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久以「yi」前,有对夫妇在讨『tao』论家庭事务时,意『yi』见出现『xian』了分歧,而且谁都说服不「bu」了谁。有趣的是,他们彼此都很有默『mo』契,开始一言『yan』不发、冷眼相待。
这样的『de』日子还没过多久,丈夫就突然意识到,第二天需要妻子在早上五点钟叫他起床「chuang」,去赶一趟航班,不然会损失一个大客户。
然而,这位丈夫不想成为第一个打破沉默的人,因为「wei」这好像在认输一『yi』样。
还「huan」好,他最后想到了一个绝「jue」妙的『de』办法——在一「yi」张「zhang」纸条上「shang」,写下了“请在『zai』五点钟叫「jiao」醒「xing」我”,然后『hou』放在了妻子一定会看到的地方。
但悲剧还是发生了『liao』,第二天早上的时候「hou」,丈夫起床醒来发现「xian」已经九『jiu』点了,完全错过『guo』了航班。他特别愤怒,想知道妻子究『jiu』竟「jing」为什么没有叫他起床『chuang』。
正当他要去找妻子理「li」论时,看到「dao」了『liao』床『chuang』边的一张纸条,完全傻眼了。纸条『tiao』上面『mian』写着:
“五点钟了,快起床吧!”
说实「shi」话,大叔第一次读「du」到这个故事时,不厚道地发出了杀猪般的笑声,这「zhe」也太搞笑了,妻子的“反击”当真绝妙!
不过冷静『jing』下来后,我也开始了小小的思考:丈「zhang」夫用纸条传递信息的方式,无疑让妻「qi」子怒火中烧:“凭什么在冷战期间,你写个小纸条,我就要听你的吩咐?有话「hua」为什么不能『neng』直接说,就这样放不下面子吗?”
妻子的做法你已经知道了,愤怒的她通『tong』过写纸条叫醒丈夫「fu」这『zhe』种戏剧性的做法,予以「yi」对『dui』方沉重的打击。
此时,我的脑海中不禁产生了这样「yang」一「yi」个疑『yi』问:
日常『chang』生活中,我『wo』们有多少人,明明很生气,却不会直接说出来,反而通过一「yi」种微妙的、不作为的被动方「fang」式,例如妻子『zi』看到了纸条也没有叫醒丈夫,来悄悄地表达自己的愤怒?
在心理学中『zhong』,故意且隐蔽地表达愤怒,称为被动攻『gong』击(PassiveAggression)。与主动、直接的冲突相反,被动「dong」攻击更可能表面上和和气气,但实际上不回应『ying』对方、故意拖延,用来发泄心中的怒火。[1]
例如,有人在微「wei」信上求你帮『bang』个忙,但命令式的语气让你无「wu」法忍受,你感到特『te』别生气,然而你又不想直接在「zai」微信上『shang』发飙,所以就故意不回消『xiao』息,晾ta半个小时。
这种做『zuo』法似乎特别常见,而『er』且「qie」好像真『zhen』的可以『yi』宣泄愤怒,但为「wei」什么说被动攻击是一『yi』种不成熟的自我防御呢?
首先,被动攻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愤怒到底意味着什么「me」?
最近,专门研『yan』究愤怒的「de」心理学家RyanMartin在TED上发表了一段演讲,他认为「wei」愤怒这种情绪对『dui』每个人来说,或许都不是“问题”,而是一件好事儿,是一种强大而又健康的力量。[2]
RyanMartin在TED上「shang」演讲
因为「wei」当我们愤怒、生气时,往往意味着『zhuo』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,亦或是对现「xian」在的环境不满意「yi」。这个时候,愤怒恰巧就是一种提醒,提醒我们要对不公平的情况保持「chi」警惕,提醒『xing』我们需要做点什么,来「lai」改变这种现状。
然而,当「dang」我们以被动攻击的方式来表『biao』达『da』愤怒时,对「dui」方往往不知道『dao』我『wo』们生气了,所以他们也不会做出改变。也就是说,他们下次还会『hui』以命令式的语气找你帮忙。因此,这『zhe』一问题完全没有得到解决。
而且更为严「yan」重的是,还会导致第二个问题:
其次,被动攻击会让对『dui』方愤怒,破坏彼此关系。
在很多时候,对方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问题,所「suo」以也不会发现你生气了。
但如上文所述,这种被动式攻击,会让你的做法特别消极,例如长时间不回复消息,拖延「yan」完成任务,甚至在得知对方需要什么时,会有意无意地阻碍ta……
这样一系列的做法『fa』,都会「hui」让对方又沮丧又懊恼,像那位没能在五点钟醒来的丈夫一样,变得异常愤「fen」怒,给彼此的关系带来严重危害。
甚至在最后,被动攻击会『hui』形成一种恶「e」性循环:
遇到压『ya』力『li』性事件(例如,感觉被不公平对待「dai」)→产生情绪(但选择隐藏愤「fen」怒)→相应的行为表现(通过被动攻击,发泄愤「fen」怒)→导致他人负「fu」面反应(变得愤『fen』怒)→关系变「bian」差,压力性事件再次「ci」出现……
JodyLong博士,是研究「jiu」被动攻击的代表性学者,她总结了年轻人的一些『xie』典型被动攻击行为:[1,3]
1.否认『ren』自己的愤怒『nu』,“我感觉很好,没关系”;
