要,活出你自己”的时候,它其实就是萨特的代言人。90
实际上,笛卡尔比怀疑先『xian』哲著作还要更彻底,他要彻底怀疑整「zheng」个世界:我眼前的这个世界是不是都是假的?我见到的一切会不会都是幻觉、都是梦『meng』境?100
笛卡尔只知『zhi』道自己的意识存在,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存在不存在。这『zhe』个结论暗含了一『yi』个前提,那就是他把我们讨论的世「shi」界分『fen』成两个部分,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心灵,一个是心灵之外的部分。这种观点就叫作“二元『yuan』论”。心灵一个元,外界一个元,一共二元。这两个元是相互独立的、平等的,虽然可以互相影响,但谁也不能完全决定另一个。因为世界「jie」分成二元了,所以这『zhe』两个元之间『jian』是如『ru』何联『lian』系的,就成了大问题。在「zai」后来的好几『ji』百年中,无数哲学家在“精神世界怎么才能真实反映客观世界”上花费了大量的『de』工夫,也很难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。后来「lai」有的哲学家「jia」反应过来了,直接反对二元论,认为这种划分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误解『jie』。118
其中一个反对二元论的学派,就是我们『men』熟悉的唯物主义,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,我们的精神世界不过是大脑『nao』生理活动的结果。换句话说,精神是从物质中产生的。这种观点就叫作物质一『yi』元论。当然,相「xiang」应的也有唯心主义的一元论,认「ren」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「shen」的,外面的『de』世界不过是我自己「ji」心『xin』灵的产物罢了。119
首先,和二元论一样「yang」,唯「wei」我论很难被彻底反驳掉。我们永远都可「ke」以质疑『yi』自己生「sheng」活的世界是一片幻觉,或者只是『shi』一个梦『meng』。当你思考“世界『jie』的『de』本质是什么”的时候,唯我论永远立在一「yi」旁幽幽地望「wang」着你。挥之不去『qu』。其次,唯我论对我们的『de』普通『tong』生活也有很『hen』大的「de」影响。它可以让我们『men』变『bian』得更坚强。在采用唯我论的时候,我们会感「gan」到天上地下唯我独大,我们不用『yong』害怕「pa」任何事物,只要『yao』面对自己的内心就可以了『liao』。唯物主「zhu」义者会嘲笑这是『shi』一种源自无知的幻觉。125
在归纳法「fa」里,最重要的是实验数『shu』据,是观测结果,它们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『he』证据『ju』。这「zhe」些东西可以『yi』用一个词来统称:经验。所以洛克代表的科学家派被称为“经验主义”。149
莱布尼茨的公设是「shi」这样的:物质是占「zhan」据空间的对吧?那么只要是能占据空间的「de」东西,就可以被分成更小、更简「jian」单的东西。物质无限地分下去,最『zui』后剩下的,一定是不占据空间的“东西”—要是占据『ju』空间就能再分下去『qu』了、这“东西”不占据空间,所『suo』以它不是物质。所以它「ta」是精神。所以一切物质都是由「you」精神组成的。莱「lai」布尼茨给这些不能再分了的、不占据空间的东『dong』西起名叫单子”,他的理论也就被称为『wei』“单「dan」子论”。159
而且机『ji』械论还「huan」有日益强大的科学奇迹作后『hou』盾。只要人稍微了解「jie」一下现代医学,就很容易接受“意识乃「nai」是神经活动『dong』的结果”这一机械论最关键「jian」的结『jie』论。182
没有随机,那『na』就意味「wei」着一切『qie』都可以计『ji』算。数学家拉普拉所的说,只要他拥有足够多的数据,他就可以按照机械定律推出未来世界的全部『bu』面貌。这就像某些科幻小「xiao」说里「li」设想的那样,假如有台超级计算机,就可以计算出未来的一切「qie」。能预测未「wei」来,这听上去挺美妙的,为什「shi」么可怕呢?可怕的地方就在于,一『yi』旦我「wo」们接受了最严格的决定论,那就意味着人类没『mei』有『you』了自由意志。因为「wei」我们的意识是由组成我们「men」身体的物质决定的。组成『cheng』我「wo」们身体的物质又是由物理定「ding」律决定的。所以,我们头脑中的每「mei」一个念「nian」头,在前一秒钟已经被决定好了。如果我们这么一环一环『huan』地回溯回去,那么我们一生中的一切所「suo」思所想、我这本书中的『de』每一个字,您看这本书时『shi』在头脑中进发出的每一个念「nian」头,其实都是在几万亿年前「qian」的宇宙大爆炸的那一瞬间就被决定好了的。且不说这想法「fa」很诡异,关键是,那人生还有什么意『yi』思啊?既然一切都是决定好的,那「na」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奋「fen」斗,为什么还要劳动?人生还「huan」有『you』什么意义?如果人类只是被『bei』操控『kong』的木『mu』偶,活着听『ting』从因果律摆布,死后化为虚无。那还有什么人生意义呢?
