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刘娜「」
闲「」时花开(ID:xsha369)
从涠洲岛两个失联女孩谈『』起。
涠洲岛,火山喷发堆积而成的美丽海岛。这个位于广『』西北海的景区,在刚刚过去的中『』秋『』小长假里,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。
短短一周内,先后有两个女孩「」在「」涠洲「」岛「」失联,至今没有回到家人身边。
涠洲岛
这两个女孩,一个是22岁的龙其「」乐,来自『』四川『』珙县,是教育机构的一『』位「」老师,自幼喜『』欢画画,喜爱小动物「」,在外人眼中,是个阳光开朗的姑娘。
失联女孩龙其乐
涠洲岛旅行,是她第一次独「」自「」出门远行。事发当晚,她「」还在和妈妈通电话报平安,没有什么异样。
而涠洲岛上,最「」后目击证人,一位『』旅「」店老板说,事发当晚,他在「」路边遇见龙其乐,她手里点着两只烟,像是边哭边往前走。他停「」下电动车询问是「」否「」需要帮助时『』,龙其乐没有理睬他。
9月1日晚20时「」许,龙其乐一个人拿着手机,消失在客栈附近的监『』控里,今天「」下午遗体已被找到『』。
另一个女孩,是19岁的何红宇,来自江西萍乡,是『』名复读的高『』三学「」生。今年高考时,她超过了二本『』线「」,觉得不理想,决『』定复「」读重考。
失联女孩何红宇
事发的8月25日,家人以『』为她在出租「」屋学习,没想到她去了广西涠洲岛。晚上8时许,她带着帽『』子背着包包奔跑的身『』影,消失在监控『』里后,再也不见踪影。
何红宇在『』涠洲岛『』的自拍,可见清晰「」海岸线「」
警方在她留宿的客栈,发现了「」字迹潦草的遗书。家人确认了『』笔迹,但不认可她会自杀的说法。
网上有人列『』出这两个失联女孩的共同点:单身,喜欢动漫和游戏,深夜消失在涠洲岛,都比较宅,看起来都很活「」泼。
还有人『』猜测『』,这两个素昧平生『』又消失于同一个地方的姑娘,会不会『』身陷传销,被人拐卖,被邪『』教控制,抑或受命于某种暗黑组『』织。
真相没有大白前「」,我们不该也无法妄加揣测,更不「」能也不要散布「」谣言。
但,这一「」周内发生在涠洲岛的两起女孩失联案,还是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『』者,看见了这样的「」真相:
我「」们眼中的孩子,和外人眼中的孩子,并不一致。我们认识的孩子,和孩子「」真『』实的自己,并不相同。我们和孩子之「」间,不仅隔着20多年的时「」光,还隔着两代人的万水千山。
尽「」管,我们都尽「」了最『』大的努力,去爱我「」们的孩子。但是,很多时候「」,我们的爱,并没有「」抵『』达孩子的心。
这种亲子间的隔膜,并不是他『』们结交了「」怎样的朋「」友,有着哪些未来的「」打算「」,怀『』揣怎样不愿诉说的隐私,隐藏哪「」些无法言说的伤痛「」。
而是,在生死攸关的『』关键时刻,在腹背受敌「」的绝「」望之谷,我们『』的孩『』子自动屏蔽了向我们求助的信号「」。
他们『』宁可以自伤或被伤的方式,承受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,却不愿把我们——生养他们的父母——视为最信赖的人。
是什么,造就了这样的局面?
“中国的孩子早已变「」了,老师和家长却还执迷不悟。”
这是著有《孩子,你怎么了》的青少『』年教育专家、心理专家陈默,在一篇文章『』中发出『』的呐喊。
陈『』默老师
我读过陈默老师的多篇文章,也听过她『』的『』多个讲课视频,她『』把今日中国孩子的问「」题,概括为这7种脆弱「」:
①沉重的亲情:
一「」个家族的6位老人,都在给他们无力回报的爱;
②隐性的焦虑:
每天见到的人,都是父母、老师这些「」焦虑高危人群;
③被限的自「」我:
很小就有自我觉醒『』,却不得不受制「」于封建家长的权威;
④压抑的个「」性:
接触更多知识『』,渴求更『』多尝「」试,却『』被大人当成考『』试机器;
⑤摇摆的善良:
富足环境下的单纯『』,处处遇到社会变革下复杂人性的『』碾压『』;
⑥现实感孱弱:
网络崛起中长大,和『』现实社『』会缺乏强韧『』的连接和关系;
⑦衰老的少年:
过早被『』成人世界里的成「」绩『』、分数、奖励、面子蒙蔽,过早丧失了对人生百态「」和人间烟火的赤子之心。
唯有爱才能治愈孤独
这每一条都能单独写篇「」文章。但,这所有『』文章都只有一个中「」心思想:
为人父母,我们把那个幼小的生命,带到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,他们接受着这『』个时代的阳光和雨露、便捷和快餐,也遭『』受着这个时代撕裂和暗涌、刁难和「」伤害。他们正成长为『』和我们完全『』不同的孩子,完全不同的人。
而从『』旧时代走出来的我们,还对着泛黄的旧年历『』,拿着过去的那套书本『』和教鞭,强迫他『』们「」必须按照我们要求的来。
渐渐地,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了。
远到我们想追赶他们时,已经『』追不上;想拥『』抱他们『』时,已经够『』不着了;想和他们做朋「」友时,已经丧失资格了;想重新当『』一「」回父母『』时,已经没有机会了;想让「」悲『』剧止「」步时,悲剧已经发生了『』。
我『』们怎么『』去靠近我们的孩子?让『』他们热爱自己,热爱生活,拥有一份沉实的『』幸福?
