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
登上小渠子观景台,一扇隐秘「mi」之门被轰然撞开。眼前『qian』是再熟悉不过的山野景象「xiang」:南山『shan』绵延,向东西迤逦而去。蓊蓊郁「yu」郁的松柏,像「xiang」一百年前一样,列阵于山『shan』脉的阴坡。这些古老而年『nian』轻「qing」的战士,腰杆笔直,却「que」比不过挺拔俊美的云杉。阳坡上,绿意已呈现倾泄而出后的疲倦和懈怠,这是百草盛极而衰的表征。只有爬地柏不动声色地匍匐『』着,像专注『zhu』的狙击手,伺机发出致命的一击。这样的沉默是众「zhong」所『suo』周知的转移视线之举,它的根正分分秒『miao』秒围猎、绞「jiao」杀其他草本植物的根系,贪婪『lan』攫取『qu』草皮下土壤的养分。天蓝得有点失真,云朵不「bu」见踪迹,太阳一览无余地照耀着,完美演绎『yi』出秋高气爽的格调。立秋已过,山下暑气横『heng』扫犹「you」如老虎,山上已是秋风「feng」萧瑟,尤其是在背阴之地『di』。
视线下移,是一道山沟『gou』。谷底『di』平坦,大大「da」小小的鹅卵石勾勒出水流的轨迹。按理说,八月份还处在冰雪融化的高峰期,却见不到「dao」流水。雪线越来越高,冰「bing」川越来越少,河流怎『zen』么「me」会长流呢?河流『liu』的名字「zi」我不清楚,沿河散「san」落的这个村落叫什么名「ming」字就更不知道了「liao」。只有阳光「guang」下像火一样「yang」红的红顶房屋,昭示着它是新农村的一分子。这些红顶房屋单独看突兀『』又刺眼,但在绿树的掩映下,却透着富足「zu」人家的气息和诗意田园的『de』美感。
这样的山水,长在新疆大地上,也长在「zai」我的心灵深处。它像一面镜子,我经常「chang」从怀『huai』里取出,轻轻「qing」擦拭。擦亮它,也擦亮蒙「meng」尘的心、负重『zhong』的肉身,让自己回到原来的『de』模样。
那天,我在「zai」观景台的亭子下眺望了很久『jiu』,一再确认「ren」门洞开「kai」启的感觉『jue』。
“荒野「ye」没有词。”是的,荒野「ye」无言「yan」。
二
踏着『zhuo』石阶,每『mei』一步都小心翼「yi」翼,克制住『zhu』自己绝不往两边看。
已进三九,却没有民谚中说的那么冷。都说今年「nian」冬天天气反常,该冷的时候不冷。
石阶上覆盖着厚厚的冰「bing」雪。午后两点的阳光是力气「qi」最足的,也『ye』是最温暖的。路面的雪在「zai」轮胎的碾压下,变黑,融化,蒸腾起白色的水汽,丝丝缕缕,消散在透明的光里。石阶上的冰雪化得慢,往往是表层的雪变软了『liao』,湿哒哒的,下层的『de』冰还是硬邦邦『bang』的。下脚『jiao』时要格外小心,重心要稳,脚掌落地要扎实,否则滑倒了还是小事,滚下石阶麻烦可就『jiu』大了,况且这些石阶顺山势「shi」而上『shang』,两边并无护栏。
友人从南方来,没有见过冰雪覆「fu」盖的『de』山野。他在电话里说,去看看你经『jing』常去的「de」山野吧。
我很少说“大自『zi』然『ran』”这个词「ci」。我说不出原因,似乎它只存在于我的文字中。在我的植物诗集里,山野里的植物,取名“山野的山,山野的野”;自『zi』己种的植物,是『shi』“种出来的「de」小自然”;各种园『yuan』子里看到「dao」的花草,是“另一『yi』种自然”。
大自『zi』然,它太博「bo」大,我的小心脏装不下它的万物;它太神秘,我的头脑承载不了它『ta』丰富的常识和未曾被发觉、认「ren」知的“非常识”。我「wo」的大自然,就是我『wo』的山野,是用我的眼睛注视过的,用我的手「shou」抚摸过的,用我的脚丈量过的。
我更谨慎地使用“荒野”这个「ge」词,它『ta』是精神性的、个体性的。
南山。被冰雪隐藏『cang』的南山。白色的起伏。蓝色的穹顶。