这还算次要的,更要紧的是,人之所以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,是因为人有自由「you」。这点我『wo』们在讲「jiang」奥古『gu』斯丁的时候已经说过了。那么,假如人的全『quan』部『bu』意识都是事先被决定好的「de」,人就没有自由「you」,那不就没有道「dao」德可言了吗?人就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呀。因而,从决定论——特『te』别是从严格的决定论所「suo」导出的结论,是荒谬甚至恐怖的。如果按照决定论的观点生活,人「ren」类「lei」的社会「hui」秩序将会荡『dang』然无「wu」存,人类的一切工作都会变「bian」得「de」没有意义,一『yi』切罪行都可以得到饶恕。这世界显然不是任何一个哲学家想要的。186休谟认为,你们『men』讨论「lun」“何事真实存在”之类『lei』的问题,实际上这些问题人类根本『ben』没有能『neng』力回答,所以「yi」你们才能怎么说怎么「me」都有理,正反两面的「de」观点都能『neng』成立。这两个观点一个唯物、一个唯心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唯物者可以说,一个物体你不意识到它,它就「jiu」不存在?这岂不是荒谬?唯心者「zhe」可以「yi」说,我不意识到它它「ta」还存在?是因为还有其他人意「yi」识得「de」到它。如果人人『ren』都意识不『bu』到它,你又怎么知道它是存在的呢?193
所以在休谟这里,经验就是「shi」人的感觉印象。我『wo』感觉『jue』到了「liao」什么就是什么,至于这感觉从哪儿来的『de』,是真是假『jia』,我不知道。《黑客帝国》的世界观「guan」就是这「zhe」样。我只知道自己体验到的世界是20世纪。至于我体验到的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,还是计「ji」算『suan』机「ji」虚拟出来的『de』,我『wo』不讨论这事儿,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超出我们「men」讨『tao』论的能力了「liao」。不管怎么讨论都是空话,所以我老老实实说「shuo」不知道。194
你现在「zai」想象一下,“我”到底是什么呢?你心里肯定产生『sheng』了很『hen』多念头,或许是自己的名字,或许『xu』是自己「ji」的身体,或许是过去的一段记忆。不管是「shi」什么,这些念头都属于感官经验,都是由『you』耳朵、眼睛『jing』等感官来感受到的。你试试『shi』能不能不依『yi』靠任何感官经验来「lai」形容“我”是什『shi』么?形容不出来了,是吧?194
因此休漠认『ren』为,我『wo』们所谓的『de』“我”,不过是一堆经验片段的集合而已,并没有一个独立于经「jing」验的、实在的“我”存在。笛卡尔「er」认为“我”是超越了客观世界的「de」真实存在,实在是『shi』太『tai』天真了「liao」。在休漠看『kan』来,“我”不过「guo」是后天学习到的一堆经验片段而已。真正有没有“我”呢?同志们,对不起,咱不知道!195
休漠的哲学观可以用『yong』来解决『jue』下『xia』面这个「ge」问题。我们说过,我『wo』们永远没法证明自己是不『bu』是生活在《黑客帝国》式的虚拟「ni」世界里。那该怎么才能安心呢?休漠的回答是,不『bu』知道就不知道,没关『guan』系。我们『men』能得到的经验「yan」就是眼前的生「sheng」活,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面前的『de』生活都是幻觉之前,我们「men」就照着自己平时的经验正常生活下去就可以了。我们没必要也没能力去无限『xian』地怀疑世界。反正想也想不「bu」出结果「guo」来,就别想了吧!195
首先,我们得拿出想「xiang」象奇幻世界的劲「jin」头来,先只『zhi』当康德是「shi」个奇幻『huan』作家,给我「wo」们「men」设「she」计了一个架空世界。这世界是什「shi」么样的呢?在这个世界里『li』,人类是一种非常「chang」可怜的生物『wu』。人类永远无法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面目。人类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,都是通过人『ren』类心灵中某个「ge」特殊的机制加工处理过的『de』。这个「ge」负责加『jia』工的机制,我们起『qi』个名字「zi」叫作“先天认识形式”。世界的真面目,起「qi」个名字『zi』叫“物自体”(也被译作“自在之物”)。236
