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/其他文章/正文

有个村庄叫八家(二)

 2023年05月19日  阅读 42  评论 0

摘要:四、供销社水屋子生活无所谓新旧,只是一种流动,一种景致,被看到了,就要穷尽这种感受,写出其中深入到今天乃至今后时代的那些有生命力的东西。其实八家村原隶属于九份地村公所。也因此,上个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人们去供销社买货都要去九份地。那时候,家里缺东少西,都要去九份地。从八家到九分地供销社差不多有10里地,买点东西全靠步行。逢年过节去供销社买东西,就像赶集。而赶集又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产物了。乡亲都说:...

有个村庄叫八家(二) - NO.1

四、供销社水「shui」屋子

生活无所『suo』谓新『xin』旧,只是一种流『liu』动,一种景致,被看到了,就要穷尽这种感「gan」受,写出其『qi』中深入『ru』到今天乃至「zhi」今后时代的那些有生命力的东西。其实八家村原『yuan』隶属于九份地村公所。也因此,上「shang」个世纪『ji』六、七十年代,人们去供销社买货都要「yao」去九份地。那时候,家里缺东少西,都要去九份地。从八家到九分「fen」地供『gong』销社差不『bu』多有10里地「di」,买点东西全靠步行。逢年「nian」过节「jie」去供销社买东西,就像赶集。而『er』赶集又「you」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「fang」的「de」产物『wu』了。乡亲都说:“好好『hao』学习『xi』吧,将来「lai」能考个站栏柜的(售货员「yuan」)就行。”那时候供销社『she』的售货员,属于国家职工,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的年代,供销社的售货员的确『que』让人羡慕。那时候供销社的售货员叫马云龙,口算、心算、珠算都是远近闻名的『de』,说话的声音好像也很有质感。一边算账,一边找零钱,一边还要照顾到每一位『wei』顾客,确实让人佩服。“二七一毛四,两毛找六分。”“六七四毛二,五毛找八分『fen』。”张口就来「lai」。

那时候古鲁『lu』板蒿西部『bu』除了九分「fen」地供销社,还有一个西湾子代销点,隶属于九份地供销社。八家村距离两地「di」都差不多,因为『wei』九分地供销社的货比较全『quan』,八家「jia」人买货都「du」到九份地供销社。

时间大约持续到八十年代末「mo」,随着八家村的地「di」理位置「zhi」以及人均消费情况,乡里决定把供销社放到八家村,选址就在八「ba」家「jia」村苗圃南面靠近赶牛道的西面「mian」划拨「bo」了一块约三亩的地方作『zuo』为供销社用地。供销社前面「mian」有一条「tiao」通往八份地到古鲁板蒿的大道「dao」,供销社的西『xi』边是于跃勇家,按老乡亲我应该叫大『da』哥。供销社的房屋是全『quan』村最好的房子,能有五、六间房子那么大,是那种前脸用砖,东西山墙和「he」后墙都是那种“一面青”,也是当时村子里最好的房子了。靠近赶牛道这面有一个小屋「wu」,是八份地刘福在那『na』里,一边负「fu」责给供销社做饭,一边给供销社『she』打更,刘福也属于供销社内部人『ren』员『yuan』,原来在老供销社的时候负责收「shou」购一些鸡蛋、麻绳、骨头之『zhi』类的农副产品。而售货员当时仍『reng』然是马云『yun』龙,直至后期从孤山子「zi」调一个冯利,后来又「you」有八家村『cun』的宋建勋等都做『zuo』过供「gong」销社的售货『huo』员。

八家村供销社『she』门前那条马路是一条龙道,也是一个村「cun」子的灵魂。供「gong」销社以东是于跃涌、石俊忱、冯泮申、于跃「yue」有,这些「xie」都是村「cun」子里极其显赫,而又有身份的人。于跃有靠近村子的东头原来开配种站,开得是红红火火「huo」,远近『jin』闻名。过供销社前面的马路大部分人家都是第六生产队社员,老刘家、老冯家、老『lao』于家、老史家,而「er」六队往『wang』前「qian」直到前「qian」营子「zi」,基本是第五生产队,当时队长「chang」为安世友,后来是杜发,居民户有老李家「jia」、老刘家、老『lao』康家、老陆家,还有几乎外来户,具体不详。而「er」供销社对面,学校「xiao」前后的居民大多数都是「shi」七八「ba」队「dui」村民「min」,以姓成河姓宋为主『zhu』,成万才、成万方、成万富,成文焕、成文广、成文东,成文林、成文光、成文清、成「cheng」文华,成水兵、成『cheng』水才、成水龙。而宋姓『xing』家族有:宋军、宋坡、宋「song」辉、宋好、宋青等,此外,还有李恩、李治等『deng』都属于七八队。

八家供销社基本分两个「ge」部『bu』分:靠近「jin」东边于跃有大哥『ge』家的那一面用来收购农副产品,当时「shi」管「guan」收购的好像是『shi』张振玉。靠近马路正中属于「yu」门市,门市门前有一个广场,用来停车还有演出等。门市的铁门是带「dai」转轴的,开关门以后,门会自动关闭。柜台是透明的玻璃柜子,从外面能看到里面的货物,柜「gui」台的后面「mian」是「shi」货架子,货架子上面的商品也「ye」是琳琅满目「mu」,用的有草帽、针线、橡皮筋、松紧带、铅笔、学生本子、复写纸等,吃的有红砂糖「tang」、水果『guo』糖、饼干、白酒、布匹等。售货员站在货架子和柜台之间的空间卖货。有时候找『zhao』零找不开,售货员「yuan」会扔过「guo」一块糖球,无论大「da」人小孩也都喜欢这种找零的『de』方『fang』式。最西边的『de』货「huo」物都是一些布匹类的,那时候的『de』布匹都是些黑白斜纹什么的,用『yong』来做一些老布鞋外面和牵边用的,至于的卡布等一些高档布「bu」匹是很少有的。

我喜欢听扯布的声音,新「xin」布散发的味道也叫人亢奋。营业员用木尺比量,用划笔『bi』记「ji」号,用剪子在记号处『chu』剪一缺口,手按住缺口两侧,左手往「wang」里,右手拿尺『chi』往右使劲一靠,然后就听到“哧哧”的声音,一段布就撕裂开来「lai」。新布的味道闻了又闻,有『you』着淡淡的棉花清香。

