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/其他文章/正文

孙过庭总结的书法6点,点点到位!

 2023年11月15日  阅读 25  评论 0

摘要:孙过庭《书谱》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书法的本质,而且还从书法实践方面给后人以启示,更重要的是从美学角度告诫人们什么样的书法是美的,其对后人如何正确学习书法有无可代替的作用。简要归纳一下六点。一.“古不乖时,今不同弊”的书法发展观“古不乖时,今不同弊”,孙过庭认认为学习书法不能脱离古人而盲目跟风时人,也不能拘泥于古人而固步自封,书法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注入时代的因子而大胆创新发展。并且认为这个是“物理常然...
孙过「guo」庭总结「jie」的书法6点,点「dian」点到位! - NO.1

孙过庭《书谱》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书法的本质,而且还从书法实践方面给后人以启示,更重要『yao』的是从美学角度「du」告诫人们什么样的书法是『shi』美的,其对后人如何正确学「xue」习书法有无可代替的作用。简要归纳一「yi」下六点『dian』。

一.“古不乖时,今不同弊”的书法发展观

“古不乖时『shi』,今不同弊”,孙过庭认认为学习书法不『bu』能脱离「li」古人而盲目跟风时人,也不能拘泥于古人「ren」而固『gu』步自封,书法应该随「sui」着时代发展而注入时代的『de』因子而大胆创新发展。并且认为这个是“物理常然”的自然规律。

孙过庭总结的书法『fa』6点,点点到位! - NO.2

若在继『ji』承前人的基础上,合乎规律,合乎时代就可以做『zuo』到“自可背羲、献而无失违锺「」、张而『er』尚工『gong』”

文『wen』字创立之初,古人「ren」写字是出「chu」于审美的无意识状态,所以下笔质朴「pu」,格调高「gao」古。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「zhan」,书法中的「de」实用成分和艺术成分逐渐分离,供人欣赏的书法艺术逐渐变得华丽而妍媚。这个『ge』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。

正因为“钟,张、羲、献”在“古质”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审美要求『qiu』大胆『dan』创新,所以才成了“今妍”的时代『dai』代表。

二.平正→险绝→平正的学书方法观

孙『sun』过庭认『ren』为,对「dui」于书法的学习,年长者与年少者各有其特点。他将学习书法分为「wei」三个阶段。他提出“至如初学『xue』分布,但求平正;

既知「zhi」平正,务追险绝『jue』,既能险绝,复归平正。初谓未及,中则过之「zhi」,后乃通会,通「tong」会之际,人书俱老。”为了「liao」阐明自己的观点,孙过庭「ting」还引『yin』用了孔子的话,“五十知命,七十从心。”

孙过庭总结的书法6点,点点『dian』到位! - NO.3

其实孙过庭揭『jie』示的是书法学习中的一条普遍规律。由平『ping』到险,“复归平正”,正是一个「ge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,也就是哲学上的“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『ding』”的过程。孙过庭认为『wei』,“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”。

而人书俱老的原因,就是因为书家已经在主观上「shang」达到了“思「si」虑通审、志气平和、不激不厉”之境「jing」。

三.“违而不犯,和而不同”的艺术辩证观「guan」

纵观《书谱》全文,可以看出孙过庭受「shou」儒『ru』家思想的影响较「jiao」深。儒『ru』家『jia』讲究“中和”,充分体现出中国古典哲学的辩证色彩。何为“中和”?

明代项穆在《书法『fa』雅言》中和篇中说「shuo」:“中也者,无过不及是也;和也者,无乖无戾是也。然中「zhong」固不「bu」可废和『he』,和亦不「bu」可『ke』离中「zhong」,如礼节乐和,本然之体也。”

孙过庭总『zong』结的「de」书『shu』法6点,点点到位! - NO.4

《书谱》中最能『neng』体现孙过庭艺术辩证观「guan」的著名论「lun」断便是『shi』“违「wei」而不犯,和而不同”。“违”就是变「bian」化多样,“和”就是协「xie」调一致『zhi』。

所谓“违而不犯”,是要在『zai』变化中求协调。“违”是有界限的,这个界「jie」限就「jiu」是“不犯”。

若『ruo』是“违而犯”,书法艺术便会『hui』变得狂怪。所谓『wei』“和「he」而不同”,是要在协调中求变化,避免重复「fu」和「he」雷同『tong』。

“违”与“和”的统一,是书「shu」法艺术必须遵「zun」循的美学原则。如何才能做到“违而不犯「fan」,和而不同”,孙过庭在《书谱》中给出了具有辩证色彩的具体做法,“留不常「chang」迟,遣「qian」不恒疾;带燥方润「run」,将『jiang』浓遂枯;

孙过庭总结的书『shu』法6点,点点到位! - NO.5

抿规矩于方圆,道钩绳之曲直;乍显乍晦,若行若藏;穷变态「tai」于毫『hao』端,合情调于纸上;无间心手,忘怀楷则。”

也就是说,书『shu』家应通过『guo』多种手法使行笔、用墨、法度、笔意「yi」等达到辩证的统一,从而使书法作品臻于“和”的境『jing』界。

这『zhe』正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书法艺『yi』术「shu」上的具『ju』体体「ti」现。

四.“达其性情,形其哀乐”的艺术抒「shu」情观

艺『yi』术是传达艺术家『jia』内心感受的媒介。情感的表现「xian」是一切艺术共有的特征,书法艺术也不例外。

孙过庭把“达其性情,形其哀乐”作为书法的主要艺术功用,认为书法『fa』创作的最『zui』高追求是书家借书法来抒发自己的思『si』想情感。

孙过庭总结的「de」书法6点,点点到位! - NO.6

他形象地分析了王羲之的六篇书作来「lai」阐明自己的观点。他说王羲「」之“写《乐毅》则情多佛『fo』郁,书《画赞》则意涉瑰奇,《黄庭经》则怡『』译虚无,《太师箴》又纵横争折。暨乎兰亭兴集『ji』,思逸神超;私门诚誓,情拘志惨。”