人类感『gan』觉到的世界,也就『jiu』是“物自『zi』体”经过“先天『tian』认识形式”加工后『hou』得到的东西,我们把他(们)叫作“表象”。237
所谓“二律背反”,就是一些关于“空间是不是有限”之类的『de』形而『er』上学问题。康德一一讨论这些『xie』问题,发现这『zhe』些问题无论是证明为真还是为假,都是成立的。换句话说,要靠理性去研究「jiu」这『zhe』些『xie』命题,得出的都会是自我矛盾的答案。
康德认为,这背后的原因就是,这些命题『ti』讨论的内容不在表象世界中,而是属于物自体的世「shi」界,是我们的理性无法认识的。如果我们非要用理性去讨论,就会出现这「zhe」种自我矛盾的情况。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的理性『xing』主义者「zhe」研究这些问题会得出相反结「jie」论的原因。243
这就是问题「ti」的关「guan」键。我们虽然很聪「cong」明,我们虽然有『you』数学家也有计算机,但「dan」是「shi」我们永「yong」远无法从感性上认识四维空间。这就是我们认识的局限,只要我们『men』是人,无『wu』论我们用任何办法「fa」,都超越不了。四「si」维空间里是什么样子、有什么东西『xi』,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。我们只能知道的是四维物体投影在三维空间里「li」的“表象「xiang」”。这不就是康德的世界「jie」观吗?250
在黑格尔眼里「li」,康德「de」与其之『zhi』前的『de』很多『duo』哲学家,还『huan』犯了一个大错误。这些哲学家们在研『yan』究“我如何认识到客观事物”的时候,等于把“人的『de』心灵”和“客观事物”当作对立的两个事物。之前我们讲过,这个观『guan』点叫作「zuo」“二元『yuan』论”。
刚才说了,哲学家们研究问题的难点和「he」重点在于认识「shi」论,在于“什么知识是真「zhen」实的”。为什么这个问题『ti』是一大『da』难点呢?就是因为「wei」那些哲学家们把世界分「fen」成了两部分:“主体”(“我”)和“客体”(客『ke』观世界)。既然世界「jie」成了分割开的两『liang』部分,那么『me』主体『ti』中的「de」概念,到底能「neng」不能符合客体『ti』中的现『xian』实,就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了。
用「yong」通俗的例子讲,我们一般人对世界的概念是「shi」这样「yang」的:这世上有两个东西是最真实的。一个是我自己大脑中的思维,一个是外面的客观世「shi」界。大脑和客观世界『jie』不是同一个东西,我们用什么来连接两者呢『ne』?用的是「shi」感觉器官,是感官『guan』告诉了我们的大脑,身边的『de』世界是什么样子的。问题在于『yu』,谁来保证这个感觉器官是可靠的?264
再「zai」比「bi」如,您「nin」应该「gai」会同意,我『wo』们追求个人幸『xing』福的最高境界并不是「shi」有钱有权有一大『da』堆情人围着,并不是肉体享乐「le」。哲学史上也『ye』没有『you』哪个哲学家认为纵欲是快乐之道。连古『gu』希腊的享乐主『zhu』义者追求的也不『bu』是肉欲的极限,而是适度的享乐、劳逸结合的生活。这是因为大家都发现一个问题,肉欲快乐固然很好,但是纵欲总是和它的反『fan』题——痛苦、空虚紧紧连在一『yi』起的。不存在某种只给人快「kuai」乐、不带来痛苦的享『xiang』乐。这正「zheng」符『fu』合了辩证法的观点。所以最后的『de』结论就是,我们追「zhui」求个人幸福的最高境界,不是「shi」纵欲,而是内心的平静『jing』。273