栏柜的中间是一些家庭常用「yong」的小『xiao』商品,像什么扣子、顶针、针头线脑『nao』、烟酒糖茶等『deng』副食品和香皂、洗衣粉、雪花「hua」膏、手套等日常生「sheng」活用品。靠近西边柜台拐角靠近后门的地方摆放一『yi』排大缸,有散酒、还有用来装大粒盐的敞口「kou」柜子。散酒一般都是农村办喜事用的。人们可以直接弄「nong」一个五斤桶、十斤桶,酒缸右上角的「de」栏柜「gui」上还摆「bai」一些瓶装酒,一『yi』般都是叫来『lai』河为主,因为酒标上有一个套马的马「ma」倌,人「ren」们又管这种酒叫“套马杆”。散酒放在酒缸里,酒提「ti」子有半斤的,也有一斤的「de」。“有钱没钱,都「du」要过年。”“过年喝酒,天长『chang』地久。”我有个叔伯哥叫陆相林『lin』,平时给这家杀猪,那家宰羊『yang』,不是这家请就是那家叫。每到过年有个10斤『jin』装的白塑料桶,满满『man』一下,从腊月一直喝,能喝过正月。每次到供销『xiao』社打完酒,总是先打开酒桶盖啁上一口:“啧——咂——哈——嗯——”整个『ge』过程,令人陶醉,酒的好坏早已写在脸上『shang』……

那时候「hou」,八家村好多重要仪「yi」式都与供销社有关。比如男女订婚、结婚「hun」、回门等都要到供销社买上烟、酒、糖、果子,号称四盒礼,香『xiang』烟一般一盒,糖也可多可少,而「er」果子和「he」酒一定是双数,即:酒两瓶『ping』,要瓶装,果子两包。果子一『yi』般是用草纸包的「de」,一斤一包,包装成长方体,然「ran」后用牛「niu」皮绳子缠好。尤其是男方去看未过门的岳母娘,婶岳母娘,大爷岳母娘等,要计划好『hao』,买多少份,也叫认亲。也『ye』有不少因为省钱而少买的,或者「zhe」临「lin」时增加亲戚,果子「zi」和酒不够的,那样有可能被挑『tiao』礼。如果小伙子弱的,可能因为这一件事,而导致退婚。结婚之后「hou」,回门的程序,基本和「he」认亲的「de」程『cheng』序差不多。碰到小姨子小舅子要给喜糖。遇到岳母娘「niang」或者岳父,要满酒、满茶,递烟、点烟,所有的开销『xiao』物品基本都「du」来自于供销社。

八家供销社还卖五金和农药。东面「mian」的货物有犁头、铁锨、二齿子、瓷瓶「ping」子、酒坛子、杆秤、水缸,鞭杆子、鞭绳、鞭哨儿、牛马套包子等很多过去牛马车所需要的物件。柜台上摆放着毛驴车、自行车的车「che」圈、轮胎「tai」等「deng」五金配件。柜台上一般都有两个木「mu」制的大算盘,算盘子一般都「du」是用『yong』线绳拴在柜台『tai』上,以免丢失。算「suan」盘是售货员必备的计算价款的工具,相当于现「xian」在的计算器『qi』。柜台后面是一间货仓「cang」,里面有棉花、布匹等货物。更「geng」让人不能『neng』接受的是,供销社居然「ran」卖农药,什么敌敌畏、敌百虫、甲胺磷等『deng』农「nong」药,不过,它们和盐、白酒、沙糖不「bu」放在一个地方。而是放在一进门右拐的『de』水泥地的尽头。

供销社周围的大墙很高很宽很厚,墙根有很多老「lao」鼠、大眼贼等。收购农副产品有一个单另一个房间,直「zhi」接通「tong」到后院,专「zhuan」门是用来收购甜草(甘草)、鸡蛋、骨头、牙膏皮等等「deng」。我应该算『suan』是一『yi』个挖甜草的好手,暑假的时候,大雨过后的沟坎子,会『hui』露出一些甜草,还有好多带嘎达的,不用挖,一『yi』拽,就是一根,很过瘾。当然也要注意山坎倒塌的『de』危『wei』险『xian』。有一年兔「tu」子圈『quan』沟发大「da」水,弟弟去拽『zhuai』甜草正『zheng』好「hao」碰见沟坎子『zi』里面埋着一个人『ren』,只「zhi」露着一个胳膊。弟弟吓坏了,赶紧『jin』往家里跑,一边「bian」跑一边问我是不是「shi」在家,听弟弟的『de』声音显然是被「bei」吓着了。好像那天是立秋,我正在家「jia」里吃秋膘呢。父亲听说兔子圈沟埋着『zhuo』人了,赶紧向大队汇报。大队的宋书记又派尹洪『hong』瑞到现「xian」场去看。“王明,乡里派来蹲点的「de」王明。怪不得中『zhong』午吃饭找不到他!”尹洪「hong」瑞又叫人把王明身上的「de」钥匙『chi』摘『zhai』下来,回到村里『li』验明正身。因为大队要在那里要『yao』修一『yi』个吊漕,王『wang』明蹲的那个地方山坎下沉,算是工伤。

我们把挖回来的甜草「cao」浇一点水,埋到后院。攒『zan』到十斤八斤之后再到供销社去卖『mai』。我们把卖甜草的一元、两角、一角的纸币放在书『shu』本夹好保存,隔一段时间偷偷地看一看,好久好久都舍不得花掉。

供「gong」销社的斜对面是一个学校,这个学校起初一直到初二。自从古鲁板蒿高中撤出以后「hou」,我『wo』们那个学校「xiao」的初中『zhong』部分,也转移到了古鲁板蒿,只剩下小「xiao」学『xue』五『wu』个年级。教「jiao」过我小学『xue』的校长和老师有冯『feng』有「you」校长「chang」、高『gao』天「tian」祥校长、李秀峰『feng』校长,有冷万珍老师、李凤『feng』祥老师「shi」、宋素英老师、于『yu』凤芹老师、李亚学老师、孙「sun」华强『qiang』老师,尹洪江老师……我在五年级的时候「hou」,哥哥读初二。记『ji』得那『na』时候学校「xiao」举行运动会,哥哥因为学习好『hao』,还坐在前排作为学生代表,哥哥的前面有一个『ge』和老师一样的白瓷缸,很是威武。运动会上,我们学校有一个年『nian』龄比较大的李俊老师,杨家杖子家。可能李『li』俊『jun』老师还有风湿症,六一前后还穿着棉裤。李俊老『lao』师的挑高水平『ping』比较『jiao』高,虽然穿着棉裤跳,整个学『xue』校还「huan」是没有『you』人出『chu』其「qi」右。