南山,我这样一说「shuo」,就暴露了我是土「tu」生「sheng」土长的新疆人,而且是北疆人『ren』。南山,我这样「yang」一说,新疆人都知道我说的「de」是天山。天山像一扇屏风横「heng」亘于『yu』新疆中部,将新「xin」疆划「hua」分为南疆和北疆。南疆人往北面看『kan』,天山「shan」巍峨高耸『song』直插云霄,会说北『bei』山真高;北疆人往南面看,天山巍峨高耸白『bai』雪皑皑,就说南山真美「mei」。去年到南疆阿克苏,采风活动安排去北山塔村。我听了一怔,旋「xuan」即心「xin」领神「shen」会地微笑,是天山「shan」塔村哦。
哦,关于天山,诗人沈苇写下最精辟、最经典的比喻:如果说新疆是一本打开的书,那么天山就是书脊,一页是南疆,另一页是北疆。
三
我的视线落在「zai」观景台「tai」的北面。
两座院落安放在『zai』缓坡上。一「yi」座院落是老房子,土黄色的坡地,土黄色的墙,土黄色的干草垛。另一座在两『liang』百米开外,地势偏高,红色屋『wu』顶,白色塑钢门窗「chuang」。不确定「ding」是「shi」否有牧『mu』民居住。我等了半天,也没见出来一个人。
一群绵羊在山『shan』坡『po』上吃去年干枯的草,有一口没『mei』一口『kou』的。另一群山羊吃得兴致勃勃,在几十米外的野蔷薇『』丛下。野『ye』蔷薇枝条的皮鲜亮,是有光『guang』泽的枣红『hong』色,红色的小「xiao」果实像一串串微「wei」缩的干「gan」石榴。我很奇怪,竟然没有鸟来啄『zhuo』食,或许它枝条上密布的皮刺让鸟儿却步『bu』。野蔷薇的叶子应该比枯草「cao」美味,吃完落在地上的叶子,几只山羊「yang」站立「li」着,两只前蹄搭在枝条上,吃起枝条上还未飘落『luo』的『de』叶片。我担心「xin」它们的嘴被刺到,它们却吃个没完「wan」。
三五只牛卧在「zai」两群羊之间的坡地上,懒洋洋的,嘴巴不停地咀嚼着。这些牛不受耕劳之役,只为产奶而活。此刻,应该是它们生而「er」为牛最无忧无虑的时节吧。
三匹马在远一点的野蔷薇『』丛边的坡地上站着『zhuo』,百无聊赖的样子。它们「men」安全度过了冬宰时节。我猜想,几个月后,它们就『jiu』会被装饰一『yi』番,出现「xian」在景区里,或者与到此一游的游客拍照,或者驮着大呼小叫、提心吊『diao』胆的“骑手”跑上一两百米。在牧人开着摩托车放羊的时代,谁能懂得一匹马的孤独?它在哪里释放奔跑的『de』野性「xing」?这些马温顺、闲散,只有耳朵抖动着,捕捉着风中的秘密。
此刻,静谧「」笼罩天地。羊、牛、马都回归自然,惬意地晒着太阳『yang』,心满意足。有「you」太阳可晒的冬日,让它们远「yuan」离几百米外阴坡的冰雪和寒冷。
我被这样的画面感「gan」动「dong」了。友人说,你看到了这一切,也「ye」是幸「xing」福「fu」的。
我久久回味「wei」着。
一只鸟「niao」飞过,将『jiang』我的思「si」绪带向远方。直到「dao」现在,我都不能确定,它是白鹡鸰,还是喜鹊。
四
很长一段时间,我沉浸在谢丽尔斯特雷德的《走出荒野》里。那条太平洋屋脊步道对她意味着什么?荒野,让她摆脱世俗『su』的种种困顿、枷锁。孤独,让她回到『dao』自身,用身心观察周边,融入自然『ran』。她还带着书,读一页撕一页,以减轻背负的重『zhong』量。她的荒野之行,证实了两句话,一句是『shi』大自然是「shi」有疗愈功能的,另「ling」一句「ju」是毛姆所说,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『dai』的避难所。
山野「ye」之行,以我有限的经历来看,最好不超过四人。
我的第三次小渠子之行,完全是意外之举『ju』。久未见面的亲戚突然聚到一起,激情从拥抱的一刻开始蓄势。三十年了「liao」,当年的妙龄少女已不敢相『xiang』认『ren』,我「wo」从她的皱纹里看「kan」出自己的衰老。她身边『bian』的姑娘,有着她遥远青春的眉眼「yan」、神采。我们怎能不老呢?