下面要「yao」说到叔本华『hua』的形而上学的重要「yao」推论:悲观主义『yi』。叔本华说,全宇宙「zhou」的生命意志只有一「yi」个,这让人想到了斯宾诺莎的「de」实体论。斯宾诺莎「sha」说,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属于同『tong』一「yi」个实体。但是「shi」斯宾诺莎的理论里,实体是完满至善的「de」,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因此『ci』得到了幸福。而叔本华说,生命意志是邪恶的『de』,是痛苦的源泉。所以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痛苦「ku」。叔本「ben」华为什么这么说呢?满足欲望会带来快乐,这没『mei』错。
但是叔本华认为,欲「yu」望本质上是痛苦之源。因为满足不了欲望,人会痛苦。满足了欲望,人「ren」又会产生「sheng」新的、更高的欲望,还是会痛苦。叔本华打比方说,满足欲望,就好比施舍给『gei』乞丐「」一个硬币,维持他活过今天「tian」,以便把他的痛苦延续到明天。叔本华还引用一句法国谚语,说「shuo」明人们『men』无止境的欲望:“更『geng』好是好『hao』的『de』敌人。”如果人满足了全部的欲望,而且没产生新『xin』的欲望,人会幸福吗?不会,人会感到空虚和无『wu』聊,这『zhe』也是痛苦。所以快乐只『zhi』是暂时的,痛苦「ku」才是永恒「heng」的。人生就『jiu』好像在痛苦和『he』无『wu』聊『liao』之间不停『ting』摆动的钟摆。294
悲观「guan」主义的世界观对我们安慰自己也很有用「yong」。一『yi』般人大概都会排斥悲观主义。人活着就是为了追『zhui』求快乐,干吗要故意悲观啊,要有“革『ge』命乐观主义精神”嘛。304其实,悲观主义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安慰。悲观主义让我们把整个世界都看成『cheng』是一个很差的地方。那么,我们就不必对这世「shi」界期待太多。当这世「shi」界损害我们的时候『hou』,我们也不会「hui」感到不公,或者觉得很失望。同时,我们对这世界的期待少了,我们自己的生活压力也就小『xiao』了。因为人「ren」生「sheng」再怎么折腾也「ye」是悲观的,那我们『men』何必『bi』要『yao』一「yi」味去奋斗?
比如,如『ru』果相信叔本华的理论,你会觉得,无论挣再多的钱、获取再高的社会「hui」地位,得到的「de」仍旧「jiu」是『shi』不「bu」能满足的欲望和空虚。这不「bu」比混吃等死好到哪去,反而还会因『yin』为追名逐利而放纵了自己的「de」欲望,让自己更加痛苦。这么一想,也就没有什「shi」么生活压力「li」了。悲观主义的另一个好『hao』处是,他能让你意识到世界『jie』上的其他人和你一样「yang」注定痛苦,无论「lun」那人多么有钱多么风光『guang』也是一样。那么相比之下,自己的痛苦也就「jiu」会好受一点。嫉妒和憎恨是一般人难以摆脱的痛苦之源,当你意识到你所『suo』嫉妒或者憎恨的人也注定摆脱「tuo」不了「liao」悲观世界的『de』时候,心里也会好受多了。304
“幻觉”的定「ding」义是什么呢?定义就来「lai」自于经验主『zhu』义:一个东可我说我看见了「liao」,其他人都没看见,那就说『shuo』我产生“幻觉”了。问愿是,宗教的神秘体验恰恰是属「shu」于个人的,因此就算『suan』那个人真『zhen』的见到神迹了,只『zhi』要神秘体验没有留『liu』下其『qi』他人看到了的痕迹(比如神灵「ling」出现后融化了地面之『zhi』类),那『na』么「me」水远都会「hui」符合“幻觉”的定义,永远都不会被『bei』科『ke』学承认「ren」。再比如“不存在不能『neng』被「bei」观测到的事物”、“如何确定我的记忆没『mei』被修『xiu』改过”也属于类似的问题。前『qian』面「mian」说过「guo」,科学原本是理性的帮『bang』手,然而一战以后的科学发「fa」展却不「bu」断揭示了「liao」理性的局限,倒打了『liao』理性一杷。其实,哲学家们组早『zao』以前就意识到了人类认识「shi」能力「li」的局限。比如体漠认为人类不可能了「liao」解因「yin」果律,康德认为人类认识不到物自体。这些科学新发『fa』现等于佐证了哲学家们的结论。381
罗素在讲哲学的过程中都穿插着玩笑。他的名言是『shi』:“三「san」种单「dan」纯「chun」又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:对爱情的渴望,对知识的追求,以及对于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。”这话广为流传。386