每『mei』年秋「qiu」天,学校还组织捡庄稼,捡柴「chai」禾,打草。捡来的庄稼「jia」可以『yi』卖钱,作为自己『ji』班的班费,捡来的柴禾可以『yi』用来冬天「tian」的取暖,好像学校里还养「yang」了羊『yang』,打来的草可以用来喂羊。记得那时候我们班级的劳动委员是宋哲「zhe」,个子高、力气大,每次老师『shi』布置的任务都「du」是超额完成。老家的冬天很冷,靠学生捡来的柴禾显然不够用。后来学校又和大队「dui」协调,有学生的家庭,每『mei』家每户『hu』收『shou』苞米瓤子。那个时候虽然困难「nan」,温暖的冬『dong』天,我们都有自己的一份『fen』温暖在里「li」面,我们活得开心,过得快「kuai」活……

供销社是八家村的中心,不仅是人『ren』们购物的天『tian』堂,还『huan』为农村「cun」看对象提供了一个『ge』不多的『de』场所。我「wo」那年高中毕业以后,给『gei』我介绍『shao』对象的是徐文『wen』志(当时好像『xiang』是村主任),按照老『lao』乡亲是要叫二哥「ge」的。徐二哥『ge』说是一位邻村的姑娘,并且约定了「liao」某一天某一日,我们「men」在「zai」供销社见面,并一直嘱咐我收「shou」拾得好一点。为了显得重视,我『wo』还把平时不怎么「me」戴的变色「se」镜鼓捣『dao』出来了。说实在的,离开学校就没怎么戴眼镜,也不知道酷不酷。我到供『gong』销社的时候,女方的姑娘还有她家的亲戚早就到了。徐二哥给我指了指,并做『zuo』了一「yi」个暗示。然后又唠了几句家常,之后就开「kai」始等『deng』待佳音了。“坏了,坏了,相华你『ni』今天不应该戴「dai」变色「se」镜啊。人家说「shuo」没看清你的长相,担「dan」心「xin」你的脸上「shang」有毛病。”下午的时候,徐二哥来到我们家,先是和父亲打了一个招呼,然后又「you」跟我说。父亲有点着急了,“他『ta』二哥,你『ni』说那咋整?”母亲「qin」也在一旁给徐二哥『ge』倒着茶水。徐二哥一边喝着茶水一边说:“相华这小「xiao」伙子咱们「men」看没啥问题,我也跟她们解释了。毕竟婚姻大事,人家说,哪天要再「zai」看看……”

供销社的后面有一个水屋子。从时间顺序来讲,是先有的井屋子,后有「you」的供销社,因为供销『xiao』社的繁华,加上井屋子的变「bian」迁,人们就把井屋『wu』子给淡忘了「liao」。为了解决「jue」八家村「cun」的饮用水问题,村子多次与上级商定,最后在八家村供销社后面打了机井。记得刚开始打井的『de』时候,我们八家学校的学生每个人还「huan」有团粘土团『tuan』的任务,具体目的不详,是不是因为水太深『shen』,抽水「shui」机压力不够,有点像课本中的“乌鸦喝「he」水”进行充『chong』填的意思,反正每『mei』个学生的任务不少,还要晾干『gan』交工。水屋子『zi』刚「gang」开始投入使用的时候,看水的是八家村的宋志学,每「mei」家『jia』每户发水票。一大水桶顶『ding』六挑子水,一挑子水一个「ge」票。每天「tian」早上买水的人排成长队。有时候水管子在转换的过程中呲的满地都是,有时候还会呲『』到别人的身上。人们的『de』叫喊声,水屋子的嗡嗡声,水桶的叮当碰撞声,偶尔也要人『ren』们的干架声……就「jiu」像是一场“武戏”,在一「yi」座村「cun」庄上演,让人『ren』们记「ji」住那段峥嵘的岁月。

又过了好多年,乡里来了一个大肚子叫孟广「guang」海,主抓水里工程,为我们八家村搞起了自来水「shui」。吃自来水的『de』日『ri』子也不容易,有的战线太远,地势「shi」太高,尤其是我们北山头,家家挖『wa』大坑,把水龙头放到大坑里。有的人家『jia』还偷偷地利用自来水种点菜,蒙上薄膜,无论如何「he」,八家「jia」村从此彻底告别凭票吃水「shui」的年「nian」代,或『huo』是到老河「he」直接取水做饭的日子了。又过了「liao」不长时间,八家村的冯斌又在水屋子那里开了一「yi」个『ge』加工厂『chang』。加工厂『chang』门口聚集『ji』了男男女女,他们说说笑『xiao』笑的故事,也让我记忆犹「you」新……那一「yi」年,我上高中,从火车『che』站回来,正好路过加工厂,母亲也正在加工,有人和母亲说:“你看谁回来了,你们家『jia』的大「da」学『xue』生回来了。”母亲笑着掩我入怀,好像我给他争了很多面子,我『wo』也不好意思地和母「mu」亲一起回家了。长那么大,很少见到母亲对我如「ru」此亲昵……

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,八『ba』家村终「zhong」于实现了吃、穿、用完全『quan』摆『bai』脱纯手工式,作坊『fang』式的时代,供销社、水屋子、加工厂已「yi」成为那个年代的记忆,那个时代尽管艰苦,人们没有攀比「bi」,无比和谐,你向我家家借一茶碗盐,我向你「ni」家「jia」借一碗大酱,你给我递一颗烟,我给你倒一杯茶,八家村的『de』故事正如电视剧《渴望》中唱的那「na」样『yang』:

悠悠岁月,欲说『shuo』当年好困「kun」惑

亦真亦幻难取舍

悲欢离合都曾「zeng」经有过

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

漫漫人「ren」生路上下求索「suo」

心「xin」中渴望真诚的生活

谁能告诉我是「shi」对还是错

问询『xun』南来北往的客

……

五、火『huo』车「che」站小牧场

一声汽笛长鸣「ming」,“咣当、咣「」当”铁轨的震「zhen」颤仿佛从地壳的深处而来。一列拥有巨大红色轮子的火车,拉着乌黑的煤炭『tan』,两侧吐着白雾,冒着黑烟轰隆隆地『di』呼啸而过,不断有这样的『de』火车开往远方。八家村通火「huo」车还是比较早的,记『ji』得小「xiao」时候的火『huo』车头『tou』还是烧『shao』锅炉「lu」的那种『zhong』,后面拉「la」着几十节火车的材料,有从「cong」东北大兴安岭拉『la』过来的木材,有从东北呼伦贝尔拉过来的煤炭。那「na」时候村子里的房「fang」子也不高『gao』,人口也不多,我们站在家门口的窗台上『shang』就能看到那「na」些火车「che」从东边的山里出来,一直到结尾,多「duo」的时候有「you」好几十节车厢。偶尔还能看到拉汽车,或者军用物资的,蜿蜒起伏,看到了车头,看不见「jian」车尾,看到了车尾,又『you』看不到车头……八家村通火车,就像给偏僻的草原打「da」开了一扇窗,敞开了「liao」一道门。

八家村的文化名人于跃源在他的《小站忆乡愁『chou』》里说:“地名,作为「wei」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的自然「ran」或人文地理实体「ti」的专有名称「cheng」。它『ta』是一种标识,是历史文化『hua』的象征,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记『ji』忆的传承和沿袭。”八家门『men』前的“莲花山”火车站『zhan』起初就叫“八家”火「huo」车站。莲花山火车站是京通铁路在敖汉旗境内设立的八个火车站之一。京通铁路『lu』是1972年10月开工建设,1977年12月铺轨通车。火车站是八家的“符号”。据说,1977年,京通铁路试运营时候,出了笑话。有一位华『hua』北的老太太坐火车去“八家”看出嫁『jia』的女儿,阴阳差错地坐到了「liao」敖『ao』汉旗古鲁板蒿的八家火车站。后来,热心铁路人「ren」又给老人免费办理一张返程票。为了避免重名,后来铁路局把“八家”火车站改为了“莲花山”火车站,延续至今。

莲花山曾是蒙古王府的祭「ji」山,俗称小『xiao』罕山。莲花山位于八家村西二公里处的西湾子村二份地自然村。因为康熙皇帝为莲花山赐『ci』诗而闻名:“毕竟天然『ran』造化工,方能『neng』巧合古「gu」今『jin』同。喷云百尺穿『chuan』岩石,瀑布千层点「dian」药丛。波涌「yong」白莲承晓露「lu」,溪浮绿盖动香风。经声似脱红尘外,泡影依稀宇宙中。”西湾子村从八家村析出以后,莲『lian』花山『shan』归属于『yu』西湾子,似乎南面『mian』有一部分归乌兰召「zhao」管「guan」辖。然而『er』,莲花山仍『reng』为八家人「ren」们心中的神山『shan』。

莲「lian」花山火车站后面一片空地,近些年已开发成水浇地。我小的『de』时候这里是一片荒「huang」地,荒地里有一条通往火车站『zhan』的小道,小道的右面是宋家的坟地,显『xian』得阴森『sen』可怕。除了乘『cheng』车、接站,一般人是很少光顾火车站的。记得小的时候,因为家里没柴烧,有一「yi」次是由邻居大哥平瑞发起,决定在一个夜「ye」黑风高的冬天,拿着书包去火车站偷「tou」煤。因为火车站地势高,站台上还有信号灯。而煤堆又在很显眼的站台边上,我们几个「ge」小孩就像火车游击队里面『mian』的英雄少年,需要匍匐前进。突然发现有个火车站家属院的女人上厕所往这面『mian』瞄了一眼,我们赶紧趴下,心脏砰砰砰直跳,大气也没敢出一点。直至那个女人走远,我们「men」才『cai』开始行动。因为站台上没有任何隐秘,我们每人投了还不到一书包的煤,就赶紧跑下站台,又路过阴森害怕的坟地回家了。

从那以「yi」后,就再也没有去火车站偷煤「mei」。但是趁着周『zhou』末「mo」到火车站边『bian』上捡破烂的时候还『huan』是有的,毕竟在我「wo」们心目中,火车站上班的职工『gong』肯定比我们「men」农『nong』村人富裕。我们还很愿意闻火车站附近枕木那种松油或者沥青的味道。有一次,我好像和崔国华一起,每「mei」人捡到一个牙膏皮「pi」,说是供销社有收购,后来到了供销社,收购的人员说:“五厘,再攒一个再来卖吧,哈哈……”

那时候我们村的于跃才「cai」,也『ye』就是于跃源的哥哥『ge』,按老乡「xiang」亲我叫四哥。于跃才『cai』很有本事,不但能够承『cheng』包铁路两边的土「tu」地用来耕种,还「huan」能够承包铁路的工程,比如,清理铁路两边的石头,或者给铁路两侧的杨树剪『jian』枝。有『you』一『yi』年暑假,于跃才找『zhao』到了「liao」哥哥和我,还有『you』一帮人,开始『shi』清理铁路的石头,把铁路两边的石头用筛子把土『tu』筛掉,然后再「zai」把石头进『jin』行『xing』还原「yuan」,那活计可是不轻巧,纯粹的体力活,一「yi」天也「ye」就是清一两米吧,扒一米多少钱我忘记了,反正给铁『tie』路干活都不是现「xian」钱,到了一定期限,铁路的钱「qian」也不会差『cha』你。给杨树剪枝,稍微好一「yi」点,就像园林绿化『hua』工人一样,但是当时的剪子不行,一是剪子需要猫『mao』腰,二是剪刀「dao」不『bu』快,磨手,干活必须得戴手套。从八『ba』家火车站一『yi』直干到九分地那面。因为于跃才和我五大爷他们在一起搭伙种地,也因为有「you」这种关系『xi』,于跃『yue』才又成了我哥哥的『de』介绍人。后来,于跃才的表妹成「cheng」了我的嫂子。

火车站的东南「nan」,汽车道以北,有一个山叫团山子。小的时候『hou』我和「he」崔国华「hua」一起到那座山游玩过。有一次他看『kan』到一两『liang』个深浅不等,直径约20厘「li」米的圆形柱洞。崔国华告诉我说:“这是康熙爷微服私访留『liu』下的马蹄印。”我半「ban」信半「ban」疑,“康熙是「shi」谁?你怎『zen』么知道?”崔国华『hua』他「ta」爸叫崔『cui』云,是我们村的赤脚医生,有文化,他说听他爸说的。我那时候对崔国华有点崇拜。

