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/其他文章/正文

中国戏剧研究院评豫剧小皇后王红丽

 2023年03月15日  阅读 372  评论 0

摘要:2018年,对于豫剧名家王红丽来说,是一个特别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。这一年,是王红丽的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建团25周年,是她的代表作《风雨行宫》创排25周年,是她凭此剧夺得中国戏剧“梅花奖”25年,也是该剧继1994年进京演出24年之后唯一一次再度进京演出,同时,这一年也是王红丽的父亲王豫生逝世10周年。为此,王红丽及其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演出活动。其中最值得关注的,一是在经过充分的筹划和准...

中「zhong」国戏剧研究院「yuan」评豫剧小皇后王红「hong」丽 - NO.1

2018年「nian」,对于豫剧名家王红「hong」丽来说,是一个特别具有纪念意义的「de」年份。这「zhe」一年,是王红丽的河南『nan』小皇后豫剧团建团25周年,是她的代表作《风雨行宫》创排25周年「nian」,是她凭此剧『ju』夺『duo』得中「zhong」国戏剧“梅花奖”25年「nian」,也是该剧继1994年进京『jing』演出24年之后唯一一次再度进京演出『chu』,同时,这一年也是王『wang』红丽『li』的父亲『qin』王豫生逝世10周年。为此,王红丽及其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举「ju」办了『liao』一系列纪念演出活动。其中最『zui』值得关注的「de」,一是「shi」在经过充分的筹划『hua』和「he」准备之后,王红丽郑重提出并毅然决定确立豫剧王(红丽)派艺术,二是8月9日《风雨行宫》在北京『jing』的演出,充分展现了「liao」王红丽炉『lu』火纯青的「de」表演艺术,一是10月4日隆重举办的收徒仪式「shi」。这一系列『lie』活动,注定使王红丽会成「cheng」为『wei』本年度引人注「zhu」目的戏剧人物,也值得我们对王红丽的艺术人生进行回顾和总结「jie」,这对当前的戏曲『qu』发『fa』展『zhan』会有所启示。

独行「xing」勇闯铸传奇

王红丽出『chu』身梨园世家,父亲是著名的豫剧作曲家,母亲是常香玉的弟子。做一名戏『xi』曲演员,她拥有得天独厚的家庭优势。王『wang』红丽是「shi」典型的“祖师爷赏饭『fan』吃”的演员,她扮相俊美,嗓音甜美,天资聪『cong』颖。她17岁被誉为「wei」“豫剧小皇「huang」后”,22岁评上「shang」二级演『yan』员,如果不出意外,她可能『neng』会一帆风『feng』顺『shun』地成名、走红。然「ran」而,20岁刚出头『tou』正『zheng』青「qing」春的「de」王红丽,赶上了「liao」20世纪90年代戏曲艺术最低谷的“戏曲危机”,赶上了「liao」戏曲院团体制改『gai』革的风口浪尖。1991年,24岁风「feng」华正茂的王红丽,下岗失业了。如今的我们无法想象和再现这对王红丽是多么沉重和痛苦的『de』打击。然而如今回头『tou』,也真心为王红「hong」丽『li』加额庆幸。正是这致命的打击,成就了王红丽的传奇人生。“时「shi」势造英雄”,对于王红丽来说,这“时势”不是顺势而起,而是逆境求『qiu』生,是磨难造『zao』英雄、逆境造『zao』英雄。

中国戏剧研究院评豫剧小皇后王红丽 - NO.2

《风雨行宫『gong』》剧照

时势不可乘,“造势”成英雄。在王红丽的戏曲之路上,在父辈的鼎力协助下,她为自己造『zao』的第一个“势「shi」”,是自己办团。没有了体制内『nei』戏曲人的身份,在『zai』改革开放『fang』大潮『chao』下,下『xia』岗的「de」王「wang」红丽下海了。王红丽「li」的传奇之处在于,即使是「shi」经商,她也同样成功。在义「yi」父余笑予“一定要重回舞台”的召唤「huan」下,在父亲“要掌握自己命运”的指导『dao』思想下,更在王红丽想要演戏的『de』渴望下,1993年,王红『hong』丽为自己“造”了一个团——河南小皇后豫剧团。