这「zhe」样一来,逻辑实证主义者就『jiu』回答了一个问题:为什么哲学家们对形而上学争论了那么久都没有结果呢?因为「wei」他们争论的全都『du』是没「mei」有「you」意义、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。人们没办法靠实证的『de』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。413
这个哲学观『guan』点能不能帮助我们减少痛苦,能不能让我们内心平「ping」静,能不能让『rang』我们不再空虚「xu」、不再恐惧『ju』、不『bu』再陷入物欲的无限烦恼之中?但这并不是我自己胆大『da』妄为的做法,胡适「shi」在《中国哲「zhe」学史大纲》中说:“凡「fan」研究人生的『de』切要『yao』问题,从根本上着想,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『jue』,这种学「xue」问,叫作『zuo』哲学。”他所持的,也就是实用主义的哲学观。420
要注意,不可证伪的「de」命题并不一定是错误的命「ming」题,而是属于无法用经验检验的命题。434
这正是现代民主思想的核心精神。我们有的「de」人可能会简单地以为,民主就是“大家一起投票,多数说了算”,就是『shi』“少数服从多数”。其实这种原始「shi」的民主制度有极大「da」的『de』缺陷,这「zhe」个缺陷『xian』在雅典人判苏格拉底死刑、法国大革命的屠杀、希特勒被民众选上台等事件中已『yi』经暴露无遗『yi』,早就被现代社会抛弃了。437
有一个科学研究最基础的问题,一切自然科学都要遵守一「yi」个前提:全宇宙一定会遵守相同的物理定律『lv』。也就是说「shuo」,物理规律是普世的,我『wo』们在地球实验室里得出的物理规律,对于十万光『guang』年远的恒星来说,同样适『shi』用。可是,我们凭什么相信这一点「dian」?458
关键不「bu」仅在于科『ke』学理论可以「yi」证伪『wei』,还在于它的检验是开放的。科学理论「lun」的语言基于严谨的逻辑,任何人只要花一『yi』点时间学习都能读得懂,科学没有权威(有的宗教「jiao」教义只有神「shen」职人员才有权『quan』解释,教众不许有不同的说法『fa』),任何人只要有技术条件,都可以去证伪、推翻最权威科学家的理论(有些宗教拒绝教外人士参与讨论,而科学『xue』不会歧视人的身『shen』份,只要「yao」你拿出证据来就「jiu」行)。因为这些原因,科学虽然有局限,但科学比「bi」其他不『bu』允许质疑的理论,要更“不迷信”。472
我「wo」们说过,形而上学的任「ren」务「wu」,是用理性思维去研究『jiu』世界本质等“大问题『ti』”。
形而上学走不通,也就是说,理性不可能回『hui』答“世界的本质是什么「me」”“有没有终极真理”“终极真理是什「shi」么”“人生的「de」意义是什么”等「deng」大问题。硬要回答,答案一定是独断论的,或者在推理上有错『cuo』误「wu」。480
我们会发『fa』现,这种「zhong」情况『kuang』在哲学史上不是偶然『ran』,几乎每一个哲学流派,都『du』面临「lin」着自己「ji」不能证明自己的窘境。因为哲学研究的是“什么知『zhi』识真实可信”的问题,是认识论的问题。按照『zhao』怀疑精神『shen』,任「ren」何知识必须先确认是可信的,才能「neng」被我们接受。然而『er』,我们用来『lai』确认知识是「shi」否可「ke」信的方法(也就是「shi」的『de』科学理论)本「ben」身也属于知识的一种,它「ta」们「men」在给别的知识提出限制「zhi」的同时,也就是在给自己提『ti』出限制『zhi』。
形而『er』上学的任务之一是保证一切知识的来源是可靠的,如果它连自己的可靠『kao』性都不能保证,就正好「hao」说明它是独断论。481
该「gai」怎么回答“人生意义是什「shi」么『me』”的「de」问「wen」题呢?最直接的答案是『shi』不可知论和虚无主『zhu』义。既然形『xing』而上学的问「wen」题都没有答案,那么就意味着我们不知道人类的一切知识是『shi』否可靠,这个世界就没有『you』了终极真『zhen』理,没有了本质,人生「sheng」也就没有了意义。485
原因只有一个「ge」:终极问题没有答案,最聪明的「de」人们追求到最后,不约而同地发现「xian」这是一条绝路。486
