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
成「cheng」都的雨夜,适合思接千载心游万仞,酣眠似乎成为一种浪费。而我对这座常有夜雨的城市,更喜欢她另一「yi」个别名——锦城。
锦城自古养蚕业发达,古蜀王名为“蚕丛”,西「xi」汉扬雄在《成都赋『fu』》中也称成都『du』为『wei』“锦官城”。东汉时期,蜀锦『jin』是当「dang」时成『cheng』都的支柱产业「ye」,朝廷在这里配置了专门管理这一产业的锦官。蜀锦畅销全国,成为「wei」朝廷重要的贡赋来源,于是成都又被称为“锦官城”或“锦城”。
锦,意识中与『yu』之成词的大多「duo」是让人沉醉的美好事物,比如锦缎、锦绣、锦书、锦心,锦上『shang』添花、繁『fan』花似锦、锦囊妙计、锦绣前程……念及这个锦字,我的『de』舌尖便仿佛噙着「zhuo」一片桑叶,暗自生香,绸般「ban」丝滑『hua』,清新怡人。但向来的认『ren』知,“锦”既是娇嫩「nen」华贵的,也『ye』是『shi』柔弱「ruo」至极的,它不是勇猛大汉手中『zhong』挥舞的流星锤,而是二「er」八佳人纤手轻执的檀香扇。成都既然自古被称为“锦城”,她是如何从内里生长出这种风流婉约气质,来堪堪匹配这个“锦「jin」”字『zi』的呢?
地理上看,成『cheng』都属于亚「ya」热带「dai」湿润『run』季风气候,雨量充沛,适于种桑养蚕。早在商周之时,古蜀先民就「jiu」在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,创造了高度发达的「de」丝绸文明,并由此开拓了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「yi」通道南方丝绸「chou」之路,使绚丽多彩的丝绸享誉中外。汉唐以蜀锦『jin』、蜀绣为「wei」代表的成都纺织业,号称“女工之业,覆衣天下”。十三世纪,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行来到成都,赞叹这里是“锦绣之都”。遥想『xiang』那历史气象,锦之城,丽之『zhi』都,顿觉熠熠「」生辉。
李白曾歌咏“九天开出一成都,万户千门『men』入画图,草树云山如锦绣『xiu』,秦川得及此间无”。读此瞬间觉得「de」满目锦绣,纯真自然,尤其这个“锦”字『zi』,立时仿佛整个成都都流光溢彩「cai」,随处都是风景。而若深究“九天”是「shi」如『ru』何“开出一成都「du」”,就「jiu」会「hui」发现,成都的出现,是造「zao」物主的恩赐,是大自然『ran』的杰作,似险峭悬崖上开出的一朵绝世雪莲。
当沧海变成桑田,大海退去波涛,成『cheng』都平原周围的大山渐渐「jian」隆地而起。放逐于漫漫历史长河去追寻,海山之变「bian」,有多么惊心动魄,就有多少爱恨「hen」纠葛。当成都所有的创痛随风而去「qu」,她用『yong』崭新的形貌,来默『mo』默承载当下的褒贬。
我瞬间明白,锦城的夜雨,其实来源于一场天际的奔赴和邂「」逅。