爬上山顶,是我们的愿望。羊群「qun」踏出「chu」的山道上『shang』,雪已『yi』微融,加上坡度『du』大,每走一步都得试探一「yi」番。几个女人顺势停『ting』下『xia』脚步「bu」,站在雪『xue』地里聊起旧事『shi』。几个「ge」男人继续往山上爬「pa」,两『liang』百米外就停了下来,聊着笑着。两『liang』拨人的欢笑声此『ci』起彼伏「fu」,被山野『ye』的寂静放大,又弥散在山野的寂静里『li』。
雪「xue」地上的动物足迹,空中划过『guo』的飞『fei』鸟,干枯的大蓟、灰藜,甚至远处的「de」雪峰、蓝宝石般的天宇,我都没有「you」留意。我错过的这些,永『yong』远『yuan』在这里,昨天在,明天也在。
有些东西,一旦错过,就永远错过了。三「san」十年一聚,不知道还有没有下次了。
小渠「qu」子,于我们而言,不仅仅是地名和风景。往后的岁月里「li」,它将是这次聚会「hui」的辽阔背景,是「shi」亲「qin」情绵延的「de」无限景深。
五
从观景「jing」台上空飞过的那只鸟,飞在自己的世「shi」界里。它俯瞰的大地,是山野无「wu」数「shu」个冬天的样子。一场又一场的雪飘落,飘落在阳坡『po』,也飘落「luo」在阴坡;飘落在山岭,也飘落「luo」在山谷;飘『piao』落在树上,也飘落在草上。雪飘在空中,飘在它「ta」的时间里。雪落在地上,落在它的生命里。
那只鸟每天「tian」必然的飞翔,偶然地闯入我「wo」的视线「xian」。它像一把神奇「qi」的钥匙,像『xiang』一句『ju』魔性的密语,不经意间「jian」,为我打开了「liao」一个封存的宝窟。
几个月前,就「jiu」在观景台「tai」上,我『wo』突发奇想:写一本属于我的荒野录。世界那么大,我不「bu」能潇洒地说“我想去看看”。世界那么大,它『ta』的中心却与每个个体同在。“你身在哪里,哪里就『jiu』是世界的中心。”以色列作「zuo」家阿摩司奥兹如是『shi』说。如此,这片山「shan」野就是我的世界中心。写它,就是写自己,就是写自己的世界。
起初,我不敢动「dong」笔,我想让我笔下的那个「ge」世界,呈现出真实的『de』面目:有花有草,有飞禽有走兽,有人物有「you」故事,有「you」历史有现实,有物质有精神……很快『kuai』,我发现「xian」自己『ji』写不了。我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「wu」,却对鸟类「lei」一无所「suo」知「zhi」。我的山野应该是有声音的,充满了生命的欢唱『chang』和呼唤,盈荡着万物自由的乐音。没有鸟儿飞翔的山野,是不可信的;没有鸟类鸣唱的世界「jie」,是不完整的。我知道,自己遇到了大麻烦『fan』。
那只鸟,根据我的比对,是白鹡「」鸰的「de」可能「neng」性很大。我一直觉得,那只鸟的出现是负有使命的——我不『bu』再犹疑,开始了对远「yuan」超过人类「lei」历「li」史的鸟类的探索。我深知其『qi』中『zhong』的甘苦。
博物,是我所「suo」知最艰辛也最幸福的『de』“事业”。过『guo』去的几年,我在植物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,也得到了无与伦比的欢欣和满『man』足。只有拥「yong」有一颗博物之『zhi』心,你的世界才是独特的、丰富的、细致的。
好了,跟着那只鸟「niao」出发吧。
六
那只绿头鸭是奕瑶先看到『dao』的。
它浮在半是冰半是水的「de」湖面。所谓的湖,不过是南湖广场中央一片人工挖掘『jue』的水「shui」域。一座城市有山『shan』有水,是可遇不可求的。
