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在生活中,无「wu」论是网上聊天还是聚会,或是自身脑袋里的想法,我们时不时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声音:
“我老公一「yi」回来就躺在沙发,我「wo」跟他说我今天『tian』遇「yu」到「dao」的一『yi』些事,他要么敷衍要『yao』么就泼我冷水,我『wo』觉得好失望...”
“我跟孩子说,叫他不要「yao」跟那个坏同学做朋友,他竟然叫我不要多管闲事,我怎么会生出个「ge」这样的「de」孩子...”
“我觉得我婆「po」婆一点「dian」都『du』不喜欢「huan」我『wo』,有一次『ci』我发现她看『kan』我的眼『yan』神很...”
“我比你更惨,老『lao』公出轨,孩子不听话,公婆也不待见我...”
“我老板真的『de』好烦「fan」,什么杂碎的事都『du』叫我一个人「ren」干,我感觉自己变得像个打杂的...”
“今天一点都不顺,下雨『yu』堵车,害我上班迟『chi』到了『liao』...”
......
生活「huo」难免会一些抱怨,只程度不同而已。抱怨并非不好,可怕的是你『ni』把它形「xing」成「cheng」了一种习惯,一种无「wu」意识的行为。最后,消极的力量就会死死地刻在你『ni』的生命里,不断地从外界『jie』吸『xi』取负能量。生活的一点小插曲,都可以变成糟糕的大『da』坏事,但自己「ji」却不『bu』以为然,还深『shen』信自己受的苦。之所以抱怨,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个『ge』“受害者”角色,只要生活的某个情境触动它了,那么它就『jiu』会醒来,让你好好上演一『yi』场悲剧。知见心理学领袖克「ke」里斯多夫孟在《亲密关系——通往灵魂的桥梁》一书是「shi」这样形容“受害者的”:代罪羔羊『yang』,叛逆者,依附他人的,丧失行动力的,可怜的,绝望「wang」的,沮「ju」丧的,受虐的,倦「juan」怠「dai」的,怀疑自己「ji」的,受伤的,依赖的,忧郁的,放纵的,受到不公平对待的,自艾自怜,停滞不前的抱怨者。
关于对老公的抱怨(不被理解的「de」受伤感『gan』)对孩子的抱怨(失去控制感的沮丧)对婆婆的抱怨(怀疑自己不被喜欢)比别人「ren」更惨(自艾自怜)对老板的『de』抱怨(感受到不公平对待)对外界的抱怨(依「yi」附外界)我们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,这些大大小小、有意『yi』无意的抱怨,总结都「du」是在阐明一种感受:我是受「shou」害者,是别人害我,我「wo」才这样的。通常,我『wo』们的大脑对待外界会有2种思维方式:主「zhu」动「dong」投射:自『zi』身『shen』投射+你的解「jie」释=你的反应主动投射:负面投「tou」射+负面解释=我是受害者所以,在生活中「zhong」,“你的解释”也就『jiu』是你对这世间万物的态『tai』度,很重要!心『xin』理学家维克多法兰克也曾说过:人性最终的自由,在于选择以何种态度面对任何情况。但『dan』是偏偏我们在与外在的人、事「shi」、物互动时『shi』,如果产『chan』生了负面的『de』感受或情绪,内心的受害者角色会把事情「qing」夸大化,并让我们「men」认为『wei』是外在的那个人或情境引发『fa』的。殊不知,不满与不快其实源『yuan』自你「ni」的内心,不在外面。或许,你的孩子『zi』真的叛逆到无可『ke』救药了;但『dan』是,那又『you』怎样『yang』呢?事物本然就是那个样子「zi」,不偏不倚。