白『bai』天的锦城,空气潮湿,云「yun」层挡住「zhu」了部分太阳的辐射,云上「shang」和云下的气温不会相差太多。到了夜里,云层以逆辐「fu」射的方「fang」式,给地面输送热量,云层『ceng』出现「xian」上冷『leng』下暖的现象。偏热的潮湿空气上升,遇到冷空气「qi」,冷凝成小水滴,但『dan』小水滴聚集成大水滴,就会从云层中「zhong」掉「diao」落地面,便形成「cheng」了雨水。
如果以浪漫之心来解读,锦城上空的云,既矜持又热情。白天她「ta」文静安然,宠辱不惊『jing』,一派平和,到了夜深『shen』人静之时,揣着热切而雀跃的念头上升,再上升「sheng」,仿佛要将一腔话『hua』语向星「xing」星和月亮倾「qing」诉,让心思变成欢愉的雨水「shui」,抛洒人间『jian』。夜雨洗尘,花木皆精神,给锦城带来了『liao』空灵之气,芬芳有加,娇颜顾「gu」盼,似乎经历了一场大自然的约会。
杜甫在《水槛遣心》中写道:“蜀天常『chang』夜雨,江『jiang』槛『jian』已朝晴”。一句“蜀天常夜雨”,代表着久久不歇,淅淅「」沥沥,多少缠绵悱恻,多少此情此景,都在这短短一句话里,有了景的动态『tai』,也有了情的波『bo』澜。杜甫『fu』抒发这样的情感,将空间和时间融为一体,将所见和所『suo』思熔于一炉,皆因蜀雨一「yi」落就是数日连绵,弦歌『ge』不断,在『zai』成都的天空之下,“雨夜”成为一种“常见之态”。
成都平原地势平坦,越是往西,海拔越高。由于地势起伏颇大,来自「zi」太平洋的东『dong』南季风和来「lai」自印度「du」洋的西南季风,携带暖湿气流,与来自西部高原上的冷空气在此交汇「hui」相遇。落差极「ji」大的地形,阻挡了暖湿气流前进的步伐,水汽被迫抬升,使得成都平原降水量十分丰富,被称为独特的“华西雨屏带”。
“交汇”二字,无『wu』论天「tian」文还是地理,抑或几千年「nian」来锦城这座城市的人文气质,都格外看重。它是气流的交汇、空气的交汇,同样也是人与锦城的交汇。相逢相依,尔「er」后「hou」汇融,无数『shu』传奇在锦城上演,历史的笔触在云『yun』淡风轻之间,已汇就了传世的名章和诗篇。
我喜欢锦城夜雨落地的声『sheng』响。窗外雨水无尽,夜空格外『wai』缠绵轻「qing」柔,雨『yu』雾和灯光相裹「guo」。房『fang』前的「de」芙蓉和紫薇,银杏和梧桐『tong』,洋槐和香樟『zhang』,水杉和雪松,罗汉松和黄葛树「shu」,广玉兰和悬铃『ling』木,无分你我『wo』,都会『hui』浸润「run」在朦胧的『de』雨夜。雨丝从天而降『jiang』,从枝叶树茎,流淌历朝历『li』代『dai』的文人佳句。苍苍莽莽的世界,古与今不「bu」再重要,当下和往昔一舟飞渡。
一滴水来自天上,一滴水坠向人间,一场雨浇『jiao』湿唐砖汉瓦『wa』,一场雨冲淋高『gao』楼大厦。夜雨,锦城四季轮换,春秋交替『ti』,时光笃定了性子,稳稳朝前行走,绵绵雨丝或烈烈雨柱,也循了自然的规律,该洒时洒,该落时落。我「wo」不禁揣测,倘若没了这从古到今的夜雨,锦城还是那个锦城吗?带着『zhuo』湿漉漉的深『shen』情,浸『jin』着三千年的诗意,在砖瓦木石之中,成都「du」还能生长出另一种灵秀出尘的轮廓和肌理吗『ma』?