我安「an」身立命『ming』在乌「wu」鲁木齐。清晨,推开我家客厅的窗子,朝霞照亮了博格达峰「feng」,那是东天山的最高峰。往南一『yi』望,南山「shan」如屏,连「lian」绵不绝,延伸到伊犁,到哈萨克「ke」斯坦,在那里,它换了个名字——阿『a』拉山。山窝子里的乌鲁『lu』木齐市中心有『you』座山,就是大名鼎鼎的红山。红「hong」山对面,几公里外,是雅马里克山。城里有『you』山,称得上稀罕。
红山脚下,原来是条河——乌鲁木齐河。南『nan』山的冰雪融水滚滚「gun」而下,流向安「an」宁渠『qu』、五家渠的沃野,浇灌着万亩农田。如今,乌「wu」鲁木齐河早被「bei」车水马『ma』龙的河滩路取代,安宁渠、五家渠已然成『cheng』为地名。
传说中,乌鲁木齐河里有条龙,脾气暴烈,经常不按常理出牌,腾云驾雾,呼风唤「huan」雨『yu』,以致于『yu』河水暴涨「zhang」,危害两岸。经高人指点「dian」,人们在雅马里克山头和『he』红山山顶最高处各建一座镇妖塔,分别压住了龙头和龙尾,百姓方得安「an」宁「ning」。谁能想到,不过几百年,水龙变「bian」成了路龙,河滩路「lu」蜿蜒而去,成了乌鲁木齐穿城而过最繁忙、植被景『jing』观最漂亮的「de」交通要道。
没有流水的城市,是缺少『shao』灵『ling』气『qi』的「de」。没有了河的乌鲁木齐,只剩下山的庄「zhuang」严和沉重。当星星点点的人工水域,在鳞次栉比的楼群间闪烁『shuo』,当星星点点『dian』的水禽,在粼粼波光的『de』水面游弋『』,智者乐山『shan』仁者「zhe」乐水的『de』古意,穿越时空,停驻在乌鲁木齐市民的「de」怡然自得里。
南湖广场的这方水域承载的,是人类对山水无限诗「shi」意的「de」向往,是对安居乐业的「de」现实「shi」考『kao』量『liang』。
七
三月的『de』乌鲁木齐,距离春天还有段距离。
我『wo』们沿着广场随心所欲地行走。天是阴的,风吹到脸上有点冷。如果是大晴天,风就『jiu』是暖的了。太阳就是有这么大的能量,可以「yi」把风晒热。在新疆「jiang」,即便是盛夏,树荫『yin』下、房间里,阳「yang」光照不到「dao」的地方都是凉爽的。草原上,即便是大晴天,站在一片『pian』云的影子下,只消十几分钟,你的皮肤就会因寒「han」凉而起鸡皮疙瘩,你的脚步就『jiu』会不由自主地迈向一两『liang』百米外的阳光洒落之地。我问奕瑶冷不冷,她嫣然一笑,不冷,脸上「shang」满是好奇,眼睛亮亮「liang」的。
这个午后的散步,于她而言,和惯『guan』常的走路完『wan』全不同。边走边聊中,她认识了树皮枣红带『dai』横纹的山桃树『shu』,被修剪成蘑菇状的金叶榆,还有枝『zhi』条带刺的野蔷薇。在长凳『deng』歇息的时候,我摘了丁香的籽壳,告诉她种子已经被鸟儿『er』啄食,或者随『sui』风流浪到远方。
我的耳朵「duo」留意着鸟鸣声。我还没有闻声识鸟的本「ben」领,只是依靠鸟鸣确定「ding」鸟的方位,进而找到鸟的身影。我已经在识鸟软『ruan』件上认识「shi」了几十『shi』种鸟。我要看看阳『yang』光『guang』下飞『fei』翔、鸣叫的活生生的鸟「niao」,以『yi』此来验证从别处得来的间接经『jing』验。在认识植物「wu」的过『guo』程中,翻植物图『tu』鉴都认识,但看到实物就蒙圈的事情经常发生。我预感到这样的事情也「ye」会发生。我太想看到真实的鸟「niao」了『liao』。
