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/其他文章/正文

杜少华:春节序曲

 2024年08月05日  阅读 68  评论 0

摘要:在我的老家,“备年”是从腊月廿四小年那一天开始的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打豆腐、炒豆子、做年粑、写春联。打豆腐“腊月二十五,推磨做豆腐。”天刚蒙蒙亮,母亲就喊:“快起床,帮忙打豆腐啦!”冬日的清晨,被窝里是最让人留恋的地方。我们赖在床上,总要等到母亲喊了一遍又一遍,才鼓足勇气“呼”地从热被窝中坐起来,把身子套进冰冷的棉衣裤中。堂屋里,姐姐们已经磨好了大半盆豆浆,母亲则在灶屋间忙乎着。她们脱下棉衣放在一旁...

杜少华:春『chun』节序曲 - NO.1

在我的老家,“备年”是从腊月廿四小『xiao』年『nian』那一天开始的「de」。我印「yin」象最深刻的是打豆腐「fu」、炒豆子、做「zuo」年粑、写『xie』春联「lian」。

打豆腐

“腊月『yue』二十五,推『tui』磨做豆腐。”天刚蒙蒙亮,母亲就喊:“快起床,帮『bang』忙打豆腐啦!”冬日的清晨,被窝里是最让人留恋的地方。我们赖在床上,总要等到母亲喊了一「yi」遍又「you」一遍,才鼓足勇气“呼”地从热被窝中坐起来,把身子套『tao』进冰冷的棉衣裤「ku」中。

堂屋里,姐姐们已经磨好了大『da』半盆豆浆,母「mu」亲则在灶「zao」屋间忙乎着。她们脱下棉衣放在一旁,穿着单薄『bao』的「de」衣服,还热得双颊绯「」红。

我们兄弟几个有些不好『hao』意思,把姐姐们换下来,一个推磨『mo』,一个向石磨的小孔喂『wei』豆子,石磨转一圈,喂豆「dou」子的便从盆里舀半勺『shao』豆子,带点水,倒「dao」入石磨孔中。一来一回,随着石磨的转动,泡得胖胖的黄豆便化身白「bai」花花的豆『dou』浆,顺着石磨『mo』边缘滑入盆中。姐姐们把磨好「hao」的豆浆「jiang」抬到『dao』灶「zao」屋,大锅里的水已经沸腾,她们把豆浆倒进去。

堂屋的石磨正唱着歌,灶屋『wu』间的豆浆已经煮沸。两个姐姐把一副「fu」木架子放在早就『jiu』准备好的大「da」缸上,然后将一只纱布『bu』袋子置「zhi」于架上,两人拽起袋子四角撑开袋口,母亲则用大瓢从锅中「zhong」将煮沸的豆浆「jiang」一瓢一瓢舀「yao」入纱袋中,白花花的热豆浆从纱袋中渗出,淌入缸中,扑鼻的豆香顿时「shi」弥漫开来。这豆香让我「wo」们『men』不停地咽口水。马上「shang」就可以『yi』吃上香甜的豆腐脑了,推磨的劲「jin」头又鼓了起来。

锅「guo」中『zhong』的豆浆全部舀进纱袋,母亲和姐姐「jie」紧紧抓住袋口,来回摇动,等到纱袋不烫手,她们又开始挤压『ya』,让豆浆充分渗出。挤压完毕,姐姐们把纱袋中「zhong」的豆渣倒出来,揉成如铅球大小的团。这些豆渣团今后将会被覆「fu」盖上稻草,来年春天,它们会披上毛茸茸『rong』的『de』外衣。在晴好的「de」春日里,把它们的“外衣”去掉「diao」,将它们切『qie』成一片一片,晒干收藏,和春天的「de」菜薹『』,或者过年的腊鱼、腊肉一起炒,那是「shi」绝佳的美『mei』味。