从八「ba」家村『cun』坐『zuo』毛驴车出来,过赶牛「niu」道有一个大渠,径直往前走,穿过火车道的一个涵洞,奔团山子的边上有一条道,向西南往前走便是汽车道『dao』。修火车道的同时,必须和它并行的有一「yi」条汽车道,也就是公路。沿着这「zhe」条汽车道往西两公里左拐向南,是『shi』宋国和徐文志两家的「de」树地。沿着两家的树「shu」地中间「jian」再往南,行进两公里处,接『jie』近安家胡同边界,有一片地,叫“小牧场”。小牧场是一块洼地,是我们四队的土地『di』,除了庄稼长势好以外,周边「bian」的野草长势也好,被人们称为天然的“小牧场”。

“七月荞麦八月花,九月荞麦收到家。”荞麦也称为三角荞、乌麦、花荞,属蓼科荞麦属一年生『sheng』草本作物荞麦的栽培比较简单。因为它的全生育期极短。可以在主作收获后,补种―熟荞麦,既增加复种指数『shu』,又便于与其他作物轮作换茬。每年六月的一场透雨过后,八家村民压「ya」完了河套小麦的青苗,薅完了大田的苞米,开始到小牧场的旱田种荞麦了。父亲在前『qian』面扶着犁杖开沟,母『mu』亲在后面点『dian』种子,哥哥扬粪,我『wo』负责牵着毛驴『lv』在后面打滚子、簸扫。“簸扫”的功能是把垄沟边上的土进行收拢『long』,把种子埋好,滚子和簸扫连载一起,滚子在簸扫的后「hou」面,滚子的作用是为『wei』了把簸扫『sao』掩埋的种子压实。我认为『wei』农民伯伯这个使用上千年的农具足可「ke」以申请国家专利『li』。播种大约一周的时「shi」间,荞麦开始发芽,小芽嫩嫩的,像调皮的小孩捉迷藏露出的小脑袋。褐红色的主茎上「shang」分出许多枝杈,枝上一片片卵状的叶子,一簇簇细碎的、粉红的花儿,迎着风在微笑。远望荞麦开花的田野,白茫茫的,如同秋霜,又好似冬雪。

“锄禾日『ri』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”每年暑假,我「wo」和哥『ge』哥有时候套上毛驴车,有时候步行,扛上锄头,戴上水,戴上饭到小牧场去耪荞『』麦。荞麦花是家乡一道靓丽的风景。耪荞麦的『de』季节,正是荞麦花开「kai」放的季节「jie」,美丽的荞麦花吸引了许多蜜「mi」蜂来采蜜,雪白的荞麦花夹杂一丝丝泛绿,煞是好看。哥哥在前面一锄一锄的铲「chan」,我「wo」在后面「mian」步「bu」步紧跟,我还和哥哥学会了两顺撇,左边一锄『chu』,右边一锄。我那时候虽然上初中,但已成为家中的「de」主要劳动力。俗话说:“旱耪田,涝浇园。”耪荞麦是中午,越是出活,一大片地,我们哥俩一两天就收拾得赶紧利索「suo」。有一次,我哥俩还不到『dao』中午『wu』就已「yi」完活。哥哥和我扛着锄头开始走火车道『dao』。正好碰到卧铺餐车「che」扔『reng』下了半个『ge』吃剩下的西瓜,还有「you」饭盒,还有「you」一个「ge」塑料「liao」的小『xiao』勺『shao』子。哥哥先是用西瓜水把小勺洗“干净”,然后把里面的西瓜瓤用『yong』勺『shao』子薄薄地挂去一层,避免『mian』“传染”,剩下的用小勺又一『yi』层一层地挖下好多『duo』。

正「zheng」午的太阳『yang』,我俩共享了别『bie』人吃剩下的半个西瓜,真实惬意极了。吃完了「liao」西瓜,我和「he」哥哥又学『xue』着「zhuo」铁路工人的样子,半米一步,半米一『yi』步,吹着口哨,闻着枕木被太阳暴晒的那股浓浓的沥青味道,潇洒地回家了。

荞麦花开的季节『jie』,也是南方人到我们那「na」里养蜂子的季节。他们南『nan』方人很精「jing」明。他们先是找到小牧场成『cheng』片的荞面地,然『ran』后就开始安营扎寨,紧接着通过火车皮把蜂箱运到六道湾,又从六道湾「wan」货场『chang』毛『mao』驴车,把蜂箱运到八「ba」家的小牧场。然后,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们八「ba」家「jia」村的宋书记,可『ke』能「neng」几瓶蜂蜜「mi」的事情,就把自「zi」己放「fang」蜂子的底盘搞定了。他们这『zhe』些蜂「feng」子,都是家养的,繁殖很快,每个蜂箱里只有「you」一个蜂王。一个蜂箱放不下了,那些工蜂们就“抬”着蜂王飞出来,另找栖息地。其实蜂王是可以飞的,它在中间,被「bei」簇拥着,看起来像是被抬着,蜂群不分散,黑压压的一大团『tuan』,发出嗡「weng」嗡的声音。放蜂子的人都是把脸遮得严严的,好像口中念念有词,一群「qun」工『gong』蜂就把蜂王抬进指定的蜂箱。蜂王是不干活的,每个蜂王「wang」有一种味道,工蜂采蜜回来靠着「zhuo」这种特殊的味道,都会找到各自的蜂箱『xiang』。

小的时候,我『wo』们都认为是蜜蜂把蜜酿在了里面,其实是花朵里面固「gu」有的蜜汁。等工蜂「feng」出去采蜜『mi』了,养蜂人把蜂『feng』箱里的蜜弄到蜂桶里,然后再经过几「ji」道『dao』程序的加工,蜂蜜就出来『lai』了,如果工蜂「feng」个大,养蜂人两三天就会摇一次蜜。那「na」时候,也有一些社员,为了搞到蜂蜜『mi』,挑着水上山,说给『gei』荞麦地打药,吓得那些养蜂子的『de』人没办法,赶紧求和,一切都好商量,也「ye」就是一两瓶「ping」蜂蜜的事情了。放蜂子的人要吃水,我们村安发的父亲安文秀,和养蜂子的人联系拉「la」水,一个月一结算,风雨无阻。后期,养蜂子的人越来越精明,那时『shi』候我们八「ba」家村有养『yang』大鹅的,几十「shi」块钱一个,养蜂子的人经常进『jin』村里收,那时『shi』候村里的人还不知道什么是羽绒。那「na」些养蜂子的人把大鹅吃了,剩下的鹅绒拿老家去卖。

