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『shi』么才是一流的知识?
文丨汪丁『ding』丁

△怀特海
怀特海(A.N.Whitehead)晚年演『yan』讲文『wen』集ModesofThought前三章的标『biao』题依顺序分别是“重要性”、“表达”、“理『li』解”,并且『qie』由这三章构成「cheng」的『de』第一『yi』部分的标题是“创造性冲动”。在我以往二「er」十年的北京大学课堂上,怀「huai」特海这本文集「ji」,尤其是它的前五章,始终为认真「zhen」听课的学生们提供着最重要的思想指导『dao』,以至这些内容被我简约『yue』地概括为这样两项「xiang」命题:01.在任何理解之前,先有表达;02.在任何表达之前『qian』,先「xian」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,并且进一步简约为这样的“三「san」位一体「ti」”的短『duan』语:理解、表达、重要性。最后,对这样相互纠缠的三位「wei」一体的“知识过程与人「ren」生感『gan』悟”而言,“重要性『xing』感受『shou』”或许是唯一重要的。我『wo』认为,在任何社会「hui」里,这也是使教育具有合理性的唯一根据。在其他文章里,怀特海说教育就是让年轻人遇见「jian」自己的中年与「yu」老年。这句话让我想到“斯芬克斯之谜”,借助于教育,沿『yan』时『shi』间顺序发生的人生各阶段『duan』在同一空间里相遇。

怀「huai」特海还『huan』说教育的「de」目的是掌握“如何运用「yong」知识”这一艺「yi」术,是“理解”,教育的目的包含了宗教性以及风格。总之,散见于各次演讲,怀特海『hai』提出了许「xu」多基本判「pan」断而不给出论证。在他给『gei』出论证的判断中,给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上述三位一体的思维「wei」方式『shi』。让时间转「zhuan」变为空间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古代中国、古希腊和近代西方「fang」都流行这样的教育。毕达哥拉斯(Pythagoras)出身富贵,早「zao」年在巴比伦和埃及『ji』做学徒。配第(WilliamPetty)出身很低,凭借聪明才智及运气『qi』,游学各国。事实上,霍布斯(ThomasHobbes)和配第时代(17世纪)的英国,流行所「suo」谓“大漫游”(grandtour)——根据这一风尚,教育『yu』的最后阶段就是到欧洲大陆漫游并与那里的名人交『jiao』流学问。

罗素(BertrandRussell)建议过两种知识『shi』分类『lei』:其一是将全部知识划分为“科学”(经「jing」验的)、“神学”(超验『yan』的『de』)以及介于「yu」科『ke』学「xue」与神学之间『jian』的“哲学”;其二是将全「quan」部经验依照我与世界的关「guan」系划分为“直接的”(我的经「jing」验)、“间接「jie」的”(他人传达给我的经验)和『he』“内省的”。其一是可传授的知识(外证的知识)——最接近『jin』这一短语的关键词,我建议读者检索“communicableknowledge”(可『ke』交流的知识);其二是不可传授的知识(内证的知识)——或许『xu』,读『du』者应检索的「de」关键词是“incommunicableknowledge”。总之,如笛卡尔(ReneDescartes)所说,知识的唯一目的是“让心灵「ling」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”。知「zhi」识不是人生的目标,它「ta」只是「shi」帮助人省思而已。未「wei」经省思的生活是『shi』不值「zhi」得过的,但一辈子只省思的人大可视为没有活过。知识帮助省思,尽管知识过程可能很辛「xin」苦。知识是「shi」过程而不是静止的一堆观念『nian』,因此,任何想要一劳永逸例如借助于背诵『song』“应试「shi」教育”提供「gong」的标准答案而获得知识的人注定与知识擦肩而过。知识帮助人省思是因为在知识过程中的人,逐渐感悟自「zi」己的人生从而有『you』了经过省『sheng』思的生活。所以,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是相互纠缠「chan」的「de」共生演化过程「cheng」。柏拉图(Plato)想象的“知识”犹如心性天生就有的“种子『zi』”,通「tong」过教育或其他方式被唤醒「xing」,于是萌芽成为知识。种子是“先「xian」天的”,知识是“后天的『de』”,于是苏格「ge」拉底(Socrates)式的教育方式是“助产士”的。当「dang」然可以『yi』有决定「ding」性事件的冲击,导致内心那颗种子的“觉悟”或“顿悟”。美军士兵罗尔斯「si」(JohnRawls)于第二次世界大『da』战期间在所罗门群岛的生死体验,让他感悟到一项只能由他自己『ji』而不能由『you』他『ta』人去承担的使命,回到『dao』哈佛写了《正义「yi」论》,堪称“传世之作”。这「zhe」是生命的一般特征,在生死关头迸发出的生命力量,往往是最精彩的。也可没『mei』有任『ren』何观测到的决定性「xing」事件,于『yu』多年孤独的沉思中有伟「wei」大的感悟或顿悟。我视「shi」野之内最精彩的智者克里希那穆提(JidduKrishnamurti),是这「zhe」一类型的似乎无「wu」可比拟的典「dian」范。他说过,甚至思想,由于所『suo』思所想的都是陈迹,也成为阻碍『ai』心性自由的「de」枷锁。