二
一场春雨「yu」在夜间飘散,清晨才止歇脚步,在「zai」那「na」个乍暖「nuan」还寒时分,我『wo』走「zou」进了浣花溪的杜甫草堂。脚下的石板像吸饱「bao」了墨汁的宣纸,湿得恰到好处,黑的路白的天,终究不是寡淡的水墨画,竹篱笆的迎春兀「」自金黄,月『yue』季也依旧嫣红。靠近这里的茅屋,我「wo」眼前仿佛浮现了杜甫的背影,他就在「zai」蒙蒙雨雾中穿行,灰衫旧袍,踽踽独行『xing』。踏着春雨的湿痕而来,我就是「shi」为『wei』赴一场隔世的崇敬之约。
沐浴『yu』过夜雨的草堂,薄薄的水气,氤氲出一个「ge」久远荡而动的时「shi」代。顶戴雨珠「zhu」的「de」小草摇摇摆摆,大唐的高楼倾了,庙「miao」堂散了,宝座上的巍巍帝君早已剩下一把『ba』白骨,而诗句还在流淌,还在生长,超越了时间和「he」空『kong』间,成为一种「zhong」顽强而永恒的存在。我踏着昨晚的雨『yu』痕,萦绕于心的却是大「da」唐千年不散的诗篇。
当诗圣杜甫辗转入川时「shi」,已人「ren」到中年。可他笔下所『suo』书写的锦城夜雨,却大有青春气息,诗作诞生的奥秘,和『he』实际年龄无关,与「yu」心理年龄有关。此时的杜甫,多年漂泊,四下流徙,终究一家大『da』小能在成都「du」团聚「ju」,妻儿绕膝,家人有了一处安身立『li』命的草「cao」堂,无论富贵或贫瘠,那都是杜甫珍爱的家。睡在自己家「jia」中,夜雨落下的感觉真好,有「you」屋檐遮头,有「you」寒室『shi』栖身,曾经的浪『lang』漫因子,在『zai』悲苦吟哦的诗人心中复活。他并『bing』非不懂得浪漫,不懂得审美,而是生活极少为他创造相宜的机会。感谢成都,容留了一个风尘仆仆的诗人,也用一场春天的夜雨,滋润出一派天真纯「chun」粹的喜意。锦城夜雨,是杜甫安定生活的鲜明注脚,每个毛「mao」孔都『du』书写着他对当下的满足和惬意。
“好「hao」雨知「zhi」时节,当春乃发「fa」生「sheng」,随风潜入夜「ye」,润物细无声。”勾「gou」起杜甫喜悦之情的夜雨,她更像是『shi』梦之精灵,周身澄『cheng』澈通透,只闪烁「shuo」一点鱼「yu」鳞般的「de」水光,在锦城的街巷游『you』走,洗琉璃瓦之尘,拂『fu』青石路「lu」之灰。即使侧耳去听,也难以捕捉她洒向「xiang」地面的声音,她灵动「dong」活泼,脚步轻巧细碎,一个“潜”,一个“润”,实「shi」在是神来「lai」之笔「bi」。
在杜『du』甫离开一千多年后,我离川读『du』书,又回川工作,如『ru』今「jin」在成都一待就是二十多「duo」年。刚到成都,惊讶于「yu」这里春雨的“含蓄”与“体贴”,像是含羞带怯的深「shen」闺女子,轻易不「bu」肯见人『ren』,非要等到夜「ye」里,雨丝才如绣花针一般,轻轻飘静静舞,在清寂『ji』寥廓的空间,尽情抒发自己的喜悦。加班晚归的路上,遇到这样的雨,都不用打伞,任由她清凉多情地柔抚,抚过夜行人的『de』衣衫,在发梢缀上晶莹的雨「yu」珠「zhu」。橘色路灯的光,映亮了纷飞的细雨,如同细『xi』末盐粒,没有雨的凌厉,只见「jian」水『shui』的温柔『rou』。
那一刻,我骤然懂得了千『qian』年前的杜甫,懂得了他『ta』的欢喜『xi』,也懂得他清晨『chen』望见“晓「xiao」看『kan』红湿处,花『hua』重锦官城”的盛大喜悦。若没有这漫不经『jing』心『xin』的春雨细抚,又哪「na」有“红湿处”,引人看雨后之花,花瓣洁净无尘,草叶精神抖擞「sou」,更显千娇百媚。不用『yong』说,待『dai』到晨曦『』微露,“晓看”之时,千年前和千年后「hou」的夜雨都不见踪迹,空气如洗,天地间到处都有“好雨”来过的痕迹,却难以见到「dao」她的真『zhen』容实貌。