“凡「fan」荞麦。五月耕。经三十「shi」五日。草烂得转并种「zhong」,耕『geng』三遍。立秋前后皆十日内种之。假如耕地三遍『bian』,即『ji』三重着子。下『xia』两重子黑,上头一重子白,皆是白汁「zhi」,满似如浓,即须收刈之。”《齐民要术・杂说》中详『xiang』细记述了荞麦的耕作栽培技术,并特别强调适期收获。一到霜降前后,小『xiao』牧场的『de』荞麦开始收割了。因为荞「」麦『mai』茬不是很『hen』硬,我也经常和父「fu」亲们一起收割,一铺「pu」子、一铺子的放好,晾干,用马车拉回。因为荞麦的药用价值很高,加上荞麦皮枕头有助于人体睡眠,人们到加工厂加工『gong』荞麦,荞「」麦皮可以抵消加工费,是『shi』不用『yong』花钱的。

冬天的低温「wen」天「tian」气,蜜蜂就不大出来了。荞麦一收割,养蜂子的人一年的劳「lao」作也「ye」已结『jie』束。为了『liao』等火车皮把「ba」蜂子运回南方,火车『che』道边上会有好多养蜂子的人在排队,为了防止雨水和霜冻,他们会『hui』在蜂箱上盖『gai』上苫布、稻草、毛「mao」毡等。如果今年收成不错『cuo』,他们也会到村里看望领『ling』导,为明年『nian』的工作打招呼「hu」。一年四季在外面漂泊,他们冒「mao」着风雨「yu」,寒霜、酷暑、潮湿、黑暗,又开始辗转南「nan」方『fang』寻找『zhao』新的蜂场去了……

六、八家村的变迁

岁月留痕,流年在花开花落间『jian』转身,陌路旁你『ni』随『sui』手撒播什么『me』样的种子,就会开什么样『yang』的花。若是仅仅喜欢莲花或雏菊,可绝不要播撒上牡丹之类的高贵品「pin」种。否则那于开花之日应该会是望花兴叹了。

八家村发展史是「shi」一部艰苦卓绝的创『chuang』业史『shi』和生存史,八家『jia』村的历史是八家村「cun」领导带领八『ba』家村民经历了无数次艰辛探索「suo」的革命史。从历史的角度看,八家村「cun」的发展史『shi』,也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一个缩影。八家村『cun』此前隶属于九「jiu」份地管理区,区部在『zai』八份地。1959年10月1日,“撤区建队”,八级与白家店析出,正式成立八家大队。八家「jia」村的首任书记为皮文才『cai』,主任成万才。二任书记为李「li」振芳,主任「ren」为成万才。因为时代的影响,当时古鲁板蒿公社已改为红『hong』卫公社,八家大队改为红炬大队,白家店大队改为黎明大队。当「dang」时村「cun」子『zi』里的人名也很有时代感,比如于「yu」向阳、于向东、宋永红(宋『song』飞)等。在那个如火如『ru』荼的年代,八家村也毫无「wu」例外地经历了大食堂,三年自然灾害『hai』。因「yin」为1958年开始修建红山大坝『ba』,库区移民搬迁,八家村民在这一阶段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和艰辛。

“世外千般好,不如老哈河川好。”八家村是一个以农「nong」业为主,兼养牧业,有着万亩肥沃的河滩耕地,数千亩林地和牧「mu」场的“世外庄园”,也曾有康熙『xi』、乾隆皇帝云游至此。然而,因「yin」为红山水库『ku』的『de』修建,先祖们「men」选择的这块宝地瞬间化为汪洋大海「hai」,八家村的求生之路「lu」何去何从?一「yi」个村子的带头人很关键「jian」。为了『liao』响应国家政策,八家村民舍小家顾大家,挺起腰杆咬紧牙,有的靠投亲访友,有的在山头上搭起了窝棚,有的挖起了地印「yin」子。村民落脚后一边组织生产,一边「bian」插伙盖房子,基本用了三年的时间,人「ren」们都搬进了新盖的土平『ping』房「fang」。

对农民来说,土地是“命根子”。解决了住处,只「zhi」是生活的第一步。为了生存,失去土地的人们开「kai」始向荒山要地「di」。各生产队赶着老牛拉上双铧犁采取歇人不歇着犁的办法,昼夜开『kai』垦山荒地『di』,不到两「liang」年「nian」的时间,大片的草原牧场全部开光。由『you』于过度「du」开垦植被遭到破坏,土地沙化相当严『yan』重,春『chun』季播种,翻了『liao』一遍,又一「yi」遍,秋季亩产粮『liang』食只有四五十斤,劳动日「ri」值两三毛钱,有「you」的生产队还出现了“倒算账”。吃帽高粱加『jia』野菜充饥的日子,我和父辈的人们都是『shi』共同『tong』度过的。

“广阔天地大有作为。”就在当时『shi』八家何去『qu』何从「cong」的时候,新惠中学高材生宋国毕业后『hou』,响应国家党的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”号召,回到八家开始了他的农村建设事『shi』业。宋国,1946年4月10日出生,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古鲁板蒿乡「xiang」八家村原党支部书记。1965年5月28日加入中『zhong』国共产党,1966年10月至1975年8月任八家大队“文革”主任、大「da」队副主任。1975年9月至1978年7月任八家大队大队长、副「fu」书记。1975年8月至1996年7月任八家村党支『zhi』部书「shu」记。古鲁板「ban」蒿镇光荣在党50年荣誉勋章获得者。对八家村『cun』的规划治理,以及精『jing』神文明建「jian」设等方面「mian」有着非常『chang』重要的贡献。虽已退休多年,人们仍然尊「zun」称为“宋书记”。