△老子&孔子老子对孔『kong』子说过类似的见解:凡可传授的都不是道而只是道的陈迹。孔子“唯上智与下愚『yu』不移”,因为,“上『shang』智者”不必『bi』教育——心性天「tian」然有足够的『de』重要性感悟能力,而“下智者”无法教育『yu』——那颗“种子”也许不存在呢。

△苏格拉底苏格拉『la』底的名言,“未经省思的人生是『shi』不值得「de」过的”,现在可以有逻辑上『shang』更准确的表「biao」达:完「wan」全没有重要性感受的人生等于没有「you」活过。逻辑上『shang』最准确的『de』表达必定是重言式或同义反复,所以维特根斯坦(LudwigWittgenstein)关注「zhu」同义反复的表达,或「huo」刚好相反「fan」,逻辑荒谬的表达,或诸如“大音希声”和“大辩不言”这类表达可能有的隐喻式含义。借「jie」用老子的「de」隐喻式表达,我们也『ye』可以说“最高的重要性感『gan』受是完全没有重要性感受『shou』”,与“担水砍柴「chai」无非妙「miao」道”这样的表达相『xiang』类「lei」。极而言之,我『wo』可以用一句禅语来开篇并且结束这本书:最不值得过的生「sheng」活最值得过。考察了许多诸如上述的逻辑「ji」荒谬的表达之后,我的结「jie」论是,这些表达的用意在于迫使我放弃「qi」语言可「ke」表达的或佛家称为“增上慢”的知识,从而转向内观『guan』或内证「zheng」(不可传授的知识)。所以,知识『shi』与感悟不『bu』应分离。否则就出现不真的知识或不『bu』真的感悟。逻辑「ji」的真,借用金「jin」岳『yue』霖先生的理『li』解,只『zhi』是“通”而还不是“真”。金岳霖在《知识论》里有两次关于真与通的讨论,然后他说,倘若真与通不能兼「jian」得,他宁可求其「qi」真。

△金『jin』岳「yue」霖他所说的真,是“真正感”的真——要求“正”而不能“邪”,并且要求“感”而不能“无感”。金岳霖在那部作品的『de』开篇就说,知识的最「zui」高境界『jie』是“真且通”。我「wo」常『chang』说,“真且通”的知「zhi」识是生命「ming」过程。世界上,没有什么一流的知「zhi」识。如果『guo』有,那『na』就是,眼界。任何真正的遮蔽,从来都不是遮蔽你的双「shuang」眼『yan』,而是,封锁你『ni』的心灵!从打开视频这一刻起,我在8分钟之后等你!
零散的知识犹如星星之火。
世界在「zai」每个人的心中闪耀!
如果有一个地方『fang』,
那里的人们每天都过度焦虑生活「huo」,
那么,这个地方,就『jiu』会靠近精「jing」神荒漠。
其实,
任何人和事也只『zhi』能困住人们的肉体,
真正锁住人们心灵的,
是心中的懒『lan』惰,
以及,
内心对于美「mei」与崇『chong』高的漠视!
汪丁丁|著文『wen』章节选自《思『si』想史基本问题》转载自@哲学园
哲学入门图书推荐
《哲学100问》
0基础『chu』西方哲学简史

通过以上链接购书可免费获得【哲学史脉络图】1份扫码「ma」领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