虽然王「wang」羲之没有在理论上明确提『ti』出书法艺术的『de』抒情『qing』性,但在书写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实践着书法的抒情功用『yong』。

孙过庭说:“真以点画为「wei」形质,使转为情性;草以点画为情性,使转「zhuan」为形质。”可以说,点『dian』画不仅是汉字构『gou』成的基本要素,也是书家的情感在『zai』书法作品中的具体流露。

孙过庭总结「jie」的书法6点,点点到「dao」位! - NO.7

孙过庭还认为书法肇于『yu』自然。他说:“情动形「xing」言,取会风骚之意,阳舒阴惨,本乎天地之心。”

自然环境的好坏可以影『ying』响到人的情感。而在艺术家的眼里,自然环境的情感意味显得更为突出「chu」,外物对艺术家的影响也更为深刻。书「shu」家可以借助书「shu」法这种艺术样「yang」式将自『zi』然环境对自己的影响『xiang』表现出来。

韩愈评价张旭「xu」说:“天地「di」万物之变「bian」,可喜可愕『』,一寓于书「shu」。”

可见张旭书法作「zuo」品中情感的表现,正是源于天地『di』万物。孙过庭「ting」在《书谱》中反复论证书法的抒情「qing」性,可以看出『chu』他对书法本质的深刻认识。

五.各体兼通『tong』,博取众长的书「shu」法融合论

孙过庭推『tui』重「zhong」辨识和兼通各体书法。在孙过庭看来,不同「tong」书体都「du」有各自的形质与情性,而这种形质与情性的表现方法不外乎点画和使转的兼通。学书之人,应明「ming」白不『bu』同书体『ti』的适用范围和审「shen」美所在。

文中说:“草不兼真,殆于「yu」专谨;真不『bu』通草,殊非翰札。真以点画「hua」为「wei」形质,使转为情性;草以点画为情性,使转为形『xing』质。”

可以看出,孙过庭强调真草兼通。他以钟、张为例阐明“兼通”的观点,进而上升「sheng」到整体的高度,提出学习书法「fa」应该融「rong」会各体。文中『zhong』说:“旁通二篆,俯贯八分,包括篇『pian』章,涵泳飞白。”

又说:“篆、隶、草、章,工用多变,济成厥美,各有攸「」宜:篆尚婉而通,隶欲精「jing」而密,草贵流而畅,章务检而便。”后人也有专擅一体的,都不「bu」能「neng」达到钟、张的境界,就是「shi」因为他们不能各体兼『jian』通,博取众长。

六.“五合五乖”、“意先『xian』笔『bi』后”的书法创作论

文中说:“又一时而书,有乖有合,合则流媚,乖则雕疏,略言其由,各有其「qi」五:神怡务闲,一合也「ye」;感『gan』惠徇知,二合也;时「shi」和气润,三合也;纸墨相发,四『si』合也;偶然欲书,五合也。心遗体留,一乖也;意违势屈,二乖也;风燥日炎,三乖也;纸墨不称『cheng』,四乖也;情怠手阑,五乖也。乖合之际,优劣互差。

孙过庭以“五合「he」五乖”之说阐明了书「shu」法创作时「shi」主客『ke』观『guan』条件必须融合。

他认为创作时的心态「tai」、环境、条件好,才能谓之“合”。“五合交臻”,才能“神融笔畅”。可以说「shuo」,孙过庭的“五合五『wu』乖”之说已经涉「she」及到书法创作时『shi』主体与客体的统一。

孙「sun」过庭总结的书法6点「dian」,点点「dian」到位! - NO.8

这「zhe」正是学书者不懈追『zhui』求的境界「jie」。孙过庭“意先笔后”思『si』想『xiang』在文中也「ye」得以表现。

文中说:“心不厌「yan」精「jing」,手不忘熟。若运用尽『jin』于精「jing」熟,规矩谙于胸襟,自然容与徘徊,意先笔后,潇洒流落,翰逸神飞,亦犹「you」弘羊之心,预乎无际;庖丁之目,不见全『quan』牛。”这里的“意”是一「yi」种创造审美意向的精神准备,具体而言是对用笔和书势的心理把握『wo』。

卫夫『fu』人《笔阵图》中说:“若执笔近而『er』不能紧者,心手不齐,意后笔前者败;若执『zhi』笔远而急「ji」,意前笔后者胜。”王「wang」羲之《题卫夫〈笔阵图『tu』》后》中说:“意在笔『bi』前,然后做字。”孙过庭『ting』继承了这种“意在笔先”的思想。

书法作品若要达到“潇洒流落,翰逸神飞”的境界,“意先笔后”是书「shu」家必须「xu」要做到的。当然「ran」,做「zuo」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。这就要求「qiu」学书者必『bi』须做到“心不厌「yan」精,手不忘熟”。

《书谱》标志着『zhuo』中国古代书论进人「ren」了新的高『gao』度。清代学者朱『zhu』履贞在《书学捷要》中评价《书谱「pu」》云:“读孙过庭《书谱「pu」》,委曲详尽,切实痛快,为古今论书第一『yi』要义。”这部『bu』堪称里程碑之作的书论,值得学书者的认「ren」真研习。

声明:文「wen」章图文来自网络「luo」,版『ban』权归原创者所有,若侵权请联系『xi』后『hou』台删除『chu』
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kaqw.cn/qitawenzhang/8776.html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