“要想八家富,必须多种树;八家何时富「fu」?山川沟岔皆是树。”宋『song』书记回忆说『shuo』:“沙害是农业之敌,治「zhi」理『li』沙害刻不容缓。”1970年春,敖汉旗林业局派张国臣等三名同志来八家「jia」村视察,时任大「da」队副主任的宋国配合『he』他们『men』干了半「ban」个『ge』多「duo」月,跑遍了八家大「da」队所有的山山洼洼、沟沟岔岔。最后,他们把八家平川地规划了二十块网眼,秋天「tian」割完『wan』地『di』又号召社『she』员栽了「liao」79881珠大苗,网眼形成了红炬大队这块地上老祖宗从来没有干过的事情。网「wang」眼规划为『wei』大队后来「lai」水利化、机械系列「lie」化「hua」、科学种田等都打下了坚实的「de」基础。在此期间,宋「song」国还『huan』去赤峰县东方红「hong」大队『dui』进行参观学『xue』习林业经「jing」验,到「dao」敖汉旗长胜乡榆树林子大队学『xue』习植树造『zao』林防「fang」风固沙经「jing」验。截止『zhi』1993年,八家村实「shi」现了农田防风林带20条,防风固『gu』沙林、水土『tu』保持林总造林面积达到13000亩,绿『lv』化占「zhan」总面积的48%。生态平衡改变了当地的小气候『hou』,当年『nian』的沙地「di」、山坡、沟壑到「dao」处是草木葱茏、郁郁葱葱『cong』,平展的田畴被绿色的「de」海洋『yang』包『bao』围。

时任敖汉旗政协主席孙「sun」家理检查三北防护林时,来到了八家村,并给予高度的评价:“你们有远见、有气魄,植树造林干得很好『hao』!”

“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。”宋书记回忆:我们当时『shi』建立提水点6个,用柴油机带动『dong』水『shui』泵,在水库边向坎上提水。与此同时,我们从未放弃申报在白『bai』沙洞修『xiu』建扬水站,解决全大队耕地灌溉的问题。经过『guo』多『duo』年不间断地申『shen』请,我们的决心『xin』和斗『dou』志终于感动了上级领导。1996年白沙「sha」洞扬水站开工建设,土、石方由“八家大队、西湾子大队、白『bai』家店半个大队”共同承担。由于路途远,条件艰苦,吃住工地,每天烈日风吹雨淋,终于用多半年的时间完成白「bai」沙洞扬水站工程。1977年春天,开闸放水,浑浊的老哈河水流入『ru』了田野,土肥苗壮。从此,解『jie』决了八家村人民的吃饭问题『ti』,摘掉了二十年吃返销粮『liang』的帽子。

八家还是一个有着红色革「ge」命「ming」故事的村庄。1947年夏『xia』天「tian」,官家地区副「fu」区「qu」长杨秉明等区干部,来九份地村公所(八「ba」家『jia』村委会前身),开展「zhan」土改工作,结果被『bei』管家「jia」地「di」的一伙土匪给盯上了。30多个土匪,一人一骑,全副武装,而区干「gan」部「bu」七八个人,以「yi」马车代步,敌我力量相差悬殊。“跑不了啦!抓活的『de』!”“叭”!正在这决『jue』定生死的关键时刻,前方飞来一颗子弹『dan』,打乱了土匪的节奏。区干部的马车很快来到大门前,并在「zai」主人的引导下,进入围子。而围『wei』子的『de』主人就是八家『jia』村的老孙『sun』头孙玉坤。孙玉「yu」坤对『dui』区干部说:“根据我的判「pan」断,我这里『li』并非久留之地。我得赶紧给你们想『xiang』一『yi』个办法。于是孙玉坤就让区干部都换『huan』上家里『li』工人的衣「yi」服。有的披着蓑衣,有的拿着锄头,有的揉着眼睛,三三两『liang』两地出门了。孙玉坤在后面“喊”:“他妈的都什「shi」么时间「jian」了,还不下地干活?”而不远处便「bian」传来了“嘚嘚”的马蹄声『sheng』,还有人在喊:“八路军「jun」跑『pao』到孙家围子里去「qu」了,活捉孙玉坤,给「gei」孙玉坤点天灯。”土匪一边喊,一边就到了孙玉坤围子的大「da」门口。而杨秉明他们这帮“演员”,就在土『tu』匪的眼皮「pi」底下扛着『zhuo』锄头,打着哈欠“溜走了”。

孙家「jia」围子兄弟两『liang』人,老大孙玉昆,在家经营土地。老弟孙玉璞在『zai』外教书,并秘密参加了革命。张玉昆也受到了进步思想影响。这段担当民族「zu」大义,智救党的干部故事,不但为孙『sun』家人『ren』增加了光彩,也「ye」成了八家村宝贵精神『shen』财富「fu」。常有外『wai』乡人说「shuo」:“八『ba』家孙玉坤,救过一车八路军。”为了纪念这段英『ying』雄的故事,八家村还在居委会门前修建红色革命红场「chang」。

“手「shou」里有粮,心里不慌;脚「jiao」踏实地,喜气洋洋。”通过白沙洞扬水点的工程建设,使得八家村告「gao」别了『liao』看天吃『chi』饭的『de』日子,这是八家人民艰苦奋斗『dou』改变历史的一『yi』个飞跃『yue』。在创业的征途上带领乡亲们大搞植树造林防风固沙,兴修水利发展农业,为八家村以后的发展规划『hua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1985年8月15日,八家党支部「bu」召开支「zhi」部「bu」委员会扩大会「hui」议,吸「xi」收党小组长、队长参加会议,研究『jiu』了今『jin』后八家『jia』村「cun」生产建设问题。会议决定「ding」从本村实际出发,果『guo』断『duan』提『ti』出:“高筑坝,狠抓粮、严管林作为八家村经济建「jian」设的指导「dao」思想。”

“高筑坝”就是『shi』趁「chen」红山『shan』水库低水位运行的有利时机『ji』,把生产「chan」战略向库『ku』区「qu」河滩地转移。为此,八家村设计一「yi」条长10700米(包括丁字坝),坝『ba』高2米,下宽15米,上宽3米能行车,总土方192600方,围田面积10000亩。当时是宋国任总指挥、尹『yin』洪瑞为副总指挥。每天全线『xian』出劳动力1000多人,几百辆小胶车。开工从秋天庄稼入场『chang』开始,我本人也『ye』是当时大会战的直接参与者。群众的汗水没有白流,八家村每口人「ren」分『fen』到坝里河套地五『wu』亩。一年可以种两茬地『di』,上茬春季种小『xiao』麦,下茬在中耕小麦『mai』的时顺便种吉林2号大豆,仅这一项收『shou』入1500多『duo』元。为了『liao』鼓舞士气,那年春节「jie」过后,八家村还从专门请了赤峰的戏班子,唱了「liao」七天『tian』大『da』戏。