锦城春天的夜雨,我感觉总有一种滞后与延宕的戏剧效果,她的出现和别「bie」离、到『dao』来和散场,都是寂静的。恰恰是这份静,让人魂牵梦萦『』,让人心生怜爱,更加认定她是锦『jin』城春季缺不了「liao」的“女角”,唱着一首无字的歌,也能激发诗人无「wu」限的情愫。
夜『ye』雨和杜甫相『xiang』逢,将年轻还「huan」给他『ta』,将欣喜还给他,让他在一「yi」夜好梦之「zhi」后,惊讶于花叶清雅的眼「yan」前盛景。雨虽停了,薄雾未散,万物得以沐洗滋养,蓬勃生『sheng』机,诗人也在刹那感受到了内「nei」心欢愉的力量。这力量和他泣血摧肝地吟老兵、唱征「zheng」夫「fu」、哀流民不太一『yi』样,这是另一种美,自然而纯『chun』粹,剔透而纯真,让他暂时忘记了世间的苦难深重、哀鸿遍野。夜雨似乎『hu』是无情的,她并没有与百「bai」姓血泪混流一处,也『ye』没有故作时代的大悲「bei」之音『yin』,她就这「zhe」样安静「jing」地出场,淡然地「di」落幕。她『ta』的清淡内敛,却又是最大「da」的怜悯,帮助一个诗「shi」人找「zhao」回「hui」内心蛰伏的浪漫温柔,也用亘古不变的从容,夜夜叩访「fang」,将锦城浴洗一「yi」新。
三
春风风人,夏雨雨人。
这句出「chu」自汉『han』代《说苑》的成「cheng」语,背后藏着春秋时「shi」期齐国国相的深刻喟叹:如果我不「bu」能像春风一样温暖人,像夏『xia』雨一样滋润人,那么处于困境是一『yi』定会发生的事了。
倘若“天街小雨润如酥”说的是“春雨贵如油”,到了夏雨,便是一种“重「zhong」”。是重要,亦是浑厚,象征着生命必『bi』不可少的“滋润”。
锦城不是火炉,但一到夏季依然酷热,如果在备受「shou」烈日炙烤的绿『lv』色植物上扔「reng」一根『gen』火柴,可能就会噼噼剥剥地燃烧起来。日头挤干了植『zhi』物身体的水分,它「ta」们的生命『ming』,压「ya」迫成一张张苍白的纸「zhi」。
人们汗水淋漓,就像一丛「cong」焦虑的灌木,渴望一场『chang』雨。甘霖的「de」滋『zi』养,成为一切生命迫切的等待。
锦城「cheng」夏『xia』日的夜雨『yu』,在人们「men」的期盼中,伴随闪电撕裂黑色幕布,不打招呼说『shuo』来就来,让凉爽的夏『xia』风吹「chui」拂『fu』人间。
在雨声中安静躺卧,我需要的正是这「zhe」种酣畅的痛快。窗外雨水尽情倾泻洒落,闷热压抑之感顿『dun』觉消失。苏轼写夏季暴雨,声势浩大,磅礴『』如斯「si」:“游人脚底一声雷,满座顽云『yun』拨不『bu』开。天外黑风吹海立,浙「zhe」东飞雨过「guo」江来『lai』。”回味东坡诗词「ci」,仿佛『fo』目见其景。即便此『ci』刻我躺『tang』在夜色「se」之中,也能『neng』与诗『shi』人眼「yan」中的浩荡『dang』暴雨达到共鸣。
锦城夏季的夜雨到来之前,闪电雷声在天际爆开,雨「yu」柱银白,雨雾缭绕,挥散不「bu」开。狂风骤雨如万马奔驰,铁蹄踏踏『ta』,对饱受酷热折磨的人而言,仿若天『tian』外佳音,送来平『ping』和静怡。
