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/其他文学/正文

翰墨颍淮‖梁巘——颍淮书风的旗帜

 2023年06月30日  阅读 31  评论 0

摘要:【翰墨颍淮】第5期作者:张华东(本栏目每周五下午4点推出)〖编者按:生活在乾隆年间的亳州梁巘,其书法对阜阳影响很大。他曾出任巴东知县,辞官后到寿春循礼书院以书法授徒,后归田回亳州老家,被称为“乡先生”。时有“无梁不成家”和“无梁不为富”之说,与梁同书并称“南北二梁”,与山东的孔继涑并称“南梁北孔”,书法名气很大,为我们颍淮区域书风的标杆。〗梁巘,是亳州人。他辞官后,主讲寿春学堂(今寿县),专工书法...

【翰墨『mo』颍淮】第5期

作者:张华东

(本栏『lan』目『mu』每周『zhou』五「wu」下午『wu』4点推出)

〖编者按:生活在乾隆年间的「de」亳州梁巘『』,其书法对阜阳影响很大。他曾出任巴东知县,辞官后到寿春循礼书院以书法授徒『tu』,后归田回亳州老家,被称为“乡先生”。时有“无梁不成家”和“无梁不为富”之说,与梁同书并称“南北二梁「liang」”,与山东的孔继涑并称“南梁北孔”,书法名气很「hen」大『da』,为我们颍淮区域书风的标杆。〗

翰墨颍淮‖梁巘——颍淮书风的旗帜 - NO.1

梁巘,是亳州人。他『ta』辞官后,主讲寿春学堂(今寿县),专工书法。其文风、书风直接影响着淮颍书坛。明代,颍州、亳州等属凤『feng』阳府,到清代雍正十一年(1733)分寿州地置凤台县仍「reng」属凤阳府,雍正十三『san』年(1735)分凤阳府升颍州为颍州府。而颍州府又辖亳州。颍州属淮河流『liu』域,受到淮河文化『hua』的影响很深,而梁巘长期『qi』生活于这个区域内,书法名气很大『da』,时有“无梁不成家”和“无『wu』梁『liang』不为富”的说法。并与当时『shi』浙江梁同书(1723—1815)并称为“南北二梁”,与『yu』梁『liang』同书、梁「liang」国治(1723—1786)并称“三梁”。与山东孔继涑(1727—1791)并「bing」称为“南梁北孔”。但是由于梁巘只是乾隆年间的一『yi』个举人,虽『sui』短时间出任小小的巴东知县,不久便辞官『guan』到寿春循理书院开始以书法授「shou」徒「tu」。书名虽大,却在野不在朝,只『zhi』是一个“憔悴老儒「ru」”。因此,在史书典籍中对其记载较少,故其生卒一直是个悬而「er」未解『jie』之谜「mi」。

翰墨颍淮‖梁巘——颍『』淮书风的旗帜 - NO.2

宁文「wen」芝同志从「cong」他们『men』《宁氏族『zu』谱》八卷附刊《诗文『wen』集》中发现与「yu」梁巘同时代的『de』人宁问礼所撰《湖北巴东县知县梁公家传》一文,对梁巘的家族及其人品书品「pin」有较详细的记『ji』述。这一重要资料,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史学价「jia」值,它揭开了书法史学界对梁巘生卒一直不清的「de」谜团。

翰墨颍「」淮‖梁巘——颍淮书「shu」风的旗帜 - NO.3

《宁氏族「zu」谱》八卷附「fu」刊《诗文集》中《湖北巴东县知县梁『liang』公家传「chuan」》一文载:“乾隆四十九年公卒,年五十九「jiu」岁。”公,即指梁巘。由此可以『yi』推算出梁巘生于『yu』1725年,卒于「yu」1784年。梁在任巴东知县时,为官清正,耻于逢迎,得罪了一些权贵,便辞官受聘「pin」于寿春循理书「shu」院主讲。后又『you』辞去而回到故乡『xiang』亳州,潜心研究书法,并致力于书法理论的研究『jiu』,他把理论研『yan』究与实践相结「jie」合,撰有「you」“古「gu」今法帖论”、“名人书法论『lun』”、“执笔「bi」论”、“学书论”、“砚论『lun』”、“印章论”等并结集为《承「cheng」晋斋「zhai」积闻「wen」录》,还著有《论书帖》。

翰墨颍淮‖梁巘——颍淮书风的旗帜 - NO.4

其中《论书帖》在当时『shi』影响较大,特别是在执笔方面的研究颇深。《论『lun』书帖》中首载『zai』《执笔歌》,其言曰:“学者欲问学书法,执『zhi』笔功能十居八,未闻执笔之真传,钟、王学尽徒『tu』茫然。一管『guan』分为上下中,其字小字靠下拢,行书大字从中执,草书执上始能工。大『da』指中指死力掐『qia』,圆如龙睛中虚『xu』发,食指名指上下「xia」推「tui」,亦须着力相撑插,禁指无用任其『qi』闲,手背内坎半朝天,始能沉『chen』著坚而实,个半精务悟『wu』通玄……”由此,可见他对执笔极为重视,他说:“书学大原在得执笔法,得法虽更『geng』临无明人书『shu』亦佳,否则日摹「mo」钟、王无益也。”同时,他很自负地说「shuo」自己已得笔法之真传,其法直接由董其昌、张照等一脉相传。在当时康熙、乾『qian』隆时期,学书者『zhe』都崇尚董其昌、赵孟「meng」书法,于是天下学书法多「duo」以董「dong」赵为模「mo」式。在乾『qian』嘉年间,人们『men』已逐渐对书法『fa』的「de」板滞而厌倦,书坛「tan」出现了求变的趋势,而梁积极打破旧观念,率先变革,则致力于学习和研究李邕,然后再上溯二王之法。我「wo」们看梁巘的『de』书法『fa』,精妍端雅、潇散虚和,行云流水,碑中求骨,帖中得气,虚实相生,参差错落,既飘逸隽永,又凝重自然。实为一代书法大家。成为书法大家,却不「bu」摆架子,而是谦逊待『dai』人,乐于助「zhu」人。他在「zai」亳州生活期间,人们「men」都把他当作最理想『xiang』的“乡先生”,争相拜他『ta』为师。在寿州讲学时,依然「ran」从者如流『liu』,如当时寿州的萧景云,就是梁巘的弟子。其人是清代贡生,工「gong」诗善书,道光元年(1821)举孝兼,并著有《招鹤堂诗「shi」文集》,清末,阜阳著名书法家「jia」邢璞,其书学梁巘「」,由『you』于『yu』他家境『jing』窘迫,靠卖字为生,其作品多『duo』用梁「liang」糜的『de』名字。二百多年来,梁巘的书法一直『zhi』影响着颍『』州书坛,对淮颍书风『feng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因此,梁巘当是“淮颍书「shu」风”的一面旗帜。

翰墨颍淮‖梁巘——颍淮书风的旗帜 - NO.5

“淮颍书风”的形成「cheng」,是由于古『gu』老颍州大地,一直受淮河「he」文化的薰染,并自清代乾隆年间出现以梁巘「」为代表的书法大「da」家,直「zhi」接影响着颍州『zhou』书坛,而逐渐形成「cheng」既具有黄河文「wen」化的特点,又具有『you』长『chang』江文化气质的『de』书坛『tan』格局。特别在这「zhe」块土地上,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对推动书画艺『yi』术「shu」的『de』发展和繁荣,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。

翰墨颍淮‖梁巘『』——颍淮书风的旗帜 - NO.6
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kaqw.cn/qitawenxue/5778.html

标签: 书法  梁巘  作品书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