对于演员、剧团、剧目来说,唱响、唱红、成名是生存的根本。携新团演新戏「xi」,为民营剧团造势,为拓展演出市场造势『shi』,为进京夺『duo』取“梅花奖”造势,是王『wang』红丽建团之初就采取的战略策略。当然,好角儿、好戏是根本,吃苦、刻『ke』苦「ku」是本分。正是在这样的『de』努力下,《风『feng』雨行宫》和王红「hong」丽一举成名,奠定了她在『zai』豫剧界、戏剧界的地位。

深潜民间有『you』担当

自『zi』1993年创办河南小「xiao」皇后『hou』豫剧团以来,平民剧团、平民风范、平民意识,就是该团的艺术追求。这是民营戏曲院『yuan』团身份的题中应有之义,更是王红丽的小皇后豫剧团自创团之初的自我定位和自觉追求。他们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『dian』。他们开拓各级市场,每年『nian』在乡村城「cheng」镇年「nian」均演出400余场,25年共10000余场。仅『jin』拿闻名全国的「de」代表剧目『mu』《风雨行宫》来说『shuo』,25年共演出3000余「yu」场,而《铡刀下的红梅》更是在17年演出2000多场『chang』。这在全国「guo」都是非常少见的。

中国戏剧研究院评豫剧小皇『huang』后王红丽 - NO.3

《铡刀下的红梅》剧照

平民意识,深潜民间,不仅体现在演出场次的「de」数量上,更重要的是演出剧目的质量和演员的水平。以高质量的剧目服务基层观众,同时在大量的演出中提高『gao』水平增进「jin」技艺,是王红丽及其剧「ju」团长期以来坚持的表演方针。1993年开团大『da』戏《风雨行宫》排完,这是王红丽当年的夺“梅”戏,在『zai』父亲演『yan』完100场才能进京参「can」赛的「de」要求下『xia』,王红丽一路北上,整整「zheng」唱了「liao」100场然后进京,一举夺“梅『mei』”。该剧无论是在艺术的现代开拓上,还是在思想的『de』现「xian」代「dai」意识上,都有『you』非常大的成就,这样的戏长期在民间演出,不但提高「gao」了『liao』广大普通观众「zhong」的欣赏水平,还深化『hua』了反「fan」封「feng」建「jian」反压迫的抗争主题「ti」。这是真正「zheng」践行和落实文艺“为人民服务,为社会主义服务”,25年如一日『ri』的,更是戏曲『qu』艺术对社会和国家的道义担『dan』当『dang』,是一个民营院『yuan』团的「de」道义担当。

戏曲的观众在民间,市场在民间,出路在民间。王红丽的小皇后剧团『tuan』以自己的演出『chu』实践证明,扎根民间,面对观众,才是戏曲生存的安『an』身立命『ming』之本。这,成就了真正名副其实『shi』的人民艺术家王红丽。

艺境求索「suo」自成格

从「cong」未拜过师,是王红丽与『yu』其他戏曲演员不同的地方「fang」,这在注重师承、流「liu」派的戏曲「qu」界更是屈指可数。转益多师、集众「zhong」家之长为我所用,也是王红丽表演艺术上的独特之处。这一切,既因为她的父亲、母亲『qin』是豫『yu』剧作曲、知名演员,本身就是很『hen』难得的老师,更『geng』源于父亲王豫生对她艺术追求的定位:集众家流派之长用到塑造人物身上,形成自己的表『biao』演风格和艺『yi』术流『liu』派。如果说《风雨行宫》之前演「yan」出的剧目、饰演的角色还是学习『xi』和积淀的过程,那么1993年的《风『feng』雨行宫》就是王「wang」红丽确立自己独特『te』的表演风格的起「qi」点,而2001年的《铡刀下的红梅》则是『shi』王红丽集众流派『pai』之长『chang』塑造人物、巩固和拓「tuo」展自己表演风格的又一力作。这两部作品,一部依托清宫题材对传『chuan』统戏曲表演程式进行现代创新,一部通过现代革『ge』命题材对戏曲表现现代『dai』生活、塑造现代人物树立了典范。