2.口头上答应,行为上拖延,“我『wo』看完电视后就打扫房间”;
3.停止对话,拒绝交流,“好,听你的「de」,你说得对”;
4.故「gu」意效率低,“我的确在弄报销的「de」事情,但我没意『yi』识到「dao」你让我报销所有的”;
5.“忘记”重要『yao』的事情,“我忘了你今天过生『sheng』日「ri」;我忘了『liao』还要检『jian』查这份报告;
6.规避责任,“我以为『wei』这是他应该做的事情”;
7.隐蔽『bi』地阻「zu」碍,“你这做的不「bu」行,有很「hen」多问题(但是我不给你改动的建『jian』议)”。
这些做法,你熟悉吗?无论是在恋爱婚姻中,日常工作、人「ren」际关系中「zhong」,都有可『ke』能出现这些情「qing」景,可能是你『ni』在这样『yang』做『zuo』,也可能是你身『shen』边有人正在这样做『zuo』。
Jody博士一直都想知道,为什么有『you』的人会被动攻「gong」击,而不是「shi」主动表达自己的愤怒呢『ne』?他们的身上,究竟发生了什么?
1.不被接「jie」纳的童年
在小时候,如「ru」果父母其中一方过于严「yan」厉,甚至『zhi』双方都很严厉,经常打骂孩子,给孩子留下一种敌对的感觉,那么孩子就『jiu』会不敢表露内心的沮『ju』丧与愤怒,因为这可能会招「zhao」来父『fu』母严厉「li」地『di』惩罚『fa』。
除此之外,很多父母也「ye」不允许孩子表达负面的情绪,因为那看起来很不和谐,他们更希望『wang』自『zi』己的孩子「zi」积极阳光、待人和「he」善,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「qi」,不哭不闹才是“好孩子”。
在这样的教育与要「yao」求下,很多『duo』孩子长大后,不是不『bu』敢表达愤怒的情绪,而是不会直接「jie」说出来。相反,他『ta』们『men』学会了如何通过一些隐『yin』秘的行为「wei」,例如拖延、忽视,来疏解心「xin」中的愤『fen』懑。
2.害怕正面冲突
对于我们很多「duo」人来说,与他人之间的正面冲突是十分恐怖的事情,因为这「zhe」可能会破坏『huai』彼此的关系。
例如,曾经有一位同「tong」事,私「si」底下来「lai」找大叔谈心。他「ta」说自「zi」己刚刚吼了另外同事一下『xia』,怀疑会不会造成很严重的影『ying』响,别人会不会觉「jue」得他这个人情绪不稳定,很暴躁?
当时我还比较诧异『yi』,因为「wei」我们公「gong」司的文化比较「jiao」开放包容,所以会「hui」觉得正常「chang」情绪的表露「lu」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但我也意『yi』识到,其实很多时候,我们『men』不敢在工「gong」作场合直『zhi』接表露自己的情绪,特别是『shi』像『xiang』愤怒这种负面消极的『de』情感。
然「ran」而一味地压抑,情绪并不会消失,总需要发泄出去,不然我们的内心会很不舒服。这个时候,既然不能发生正面冲突,那就极有可能采取被动攻击『ji』,例如『ru』不配合对方的工作「zuo」,故意将对方的工作安排在「zai」最『zui』后来做,做的『de』过程中主动降低工作效率……
3.不敢反抗权威人士
老师、老「lao」板这「zhe」样的角色「se」,对我们很多人来说,都是权威人士『shi』,特别是如果他们比较“专制”,我们即使因为一些事情『qing』而『er』感到愤怒,也会不敢直『zhi』接把不爽的表情挂在脸上。
例如,大叔最近和『he』一位正在国外读书的同学聊天,他觉得教『jiao』授很不尊重自己的想法,硬要让自『zi』己相信那『na』个想法不对。
他不敢直接『jie』顶撞这位教授,因为自己能不能顺利毕业『ye』,还要看教授的意思。
一肚子气没办「ban」法宣泄之后,这位同『tong』学就发现自己变懒了,拖了好长的时间,来慢慢完成教授上「shang」次交待的任「ren」务。当然了,他『ta』也寻找「zhao」了合「he」适的借口,没让教「jiao」授『shou』抓住把柄『bing』。
后来他仔细回忆,觉得『de』在这一过程中,好像可以攻击到教授——“我就是不给你做”,来安抚自己的愤怒。
毫无疑问,这位同「tong」学的做法,便属于被动攻击,主动攻「gong」击的「de」成本太大了。
生活中令我们愤怒的事情有很多,这是特别正常的现象,但被动『dong』攻击他人『ren』,不仅不会解决问题,甚至还可能破坏彼此的关系。
所以,我们每『mei』个「ge」人都可以回忆一下,自己是否『fou』有过『guo』被动攻击他「ta」人『ren』的「de」经历。
下面是大叔重新列「lie」出的被动攻击行为模式「shi」:
否认愤怒;憎恨权威;拖延「yan」;找很多借口;宣称自己忘记或者误解『jie』了对方的意思;故意让他人等着,不处『chu』理;故意降低自己的效率;采取“冷战”策略;结束对话,拒绝沟通……
第一步『bu』的察觉,特别重要。
察觉之后,我「wo」们可以尝试接受自『zi』己的愤怒。
正如RyanMartin所说,愤「fen」怒并非“问题”,而是一种提醒。当我们愤怒时,可以思考一『yi』下,到底「di」是什么让自己如此生气?对方的不『bu』尊重,还『huan』是没有征求你的意见而『er』剥夺了你『ni』的权利?又或者说,因为「wei」对方太『tai』优秀,自己产生了妒忌心理,恼羞成怒?