夏日夜雨不是都会挟裹雷霆万钧而来,也「ye」有缓缓而至的时候。欧阳修也『ye』曾写过轻柔之夏雨:“柳外轻雷池上雨,雨声滴碎荷『he』声。”柳林外,传来轻响的雷声「sheng」,池塘上细雨绵绵,雨水滴落,在荷叶上发出细碎的声音。锦城夏日的夜雨,也有欧阳修笔下珠落玉盘的意境「jing」,清扫炎「yan」夏燥热烦忧,格外惹人怜惜「xi」。此情此景,颇似江南梅子雨『yu』,搅动人们「men」的柔肠「chang」万缕「lv」,正如赵师「shi」秀诗中所说:“黄梅时节家家雨,青草池塘处处「chu」蛙。有约「yue」不来过夜半,闲敲棋「qi」子落灯花。”夏雨「yu」的体内,蕴藏的不仅仅是电『dian』闪「shan」雷鸣,是恣肆磅礴,亦有绵绵不绝的诗意,生生不息,屋外「wai」雨滴叩击池塘,蛙声一「yi」片,屋内走棋轻震灯花「hua」,子落棋盘『pan』的声响与雨声相呼相应。
锦『jin』城的夜如帷幕,落下「xia」的雨滴不再是『shi』雨水,而是永恒『heng』的「de」思『si』绪。嬗变的时光行走雨帘之中,渐渐褪去外『wai』壳,袒露出柔软的底色,千年光阴自在流淌,好「hao」像手中持了雨的密信,大可一朝飞渡,去感知大宋年间的「de」“天外『wai』黑风”或者“柳外轻「qing」雷”。摇曳多姿的雨,惊艳了泛黄的卷册,一场文学与审『shen』美的『de』雨,下得缱绻多姿,为历史留下一页微凉而潮湿的痕迹。
锦城夜雨百变多面,热情「qing」如她,矜持亦如她。可不管它是气壮山河而来,还是「shi」轻叩屋檐而「er」至,都能带给人间滋「zi」养和润泽「ze」,洗去尘埃碎屑,应和人「ren」们的期望,带来一个清爽的「de」世界。
四
一层秋雨一层凉『liang』,锦城秋「qiu」雨缠绵,人们「men」忍不住添加衣服『fu』。道『dao』路旁边『bian』种植的芙蓉树「shu」,经过秋雨清洗,花瓣琉璃薄脆,如美玉明净『jing』,坠留的雨滴,带着惆怅的情思『si』,将落未落。
入『ru』夜时『shi』分「fen」,夜雨如倾如「ru」诉再度飘零。
雨点落在『zai』屋瓦、窗棂、台『tai』阶,也「ye」落向草尖、树叶、花瓣。夜雨如同身「shen」形「xing」苗条的舞姬,踮着足尖翩翩起舞。她与春『chun』雨既相似,又不『bu』同,都一样纤细清丽,柔若『ruo』无骨「gu」,润物无声「sheng」。若春雨『yu』是丝『si』缕流苏,秋雨就是拂尘无色,安静与『yu』安静之间,清瘦与清「qing」瘦之间『jian』,有微末的差异,有情绪的起伏,都是蜿蜒荡『dang』开了一个季节的序曲。秋天的「de」夜雨以落叶为背景,以枯枝为基调,是一种略「lue」显粗莽的『de』抚摸,是一声略带哀婉『wan』的『de』喟叹,也会带来生命深处的战栗和『he』疼痛。但唯有痛,才「cai」让人更加感知四季「ji」变换,更迭不休,这时的夜「ye」雨也就有了铮铮铁骨,有了「liao」一番倔强意气。
夜里雨声叩窗,我「wo」从书『shu』房望向窗外。夜色深沉,淅沥有声,而我检视「shi」飘落锦城的秋雨,手中『zhong』握住的这点苍凉「liang」与温暖,心中惊起的微微涟漪,已跨越「yue」了诗词的荏苒时『shi』光,在美学的时空浮荡。
清朝著名的佳公子纳兰性德『de』曾写《减字木『mu』兰花》:“相逢不语,一朵芙蓉着秋雨。”锦「jin」城这个季节的芙蓉,于秋雨中早已舒展,娇肢弱躯,仿佛无力承受冷雨凉风,一夜连着一夜,秋雨不歇,仿「fang」佛「fo」没个尽处『chu』,漫不经心之间,赋「fu」芙蓉「rong」冰『bing』肌雪「xue」骨。我不知道花朵是『shi』否也曾在雨中暗泣,怨恨世上所谓的『de』怜香惜玉,不过是说说『shuo』而已。夜雨并不因『yin』为怜悯自己而少落一滴,却又因为雨的洗涤,芙蓉才会「hui」变得焕然一新,娇俏动人,幽幽花香「xiang」与雨『yu』水微寒交织一处,明早不知是怎样一种冰清玉洁的景『jing』象『xiang』。它『ta』盛开凋落,正如我「wo」们的生活,总要『yao』历经过曲曲折折『zhe』的漫长道路,总要体味过寒凉加身的刻骨铭『ming』心,才叫一个完整。