过滤后「hou」的豆浆静置一会,加入适量的石膏粉,不一会「hui」儿,豆浆开始「shi」凝结,变成了诱人的豆腐脑。母『mu』亲高喊:“都来「lai」吃豆腐脑啰。”我们便欢呼雀跃地聚拢过来,母亲给我们一人舀一碗,然后在每人碗中加『jia』上『shang』一小勺白砂糖,劳「lao」动『dong』之后的早餐就是「shi」这热乎乎香喷喷的豆「dou」腐「fu」脑了。

我们家的「de」豆腐做好了,热闹却没「mei」有停止。村里好多人『ren』家没有做豆腐的「de」家什「shi」,于是,干脆到我们家来做,刚完成劳作的石磨、火热的灶膛「tang」、大铁锅,同样的程序再来上一遍、两遍、三遍……于是,家里一整天人声鼎沸,笑「xiao」语『yu』不断『duan』。

炒豆子

杜少华:春节序曲 - NO.2

“二十七,炒豆子。”炒豆子是给正月『yue』里上门拜年孩童们备的零食。小时候,糕点之类的『de』零食少,加上家里经济条件差,也买不了那么多,豆「dou」子「zi」、花『hua』生就是宝了。到了腊月二十七,母亲把早就准备好的蚕「can」豆、花生「sheng」、干薯片摆到灶『zao』屋间,那口直径将近一米的大铁「tie」锅里铺了一层早已炒黑的细砂。倒入蚕豆,用一把细竹『zhu』枝扎成的炒帚在锅『guo』中不「bu」停地搅动『dong』。过了一会儿,只听见灶膛中的柴火「huo」燃烧得「de」“噼啪”作响,铁锅中的蚕豆『dou』也开始“噼啪”作响,像放鞭炮似的,上下齐鸣,好一个欢畅热『re』闹!

炒了『liao』豆子『zi』炒花生,炒罢「ba」花生炒薯片。我们老家称干薯片为「wei」“薯『shu』果儿”:把红薯蒸熟后,捣成糊状,撒上一些芝麻,不停地揉,再切『qie』成片『pian』晾干。这种薯片炒熟后,颜色金黄,加「jia」上点「dian」缀了一些芝麻,吃起来又香又甜又脆,实『shi』在是儿时上等的点心「xin」。

炒好「hao」的花生、豆子『zi』、薯果儿,母亲留足一『yi』份应付人来客往『wang』,把剩下的给我们兄『xiong』弟四人每人『ren』分一「yi」小份,装『zhuang』进父亲给我们配好的特制『zhi』密封胶筒中『zhong』,大家各领一『yi』份,藏到“安全”的『de』地方『fang』,一天吃一点点,细水长流。这些珍贵的『de』零食,常常「chang」要被我们存到寒假结束。开学时『shi』带到学校,在同学面前炫耀一『yi』番,心里那叫「jiao」一『yi』个美。现在回想起来,仍觉余味无穷『qiong』。

做「zuo」年粑

“腊月二十八,打糕蒸馍贴『tie』花花。”这说的是北方的年「nian」俗。我们老家,到了二十八,打的是年粑,年粑是用稻米碾成米粉来做的「de」。无论是打糕蒸「zheng」馍,还是打年粑,都「du」是「shi」为正月备下随时可用「yong」的主食。拜「bai」年的客人到了,在厨房稍做加「jia」工,便可快速『su』端上桌,非常方便。

做『zuo』年粑同样是全家上『shang』阵。早上,母亲先在灶屋『wu』生火,在铁罐中烧好水,加『jia』入一些糯米粉,边煮边搅,煮成糊状,用作勾芡。芡糊做好后,把它倒进盛有干米粉的「de」大钵『bo』中,迅速和着米粉不停地揉,揉「rou」至「zhi」软硬适中,再端到用门板临时改作的案板上,搓成「cheng」长条状,然『ran』后一段一段地揪成乒『ping』乓球大小的粉团。我们兄弟『di』姐妹将『jiang』粉团放在手心反复揉,轻轻压扁,摆进蒸笼中。如果是用粳米粉做粑,常常还要多『duo』一道工序「xu」,就是把米粑放进『jin』木刻的粑印『yin』中,填满、压实,再反扣过来轻轻「qing」敲出,一块块「kuai」漂亮的「de」粳米粑便成形「xing」了。粑印是巧手的木工雕刻的,有的是花朵,有的是“福禄寿”吉祥文字,敲出「chu」来的粑摆进蒸「zheng」笼,一圈「quan」圈「quan」的“花朵”绽开笑脸,一串串吉祥文字呈上祝福,煞是「shi」温馨好看。