在看到绿头「tou」鸭之前,我们已为麻雀密集的身影兴「xing」奋过好「hao」几次,也数次驻足聆听它『ta』们叽叽喳喳的叫声。原谅「liang」我,我贫乏『fa』的语言「yan」不能找出『chu』另外一个词「ci」语,来代替惯常「chang」使用的叽叽喳喳。它们的『de』叫声「sheng」,与我小时『shi』候喂养的鸡雏的叫声相似。
麻雀是我最常见的鸟了。春天,它们在高高的白杨树杈间「jian」筑巢,用毛虫喂养雏鸟。夏天,它们停『ting』在院外的沙枣树上,啄『zhuo』食「shi」最甜的黑沙枣。秋天,它们成群结『jie』队地降落在成熟的葡萄园,每串葡萄啄食几粒,让人恨得牙痒痒。冬天,它们出现在屋檐下、院落『luo』里、仓房外,东「dong」啄啄西『xi』啄啄,蹦来蹦去,捡拾可以饱腹的东西。饥饿的麻雀还会飞到猪圈里「li」,在猪食槽上叼食猪嘴漏下的「de」玉米糁粒『li』。
也『ye』是在冬天,饥不择食的它们,为一把米麦,陷入人精心「xin」设「she」计的圈套。一根木『mu』棒支起一个大「da」大的簸箩,簸箩下放着一把谷物。木棒支在地面的一头绑『bang』着细「xi」长的绳『sheng』子,绳子的『de』一头握在藏在『zai』隐『yin』蔽处的「de」孩子手里。万事俱备,只待麻雀上当。白雪覆盖大地,北风呼呼刮「gua」着,饥寒交迫的麻雀,无『wu』法抗拒『ju』近在咫尺的美味,一『yi』旦啄食谷粒「li」,簸「」箩扣『kou』下,便成为孩子的玩物或者餐桌上的美味。
在我的记忆里,童年小伙伴喂养的麻雀,无论是从鸟窝中掏来的,从窝里掉落下来的,还是试飞失败的,亦或诱捕的,都没有活下来的。一个孩子的失望,抵不过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麻雀的绝望。这种『zhong』绝望,以不吃不喝甚至死亡『wang』来昭示。
八
那个午后,陪伴我们的,除了麻雀,还有一群喜『xi』鹊。
起初,我们都被麻雀『que』的身影和叫声吸「xi」引。它们呼啦啦从这棵大榆树起飞,呼啦啦落到几「ji」十米开外的另外一「yi」棵大榆树上,一落『luo』下便不甘示弱地叽『』叽喳喳个不「bu」停,好像在讨论什么重大问题。冷不丁,又呼啦「la」啦展开翅膀,飞向不远处的一棵白蜡树。旋即,接着开它们的重要会议。我们仰着头,眯着眼睛,试图锁定它们的『de』身影,却是『shi』徒劳。
麻「ma」雀『que』的叫声中『zhong』,夹杂着另一种「zhong」似曾熟悉的叫声。还是奕瑶的眼力厉害。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『xiang』望去,大榆树「shu」上有『you』一『yi』只鸟「niao」,体型明显大于麻雀「que」,黑头,腹部灰白『bai』。过了一会儿,它忽扇「shan」着翅膀『bang』飞走『zou』了。我们盯着树,随后又发现了两只。
榆树太高『gao』,枝丫「ya」细「xi」密,光秃秃「tu」的,又是阴天,两只「zhi」鸟像两团不小心滴落的墨迹,任我们的「de」眼睛睁了眯眯了睁,无论如「ru」何也辨别不「bu」出来它们『men』的身份『fen』。
走出广「guang」场,返回办公「gong」室的僻静「jing」路上,我又看到了这种长尾巴鸟。不是一只,而是一群,一二十只。这次「ci」看得清楚一些『xie』了『liao』。快看「kan」,它的翅膀是蓝绿色的,尾巴也是「shi」。脑海里搜索着看过的鸟类图片「pian」,又逐个「ge」否定:伯劳是戴着黑眼罩的,像佐罗;大山雀腹部是有一道粗黑「hei」纵纹的『de』;家「jia」燕「yan」的尾巴是剪刀『dao』状的,不是这样『yang』整齐的黑刷刷……完全「quan」蒙圈了「liao」。它分明是眼熟的呀。看我『wo』懊恼的样子,奕瑶用手机拍了两张照片,说是发给我用识鸟软件辩识一下。结果竟「jing」然是『shi』—喜鹊。简『jian』直是醍醐灌顶呀。我怎么就没想到呢?多么熟悉的吉祥的喜鹊呀。