别人都道秋雨无情,而我却认为,秋雨和秋芙蓉「rong」没有什么区别,只不过是在夜里让「rang」清冷遇『yu』见了清冷,寂寞叠加了寂寞。如此想来,真让人心生『sheng』怜惜,又不「bu」乏敬畏,仿佛是从一派冷意中生长「chang」出来的禅意,铺排了倔强的风景。窗「chuang」外雨丝成线,是金钩铁画「hua」一般的瘦骨嶙「」峋,好像行草的流利,在锦城平平仄仄「」的夜里,更添『tian』一份『fen』书「shu」香墨韵。我久久凝望,舍不得动弹半分,真想「xiang」将那些愁情别『bie』绪,敲打成潇洒的走笔。
张耒是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,他曾在《九月末风雨初『chu』寒二首》中写「xie」道「dao」:“老肌畏寒苦,幸此手足温”。秋「qiu」雨淅沥,我想,是「shi」谁最『zui』先有所感应呢?也许是触动『dong』了“老怀”之人,已经「jing」在世『shi』间走过半生,有所过往和阅历,才「cai」会为清冷秋季的夜雨着迷,身体长出敏锐的触「chu」须,看过春雨的绵绵多情,听过夏雨的雷霆万钧。现「xian」在,愿意一边「bian」忍受“秋雨生凉,老肌『ji』畏寒”的『de』苦楚,一边打捞生活『huo』中的点滴诗意。
我忽然明白,真的要走「zou」过这漫漫岁月,才会懂『dong』得夜「ye」雨之美『mei』,看昏黄路灯,构建一个寒「han」素的舞台『tai』,简朴却不失诗意。院内的灯光,映「ying」衬得雨「yu」丝纷飞,从光亮中伸『shen』出无数双手,抚摸锦城千百年的容『rong』颜,温柔而『er』执着,要将时「shi」间滞留的「de」尘『chen』灰全都抹『mo』去。锦城夜雨,才能敲打窗棂,这份清脆的声「sheng」响,也就成了我行至中年的淡淡梵音。
锦城秋日的『de』夜雨初歇,早晨的路面『mian』铺上金黄的银杏落叶『ye』,像一「yi」枚『mei』枚岁月遗落的书签,像一行行妙笔『bi』写就的诗句『ju』。她们曾在雨中如何蹁跹如何旋舞,如何灿烂如何凋零,终「zhong」究成为不可考的秘密,但一个季节的背影「ying」,就这样被时光的「de」变迁遗忘。
五
曾经宦居锦城「cheng」的陆游,听过无「wu」数次「ci」冬雨绵密。他熟悉那样的「de」声「sheng」响、那样的节奏,在雨夜做梦,也「ye」许还握着一柄宝刀,踌躇满志,豪情万顷。“黄金错刀白玉装,夜穿窗扉『』出光「guang」芒「mang」。”此刻,诗人是宝刀,犹「you」如夜雨是战曲,慷慨激昂,热血沸腾,刀锋刺穿雨帘,珠玉溅落,好一个快意「yi」人间。
到了“僵卧孤村”的晚年,陆游在风雨冬夜中勉强睡着了,梦却不是美梦,是自己孤『gu』身一人,骑『qi』着「zhuo」铁甲的战马,跨过冰封的河流。