原『yuan』因在于,这类片子的诉求点不是有钱人「ren」得便「bian」宜『yi』卖「mai」乖,而是人性在资『zi』本主义社「she」会规则下的异化—你要么不遵『zun』守社会规则,成为社会嘲笑的loser;要『yao』么就必须『xu』扭曲自己,去符合『he』社会规则,最「zui」后『hou』发现自己根『gen』本没有“存在”。按照萨特的价值观,存在是先于一切的本质,自己都不存在了,那有再多的财富,又有什么用『yong』呢?494
他最『zui』有名的观点是,世界「jie」是荒谬的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假「jia」如这个世界「jie」上有终极真理,那么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有某种高于一「yi」切「qie」、比任何事物都「du」重要的东西。那么人的存在就是有目的的,目的就是找到这个最最重要的真『zhen』理,或者按照『zhao』这个「ge」真理的指「zhi」导来生活。这就是形而上学下的人生意义『yi』。过去的形而上学家们,在相信自『zi』己发现了真理后,都「du」认为人生是「shi」有目的的。比如宗教信徒认为,在教义的指导下生活就「jiu」是人「ren」生目的;叔本华认「ren」为,对「dui」抗生命意志「zhi」是人生目的;尼采认为,努力当超人是人生目的;黑格『ge』尔更是认为整个历史都是「shi」有目的的,个人的人生目的是去努力实现历史『shi』的目的。可是,当『dang』形而上学不存『cun』在以后,这些目的就都不存「cun」在了。
这世上没有终极真理,那就没有『you』什么必须无条件为之奋斗「dou」的目的,那么,人到底为『wei』什「shi」么「me」活着?人来到这『zhe』个世上也不具备什么特别的目的「de」。萨特就说,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偶然的『de』。也就是说,稀里『li』糊涂,没有任「ren」何理由,人类和世界就这么存在了。总而言之,人生也好,世界也好,没有任何目的。500
当人意识「shi」到人生没『mei』有目「mu」的的时候,对目的的本「ben」能渴望和没有目的的现实就会发生强烈的冲突,让人产生荒谬「miu」感。举个最简单的「de」例「li」子。我们之前一直说反对虚无主义,说虚无主『zhu』义无法让我们接受,我们『men』一定要找到别的答案。那您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虚无主义我们无法『fa』接受?因为虚无主义告诉我们,人生没有意义,人生没有目的「de」。人活着「zhuo」就是活着,没有任何的理由「you」,没有任何值得我们做的事「shi」情。我们一听这「zhe」个结论,就本能地产「chan」生反感,本能『neng』地拒绝接受这个观点。这个本『ben』能的反感,就是上『shang』述冲突造成的。我们为什么要孜『zi』孜不倦地询问『wen』,渴望别人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,“人『ren』为什「shi」么活着”?实际上就是想给自己的人生找一个目的,祛『』除虚无主义带来的强烈的不适感。502
但「dan」是,普『pu』通人有的时候会突然质疑目的的合理性,进而「er」怀疑人生,进而感到荒诞。就好比有人为了亲人活了『liao』一辈子,结果发现亲人辜负了自己;有人为了出人『ren』头地努力工作,结果发现自己根本不可能成功;有人为了『liao』享乐活着,结果在享乐满足的一瞬间感到了极大的空虚。这些时候,人「ren」们原有的目『mu』的崩溃了,有些人会及时给「gei」自己找到新的目的(这就是所「suo」谓的“开导自己”)如果没能及时找到,就会感到这个世『shi』界荒谬『miu』,人『ren』的本质荒谬。503
用故事的「de」方式记忆知识,对智力水平依赖程度低,不容易被遗忘,这在远「yuan」古时代是最高效『xiao』的,在现代也是最省力的「de」方式。人生小「xiao」感悟『wu』、心灵『ling』鸡汤这类用故事来说教的形『xing』式之所以流「liu」行,就是这个缘故。504
作者并『bing』没有给出一个结论,指明人生的意义「yi」应该「gai」如何,可能是尚未考虑成熟,也可能是想写续集吧。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工作时间:
客服电话
电子邮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