九
还得拐回广场,说『shuo』说「shuo」那些绿头鸭。
看完山桃树红瑞「rui」木丁香,欣赏过麻雀喜鹊的飞「fei」翔和鸣唱,脸颊和双手都「du」有点冷了,上班的时间也快到了。我们把手揣进大衣『yi』口袋里,加快脚步往回『hui』走。湖面上覆盖着冰,冰「bing」的颜色不是冬天「tian」里「li」那种坚硬的半透明的白,而是陈「chen」暗的灰绿色,夹杂着点蓝。我抬头看看天,猛「meng」然发现云层也是这样的「de」色调。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降「jiang」雪,那白色「se」的云定是饱「bao」含了水汽。云层是吸足了水,颜色由白变乌『wu』的吧?半透明「ming」的白『bai』色的冰呢,是不是因「yin」为「wei」快融化了,颜色才会变成这样忧郁的颜色呢?
靠「kao」岸的地方,湖面的冰『bing』已经融化。去年的干枯荷「he」叶垂着头,挂在枯「ku」瘦的叶梗上。芦苇早『zao』被「bei」割去,只留下一「yi」簇簇短短的苇茬。这样的「de」衰败是水面上的。我『wo』敢说『shuo』,过不了一个月,就会有绿色的新叶从枯败之处挺立而出。生『sheng』命就是这样代代「dai」更迭的。而这样的生命奇迹,是春天博「bo」大、温暖的「de」馈赠。
枯「ku」败的「de」茎叶密集、杂「za」乱,可「ke」以想象出『chu』去年此处荷叶田田的盛景『jing』。枯叶间似乎「hu」有什么『me』动静。看,一只『zhi』鸭『ya』子,奕瑶连惊带喜地叫出了声。我定睛一看,是一『yi』只雄性的绿头鸭。它可真漂「piao」亮,头是泛着光的深『shen』绿,颈部有一圈白色的领环,白色的尾巴上翘着,黑色的翅羽尖端收拢后,在灰色的身体两侧排出「chu」醒目的「de」粗「cu」道。按常理,它「ta」不会独自『zi』在「zai」这儿「er」的。我仔细观察,就『jiu』在两米外,一「yi」只雌鸭安静地浮在枯「ku」枝败叶间。它通体褐色基调,与枯叶混为一体,不仔细看是分辨不出「chu」来的。我指了又「you」指,小姑娘才看到。她略带失望地说,它怎么这么难看「kan」呀。她哪里知道,绿头鸭是雌雄『xiong』异态的,两者外貌的差异「yi」之大『da』超出『chu』想象。其实,动物界里,同一物『wu』种的雄性通常都比雌性漂亮而『er』有魅力,人类除外,我笑着补充说。
边走边看,边走边「bian」数,竟有二十多只。如果不是这些绿「lv」头鸭,我会以为春天还「huan」早着呢。看来,绿头鸭的生物钟比我们的灵光、敏锐得多。它们赶了几『ji』千公里的路,从南方风尘『chen』仆仆而来。它「ta」们是落脚于此短暂歇息一下,然后继续北飞,还是长久地停留在这片人工水域,已然不重要。重要的「de」是,它们回来了,这代表着新的繁殖季就『jiu』要到来了。
这个春天的大幕,就这样『yang』被这群绿头『tou』鸭拉开了「liao」。
我的空白之地,绿头鸭拍打着双翼,从水面飞向天空。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工作时间:
客服电话
电子邮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