“狠『hen』抓粮”就是平川水浇地『di』3000亩进行科「ke」学种「zhong」、科学管、种“两杂「za」一优”品种,达到优质、高产、高校,作为八『ba』家『jia』村「cun」的商品粮基地建设。记得我们「men」是敖汉旗第一「yi」个推广机械覆膜玉米的试点「dian」单位,当『dang』时亩产量达1800斤。农业丰收了,为牧业提供草料,而牧『mu』业的发展又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肥料。八家村又走出了一条以农养牧,以牧促『cu』农『nong』,农牧结合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子。

“严管林”就是对村成幼林13000亩严加管理,防止畜毁人「ren」窃,使农业生产逐步走自「zi」然效益转化「hua」为经「jing」济『ji』效『xiao』益,使生态型林业向经济型林业发展,使山耕『geng』地逐步实现退农还草。

“辛「xin」勤的汗水,换来『lai』了丰硕的成果。”1987年,八『ba』家村被敖汉旗人民政「zheng」府命名为“先「xian」进集体”,1993被中共敖「ao」汉旗『qi』党委评为“学小康、奔小康”先进党组织。此前,八家村的『de』主要领导干部有宋国、成万才、李振芳、冯有、尹洪瑞、徐文『wen』志、安士『shi』友、冯「feng」泮俊等「deng」,此后又经历了冯斌、周海玉、宋志全、宋军、宋建全等,他们都曾为八家村奉「feng」献过自己的青春和智慧,八家「jia」村从此成了许多外地『di』姑娘向『xiang』往的地方……

一个人的出生地是「shi」打在每个『ge』人未来命运里的胎记。一个人「ren」出生的地方「fang」是『shi』无法改变,就「jiu」像每个人只有一个故乡,每个人只有一个祖国,每个人只有一个母亲一「yi」样。一个人一生要走很远「yuan」的路『lu』,走『zou』得太远,归「gui」途便成了一条永『yong』远无法回归的奢望,走得「de」太远,我们只「zhi」能站在一个远处,诉说自己的故『gu』乡。八「ba」家村『cun』位于古鲁板蒿西部15公里左右,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,除了八家以外,另外一个自「zi」然村就是八『ba』份地。虽然多年在外,我仍然记「ji」得八份地的一些人物:尹洪瑞、尹术贵、孔显孝、孙华「hua」新『xin』、孙华云、孙『sun』华义、孙建德、孙建友、杨文俊、陈文军、田文国、冷万珍、冷树广、冷树忠等,他们有的是社会的名流,有的是我的亲朋好「hao」友「you」。

前些年,我有机会和老婆孩子「zi」回了一趟老家,时任『ren』八家村书记的支部书记『ji』周海玉,主任的宋建「jian」全,带我一『yi』起到坎下『xia』去看烟房。那正是我『wo』小时候和哥哥在一起玩水的地方。我站在北山头「tou」放眼望去「qu」,万亩良田,一碧千里。整齐「qi」的烟房,绿油油的烟地,正『zheng』如老哈河岸边一「yi」个龙头「tou」,生龙『long』活虎,露出勃勃的生机。河套地的经『jing』济作物有向日『ri』葵、胡萝卜、文冠『guan』果、有机小米,绿树繁花,层林锦绣。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,八家『jia』老河套『tao』已『yi』经成「cheng」为已「yi」成为参『can』观『guan』、游览、消夏避暑的旅「lv」游胜地。蓝天、碧水、沙滩以及绿油油的塞北风光,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立体画卷。落日红霞、堤坝雄浑,八家人用巨笔勾画出一幅人间仙「xian」境。坝上的青年男女正在给田园浇水,机『ji』井房就在地头,水到头,一个电话就OK了。此情此景,让我想「xiang」起了电影『ying』《天仙配》中董永「yong」与七仙女的故事……

“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。”八家村「cun」党『dang』支部『bu』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尹『yin』术贵说:“在八家村几代村『cun』委『wei』会领『ling』导班子和八家村民的「de」共同努力下,八家村『cun』取得许多骄傲「ao」的成绩「ji」。当前「qian」,我们八家村在古鲁板蒿镇党委的『de』坚强领导下,在不『bu』断加大产业结「jie」构调整力度,确『que』保农民增产增收『shou』的同时,更加注重村民素质,村民文化『hua』的整体提高。”尹术贵是「shi」我们的老同学,也是「shi」我们当年的老班长,对八家村有着深厚的感情,他还委托大学生村官李玉雷给我发了好多的『de』图「tu」片,其『qi』中有八家村革命红场、党群服『fu』务中心、新时代文明『ming』实践站、便民「min」服务大厅、草原书屋、党员『yuan』活动室等功能设施一应俱全。如今,古鲁板蒿『』八家村已经进入了新时「shi」代……

如果说远方「fang」有「you」诗还有梦想,那『na』么文『wen』学将使我重返故乡。那「na」些渐行渐远的经历,让我一次次成长。我虽然没有「you」长成「cheng」遮天蔽日的仰望,但我终「zhong」是没「mei」有「you」让自己倒下。人生的阅历让我们懂得更多,挫折让我们学会更加坚强『qiang』。我们也将在岁月的无数「shu」搏击中,以一种平平淡淡的方式,消释我们那些渐『jian』行「xing」渐远的蹉跎。作为一个生在八家,长在八家,以八家牛羊为伴『ban』的“作家”,我将本能地把八家的地「di」域文化视为文字的素材,我将“那些泥土上覆盖「gai」着的植「zhi」被”当作自己文字的养分,无论是老哈河「he」的咆哮,还是北「bei」山头『tou』的回望「wang」;无论是『shi』白橛子的传说,还是大粪场的故事;无论是「shi」供销社的记『ji』忆,还是火车站「zhan」的乡愁……所有这些『xie』老家的「de」记忆,都将化作我「wo」人生『sheng』旅途的交响乐章。

离开家「jia」乡有三『san』十多年了,在聚少离多「duo」的日子里,我觉得自己就是一「yi」只悲伤的小鸟,即使原路『lu』返回,也已找不到从前的自己「ji」。然而,无论我的路在何方,情归何『he』处,我都不会忘记:有一个村『cun』庄『zhuang』叫八家,因「yin」为八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。
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kaqw.cn/qitawenzhang/4850.html

标签: 小牧场  于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