不管是哪种,当可以正视愤怒时,我们便对自己有『you』了更深刻的「de」了解。
其实,想要立刻放弃「qi」被动攻击这种行为模式,并不容易,毕竟自己可能已经习惯了,也不会直接表露愤怒情绪。但依旧可以尝试,尝『chang』试向信任的人,表露情绪。
实际上,大量的「de」心理学「xue」研究也发现,当我们可以真诚地和别人表露自己的感受时『shi』,不仅『jin』不会损害关系,反「fan」而会促进彼此的「de」情谊。
2.如果身边的人经常被动攻击你,怎么办?
身边的人如果被动『dong』攻击你,怎么办?
试想一下,如果对方很久不回你消息,故『gu』意忽视你的要『yao』求,经常『chang』忘记『ji』彼此『ci』的约定,总是把事情的责任推给你、以为不关自己的事儿,你会不会生气?
大叔会觉『jue』得很生气。
我们要做的,首先也是识别出这种行为模「mo」式「shi」,认识「shi」到背『bei』后的『de』原因可能是他们在悄悄生闷气。
这个时候,同样的被「bei」动攻击并不能解决问题,例如夫妻双方陷「xian」入冷战,谁也不「bu」搭理谁。而且,这还会进「jin」一步强化「hua」对方的做『zuo』法,即他们下次还会「hui」这样做。
正确的做『zuo』法是什么呢?
第一,表达不满『man』,设置「zhi」边界。
告诉对方,你这「zhe」样被动、消极的行为让「rang」我『wo』有些生气,没办法接受。同「tong」时,设置清晰的边界。
例如,在团体「ti」合作中,明确每个人的分工「gong」,清晰地列出每「mei」个人的工作量,以及完成情况,避免『mian』模糊彼此的边界。
第二,看到『dao』优点,及时表扬。
你没看错,是表扬。
被『bei』动攻击的人,自身会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,什么事『shi』情都会选择故意『yi』忽视、拖延,其中很大原因是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,例如认为老板没有看「kan」到自己优秀的表现,认为伴「ban」侣没有意识到自己用心的付出……
也就是『shi』说,他们实际上对自己很不自信。这个时『shi』候,如果可以『yi』发掘他们身上的优『you』点,予以及时的表扬与鼓励,那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积极性。
例如,当实习生不主动工作,经常故意拖延时,可以多多赞美ta这次效率很「hen」高,报告做『zuo』的很棒。
英国浪漫主『zhu』义诗人威廉「lian」布莱克(WilliamBlake),曾写过这样一首小诗:
我对『dui』朋友充满愤怒,
说出了「liao」愤怒,便戛然而止;
我「wo」对敌人『ren』充满愤怒,
未曾表「biao」述,愤怒却越甚。
大叔知道,有「you」的时候直接表达愤怒很难,但我『wo』们也要尽可能「neng」避免「mian」对别人被动攻击,这不『bu』仅会影响日常的人际关系,也会破坏亲密『mi』关系——不知『zhi』道有多少伴侣,因为“冷战”而最终走上了分离的道路。
而不管是被动攻击别「bie」人的人,还「huan」是「shi」受到被动攻击的人,尝试说出「chu」内心的愤怒,似乎都是最好的办法。
祝福你,
我的朋友,
世「shi」界「jie」和我爱着你。
-TheEnd-
References/大叔参考的『de』文献资料「liao」:
[1]LongJ,LongNJ,WhitsonS.Theangrysmile:Thepsychologyofpassive-aggressivebehaviorinfamilies,schools,andworkplaces.Pro-Ed;2009.
[2]RyanMartin.(2019).Whywegetmad--andwhyit'shealthy.(TEDVideo)
[3]SigneWhitson.(2017).TheAngrySmile:RespondingtoPassiveAggressiveBehavior.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工作时间:
客服电话
电子邮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