你认为『wei』的“坏”其实暗藏着“好”的一面「mian」,你认为的“好”其实暗藏“坏”的一面,老子「zi」也曾提过的“祸福相依”的道理,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它,如何处理它。人生没「mei」有一帆风顺,也没有绝对『dui』的完美『mei』。你越是抱怨,越是吸取更『geng』多的「de」负能量,那么你的生『sheng』活只会越来越糟糕「gao」:亲「qin」密爱人离你越来越远,孩子跟你越来越不亲密,婆『po』媳关系日「ri」渐恶化.....然『ran』而这种习惯性抱怨的能量无孔不入,影响着亲密关系,甚至是周边的人际关系。但是抱怨『yuan』并非不好,而是给你一个觉醒的机会去照看自己「ji」的内心。所以「yi」,面对抱怨,我需要去看见它,才能化解它:有的人,在『zai』情绪稳定的『de』时候说:我不愿意『yi』把『ba』负『fu』面情绪带「dai」给「gei」别人,所以我宁愿自己承受。但是过后『hou』,啪啪啪打脸,你会发现她自己其实一直在抱怨,但却不以为然『ran』。因为谁都不想承认自「zi」己是错的,或『huo』面「mian」对自己不好的一面。如果你「ni」有意『yi』识去看待事物的关联性和真相,你『ni』就不会片面地去抱怨一方的不好。懂得自『zi』省、有意识的「de」人,也会从中消化自己的抱怨。关「guan」于对老公的抱怨(不被理解的受伤感,其实,这只是『shi』男『nan』人个人的『de』一种思维模式,他「ta」并不是针「zhen」对你,而只是对这件事的反『fan』应。)
对孩子「zi」的抱怨「yuan」(失去控制感的沮丧,孩子有自『zi』己的交友想法,你认为他的坏同学就一定是“坏的”吗?)
对婆婆的「de」抱怨(怀疑「yi」自己不被喜欢,你对『dui』她『ta』眼『yan』神的解释,是真的吗?你有求证过吗?还是只是你个人的想法「fa」?)
比别人更惨(自艾自怜,比别人惨只是你个人『ren』的看法,在别人眼里她也比你惨多了,你比她惨内心很舒服吗?还是跟着一「yi」起压抑着「zhuo」?)
对老板的抱怨(感受到不公平对待,如果老板对你不闻不问,也『ye』不怎么理你的时候,你是不是要想着自「zi」己『ji』没存在感了?)
对外界的抱怨(依附「fu」外界,天气下雨就害你「ni」迟到,天气没下雨你就从来没迟『chi』到过?)
这时候,你的「de」脑子里就会出现一个「ge」否定『ding』的声音,否定你的有意识行为,凡是积「ji」极的能量容易跟抱怨的消极能量「liang」成对立,这因为抱怨需要痛苦的养料和他人的认同。我们为什么会抱怨?因为我们需要,需要什么?需要倾诉吗?“倾诉『su』”好似「si」听起来比「bi」较悦耳一些,能「neng」让「rang」你理所当然地去传递你「ni」的负能量,一旦「dan」有人不听你说,或者「zhe」控诉你的负能量,你可以大声站出来对ta说:“你怎么可以这样?我把你当作我信任的人「ren」,才跟你『ni』分享心事的,你不理解『jie』我就算了『liao』,还这种态度?”但是,我们有没有想想自己在抱「bao」怨外界的种种不是的『de』时候,自己的感觉如何?他人的感『gan』受又如何?前面,我们提到了“抱怨的『de』无意「yi」识”,那现在我们来感知抱怨的时候所产生的感觉。我们感觉到「dao」抱『bao』怨带来的愤『fen』怒、不满、伤心「xin」、绝望...这些负面情绪我们可以称为“痛苦之身”。所以,我们为什「shi」么要抱怨?感知自己的内心,其实是『shi』因为内心的“受害者”角『jiao』色需要痛『tong』苦。抱怨,只是痛苦需求的化身罢了。德国心理学家埃「ai」克哈特「te」托利在《当下的力量》是这样描述“痛苦之身”的:
痛苦之身有两种存在模式:休眠和活跃。
“痛苦之身”要在「zai」你的体内生存,就像其他任何一个『ge』实「shi」体一样,如果你无意识被它控制,它就能『neng』存活下来。
然后,它『ta』就会控「kong」制你,变成『cheng』你,并经由你而活出它自己,它需要『yao』从你的体内获取“食物”。
它以任何与『yu』它能量共振的经历或各种形式创造的痛苦为“食「shi」”,这些形式有愤怒、沮丧、恨、哀怨『yuan』、感情冲『chong』突「tu」、暴「bao」力、甚『shen』至是疾病。
所以,当我们『men』在抱怨时,就要觉察这“痛苦之身”的需要「yao」,千万不要上它的当。
佛说,人生来是「shi」受苦。因为我们认『ren』同自己的思『si』维,认同生活的情境让我们受苦。“痛苦之『zhi』身”通过抱怨的形式,来吸取「qu」痛苦的养料,它是“排它性”的,凡是「shi」不认同它痛苦的都会被拉进黑名单里。它作为一个“受害者”的身份,也是停滞「zhi」不『bu』前的,因为积极「ji」的思维「wei」和积极行「xing」为,会『hui』对它具有破坏性,所以它更喜欢「huan」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,最好就是有人认『ren』同来强化它『ta』。因此,抱怨需要一个『ge』有一个聆听的『de』对象,这个『ge』对象必须是认同它的人,否则它就抗拒。对老公的行为(接纳或找到改善的方法vs攻击『ji』、冷战)
对孩子的行为(理解孩子的内心,教会他分辨是非vs控制、指责)
比别人更『geng』惨(理解关爱,带领他人积极乐观vs附和、强化别「bie」人的痛苦之身)
对外界的抱怨「yuan」(关注『zhu』天气、提前『qian』出门vs恐慌、找借口)
如果当你在抱怨的「de」时「shi」候,有人给『gei』你『ni』提这「zhe」些积极建议,你内心或许是「shi」:“我不听我不听,我就是痛苦的,你就要同情我,理解我,或者是摆出你的痛苦,咋们一起感同身受呗!”所以,为什么有些「xie」女人能够因为讨厌同一个人或者相「xiang」互倾诉内心的脆弱『ruo』,而变得「de」很『hen』要好?这是「shi」因为她们内心对“痛苦之身”认同的渴望相互呼应,在满足对方的同时也『ye』满足了自「zi」己。很多时候,“痛苦之身”喜欢消极反应,无作为『wei』,抗拒「ju」积极能量和积极行「xing」动,这样它就好「hao」吸『xi』收它「ta」的能量。所以,我们还能观察到一个很有趣的想象,那些因为讨厌同一个人而变得要好的两个人,也会因为某一次不认同彼『bi』此的痛苦而变得疏离。这是因『yin』为“痛苦之身”需要他人的『de』认同来加强。之前在网上热传的『de』一个男女吵架的视频,女人抱怨男人不懂她:“你根本不懂我!”男人说:“你『ni』不说我『wo』怎么『me』懂你?”女人反驳:“真的懂不需要『yao』说!”男人瞬间哑口无言...
那么,女人到底需不需要男人懂呢?
或许她内心「xin」是渴望被懂的,但是『shi』说出来的话能『neng』让人真的懂『dong』她吗?想要心有灵犀的前提不需要两个人之间『jian』沟通交流吗?很多人都笑了。
其实,是她的“痛苦之『zhi』身”不需要你懂,它需要『yao』这种痛苦的能量,而她内心深处的“真我”渴『ke』望被懂、被理解,只是她被“痛苦之身”操控了,因此「ci」做出「chu」无意识的行为。

那么,我『wo』们应『ying』该怎么减少抱怨,处理这『zhe』种消极能量呢「ne」?
更多详「xiang」细的『de』办法,关注『zhu』下一期『qi』扶苏老师的文章更新哦!
未完待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