每年做的米粑特别多,往往要从早「zao」忙到晚,干活时「shi」间一『yi』长『chang』,我们兄弟姐妹们便对这种重复「fu」而简单的劳动感到乏味了「liao」,便有人提议:“唱歌吧。”于是,一首首歌「ge」在屋子里回荡『dang』起来「lai」,大家说呀笑呀唱呀,手上没闲着「zhuo」,嘴上也没闲着。

蒸笼里的粑熟了,母『mu』亲端到我们面前,热『re』气腾腾,米香扑鼻。母亲拿出一个盘子,倒上一些白砂糖放在「zai」桌『zhuo』子中间。我们便拿筷子,一窝蜂地「di」往蒸笼里伸,夹上『shang』一只米粑,蘸『zhan』上白砂糖,送入口中『zhong』。那一刻,枯燥和劳累烟消云散……

杜少华:春节序曲 - NO.3

写春联

腊月二十九『jiu』,哥哥最辛苦。早餐过后「hou」,他便开始忙碌,磨墨裁纸、翻对联书……准备停当,便开始挥『hui』毫了「liao」。我和弟弟们只能做帮手。我负责裁剩下的红纸,并按「an」照对「dui」联的字数,叠出格子;弟弟站在哥哥『ge』的对面,按住对联纸「zhi」,确保纸张平整。哥哥写几个『ge』字,他便往怀里拉拉纸,写完一副,他平端着对联,小心地摆到地上,让墨迹『ji』风干。

我们忙碌之际,村里人陆陆续续登门,每人『ren』手中『zhong』都拿来一卷「juan」红纸,哥哥这一天『tian』的任务,就是要把所有的「de」红纸写完。有时候,我和弟『di』弟也『ye』跃跃欲试,但那时候『hou』我『wo』们的「de」字还过不「bu」了父亲那一「yi」关,只『zhi』能在废纸上「shang」过过「guo」瘾。

我们兄「xiong」弟四「si」个学写毛笔字,要感谢爷爷和父亲的督促、教『jiao』导。我的爷爷虽然没什么『me』文化,却十分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。父亲小时候就被爷爷送进私塾,我们兄弟姐妹相继出生『sheng』后,家『jia』里虽然生活拮据,但爷爷和父『fu』亲都坚持「chi」把我们一个个「ge」送到学校,每天『tian』晚上还要陪着我们完成家庭作业。

为了培养我们写好字,父亲找来一些小竹棍,在竹『zhu』棍的一头劈开两厘米的小口子,夹上一些棉花,再扎紧口子,一支简易毛笔便做成了。我们用这样『yang』的毛笔蘸水,在「zai」家门口的晒谷场「chang」上练。我记得,我们最『zui』早的字帖是柳公权的《玄秘塔》。那是父亲读私塾时留下来的,已经残破不全,空白处还有父亲当年临摹时写在原帖上的字。但就算是这样一本不「bu」完整的字帖,也被我们奉为至宝。

哥哥第一次给『gei』家里写春联「lian」那一年,村里人来『lai』拜年,站在门口赞叹『tan』不已。从此,每年的腊月『yue』二十九,哥哥的任务就不只是写自己一家的春联了,渐渐的,全村的春联几乎都被他包揽了。大年初一,我们到每家每『mei』户拜年,都要自豪地站在他们的大门口,美美地欣『xin』赏一下哥哥书写的美好祝福!
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kaqw.cn/qitawenzhang/14400.html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