哈佛大学有一项「」史上最长也最出「」名『』的研究「」,叫哈『』佛大「」学格兰特研究「」。
这项研究始于1937年「」,通过对一『』群年轻人的跟踪随访,拷「」问这样一个终极命题:
人生的幸福感,到底从何而来?
哈『』佛大学几代学者的研究证实:
人生的幸福感,源自于爱「」。
不是对工作的爱,对成绩的爱,对荣『』光的爱,对权力的爱,抑或对某个体制或某个政党的『』爱,而是对人的『』爱。
那「」些你从生命中重要之人身上获得爱『』,以及「」对这些人的爱,和在这爱中建『』立『』强韧而持久的联系,才是「」一个人活下去,活得好,活得幸福的秘籍。
而其「」中,最最重要的,是和父母的良好关『』系,是父母充分而没有条件的『』爱和信『』赖。
爱和拥抱
“Happinessislove.Fullstop(幸福,就是爱。仅此而已)。”
这就是哈佛大学格『』兰特『』研究的最终结论,答『』案简「」单到令人吃惊,又深刻到「」让人「」无可辩驳。
研究还证「」明:
每个人一生,都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,但真正能挺过黑暗和绝望的人,不是一小「」生活在清单式的驯化「」里,因被过度教育而看起来独立自律的那『』些人,而是真正「」被爱过的人。
真「」正的坚强和独立『』,不是孤军奋战,而是被爱过。
因为,唯「」有被乐观而温柔『』地善待过,真实而理性地引领过「」,在「」遭遇『』绝望和伤害时,你才能心怀希「」望地面对生活。
所以,好的家庭教育,就是被爱和信赖滋养的孩子,从父母身上学到的「」烟火气。
这『』种热「」爱的气息,是比考试、成绩和面『』子重要100倍的事情,是一个人掉进黑洞时自我搭救的阶『』梯,更是一『』个人从不幸『』变得幸福的奇迹。
是什么,能让你走出绝望的谷『』底?
这是『』一个心「」理学实验。
最终的答案是,让一个人走『』出绝望的,不是升职,不是加薪「」,不是获奖「」,甚至不是爱人和孩『』子,而是自己内心热爱的事情。
比如,烹『』饪「」,画画,插花,写作,音乐「」,舞蹈,运动……
纪录片《人间烟火》
加拿大心理学家乔丹伯特恩皮特森,曾治愈过很多抑郁症患者。
他说,很多人不理解抑郁症患者为什么「」不快『』乐,甚至用『』看似正确又毫无『』意义的套话,安慰他们“你要快乐啊,你要活下『』去『』啊”,这无疑是非常愚蠢的。
因为『』,一个人,只有做一件他热爱的事情时,他才感觉到自己活着『』,才能击败人生的逆境,进而明「」白人为什么活着。
人,是为热爱而活着的。
所以「」,教『』育「」的意义,不是让孩子考高分,上『』名『』校,买别墅,赚大钱『』,而是引领孩子找到内心的热『』爱,看他在热爱的『』事「」情上「」,做个极致沉醉者。
这才是一切教育的终极目『』的,也是所有真爱「」的最终归『』宿。
纪录片《人间烟火》
最后,我想把皮特『』森在《生命的十二法则:解决混乱的灵药》中,传递的这个理『』念,分享给『』更多人:
为人父母,在你彻底修成佛之『』前,最好俯下身子和「」孩『』子做朋友。
告诉孩『』子,你也是一个「」需要帮助的人,你『』需要孩子的帮助,才『』能成为更好的父母。
打开你的『』心,让孩子看见里「」面的真实。尽管它有时候看起来不够好,甚至有点丑陋和难堪,但孩子会从这真实中,感受『』到爱和信赖。
这「」样,在他们自己不够好,甚至丑陋和难堪时,才愿意把心打开,让你看见那「」些不好的东西,并用你们之间流「」淌的爱和信赖,治愈那些看似「」无法逾越的绝「」望『』,无法驱除的阴霾「」。
是的。
亲爱的『』小孩,我「」愿当你不够好的朋友。
因为,我不比你更胜一筹「」。除了爱,我什么也「」给予不了你。
所以,请你,给我点时间,让我好好爱你。
*来源:闲时花开(ID:xsha369),作『』者「」刘娜,80后老女孩,情感专栏作者,原创爆文写手,能写亲情爱情故「」事,会写亲子教育热点,被读者称为“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,敢柔情也「」死磕的傻大妞”。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
工作时间:
客服电话
电子邮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