我暗自「zi」思忖,“孤村”不是锦城,如果能让晚「wan」年的陆游自行选择,他「ta」也许更愿意在锦城度过「guo」生命中最后的『de』日子『zi』。夜空在我的记忆中撕「si」开一道「dao」道口『kou』子,雨线带着冰雪凛『lin』然的「de」寒『han』意,飘飘『piao』洒洒,如清亮的钉子,无悔无怨『yuan』地锲入『ru』大地。夜雨「yu」不疾不徐,不像春雨那般细柔「rou」,不似夏雨那么暴『bao』烈,没有秋雨那么凄寒,带「dai」着一点看过季节变换、如「ru」今已「yi」有宠辱不惊的念头。冬日夜『ye』雨平静而从容,犹如一个老人,腿脚不如年轻时轻便「bian」,但拄着拐杖,依旧能将脚『jiao』下每一步走「zou」得扎实稳妥。
更「geng」何『he』况,成都的冬天,还「huan」有让放翁迷恋不已的梅『mei』花。陆游曾说:疏梅已报先春信,小雨初成十月寒。
就因这『zhe』一『yi』场场雨水的滋养『yang』,古『gu』往今来,不知多少文人墨客,对锦城流『liu』连忘返,沉醉抒怀。
我想,下雨『yu』怕「pa」什么,岁暮始寒又「you」怕什『shi』么「me」呢?稀稀疏疏的梅花已在枝「zhi」头绽放,梅已开,春天还会远吗「ma」?陆游是乐观的、积极的、豁达『da』的,纵然受「shou」多少打击和挫败,但内心「xin」始终拥有一种打不「bu」垮压不弯的力量。夜雨『yu』簌簌而落,恐怕还会给梅花添了『liao』别『bie』样的冷香。
前几『ji』天的一个傍晚,锦城依然细「xi」雨翻飞。我坐『zuo』车回家途中,视线透过车窗,与夜雨中傲然挺立的梅树相触相接。那些从枝头从「cong」花瓣不紧不慢坠落的雨滴,是轻「qing」盈的,自有「you」一种内『nei』在的活泼音『yin』韵,并不一味堕入「ru」哀痛沉沦不起。锦城冬日的夜雨,是一首舒「shu」缓慢板的歌,像是给一生的奔波劳碌写下注解,不是「shi」为了『liao』让人心酸,恰恰相反,是教人释然。雨脚慢慢行,我就缓缓听,屈起『qi』指头,为这乐音配一点伴奏,内「nei」心绷紧的弦线,渐渐放松。
我躺在床上,俗世烦事,沉沉如铅,依然「ran」难以入眠。窗外夜雨飘散,冬日树枝清瘦,没『mei』有初夏雨打芭蕉的声音,没『mei』有你来我往热切交流的接『jie』纳,冬雨也就遇不见宽阔肥沉的枝叶,但却『que』敲击出了「liao」空旷的『de』骨「gu」感『gan』回音。
我翻身起床,在书房打开电脑,翻看还未结束的『de』文稿。窗外的冬雨正以透明之身,与树上枯枝反复缠斗「dou」,瞬间坠地「di」散弭。我忽然『ran』生「sheng」发一份悲凉,夜雨在清冷之中,多了「liao」一份命运的无可奈何。纵然是这「zhe」样,雨还『huan』是依着自「zi」己节奏落下,不曾抢一步,也不曾快一秒。
我点上一支香烟来到窗边。此时的夜雨通透而敞亮地拥抱人间万物,张开的双臂,收获的『de』都是空空怀抱,但雨还是要落下,还是要一次次去面对新的相遇「yu」和接触,无奈和「he」消逝。夜雨将心中结『jie』冰的「de」泪化成了水『shui』,在自然的宿命中,谁都是过客,无力挽住光阴,不能改「gai」写既定的命运。也许,守护内心的温暖,放开那份伤感,是我最好的选择。
这个雨夜『ye』,让我眼角逐渐潮湿。
到底是谁在天上操控了雨,我不再去思「si」考。但命运的巨手,让人世的这『zhe』场雨「yu」,从诗意走到了哲理,从白霜覆瓦走到了桃红柳绿,又从三月景明走到了「liao」料峭寒冬。经「jing」历甘苦聚散,见证繁华沧桑「sang」,让夜雨和岁月一并去积淀「dian」和打磨,化为我「wo」与锦城深刻的血脉基因「yin」。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工作时间:
客服电话
电子邮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