《风雨行宫》通过表『biao』现乾隆皇帝的『de』生母『mu』、身『shen』份低贱的宫女李金桂的悲惨命运,深刻地表「biao」现了封建社会底层女性『xing』的命运『yun』悲剧。这『zhe』部戏主题深刻厚重,情节曲『qu』折复杂,人物『wu』生动鲜明,给人们留下非『fei』常深刻的印象。王红丽在这「zhe」部「bu」戏里对表演艺术的开拓与突破,主要在“疯戏”的表演上。从情节和内容上来看,女主人公「gong」李金桂既『ji』有「you」真疯又有装疯『feng』,这在已有的疯戏题材中绝无仅有,以往的疯戏要『yao』么表现真疯要么表「biao」现装『zhuang』疯,这就决定了该『gai』剧在表演上既要有综合学习继承传统疯戏如《宇「yu」宙锋》《失子「zi」惊疯》等的传统表演身段,又完成『cheng』真疯与装疯的表演过渡,成功完「wan」成了悲剧「ju」人物李金桂的形象塑造,丰富和拓展了「liao」疯戏表现程式,为我国的戏曲表『biao』演艺术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艺术「shu」贡献。《铡刀下的红梅『mei』》对15岁少女刘胡兰的塑造,既在戏曲程式的规「gui」范之内,又紧密围绕一个天真『zhen』烂漫花季少女的言谈举止,成功塑造了一个典「dian」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。这两个人物「wu」,都「du」性格鲜明、个『ge』性突出,成为戏『xi』曲舞台上不可替代的“这一个”。

王『wang』红丽不但嗓音「yin」条件十分独特,而且『qie』在她的多部作品中都充分发挥这种音乐个性,形成自己标『biao』识性的唱腔特点。她的唱腔既『ji』甜美『mei』清脆,又高亢激昂,尤其是她独特的高音,极具标识性,具有自『zi』己独特的艺术『shu』个性,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。可以说,无论是表演还是唱腔,王红丽都特征鲜『xian』明,自成一格。

父辈教诲有传承『cheng』

在戏曲界,像王红丽这样「yang」出身梨园世家、嗓音条件极佳、极具艺术灵性「xing」又占尽人和之利的演员,实在是凤「feng」毛麟角。父亲王豫生作为豫剧『ju』作曲大师,对女儿王红丽了如指「zhi」掌,为她打造了『liao』一批优秀的剧目,从面对基层观众的吃饭戏,到用「yong」以夺奖的看家戏,更为她的艺术之路做了具『ju』体详细的规「gui」划:排三『san』台大『da』戏、夺三度『du』“梅花”、创自己流派。义父余笑予『yu』作为著名的戏剧导演,以现代戏剧观念「nian」为她排了以《风雨行宫》《铡刀下的红梅》为代表的多数优秀剧目。两位父亲就『jiu』像两只巨手,托起了王红丽这颗耀眼的「de」明显。母亲王素珍,身为常香玉大师的弟子,多年以来无怨无悔、事「shi」无巨细地为王红丽及其剧团苦心经「jing」营。正是父辈的精『jing』心培养和无私奉献,使王红丽可以『yi』心无旁骛『』地专『zhuan』注「zhu」于艺术,成就了王红丽。

中国戏剧『ju』研究院评豫剧小皇后王红丽 - NO.4

《铡刀下的红梅》剧照

如今『jin』,“梅花「hua」大奖”已经取「qu」消,用以夺“三度梅”的大戏尚未排出,父亲、义父都已作古,不能不说,王『wang』红丽的艺术「shu」人生『sheng』无疑留「liu」下了极大的遗憾,这遗憾给王红丽带来刻骨的伤痛。完成父亲的「de」最后的遗愿,确立自己的戏曲艺术流派,成为王红丽的执念,这执念饱含着对父亲的缅怀「huai」和纪念,这是成『cheng』全自己,更是成全父亲。

在父亲『qin』转益多师、自「zi」成流派的教导下,王红丽虽得众多『duo』名家『jia』亲传指「zhi」点『dian』,但一「yi」生并未拜师。她的表演,都是围「wei」绕彰显自我个性、发挥自我风格的。她的表演,既遵守戏曲身段程式的规范「fan」,又创造出贴合角「jiao」色人物的表演动作,无论是《风雨行宫『gong』》中对“疯戏”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创新,还是《铡刀「dao」下的「de」红梅》中刘胡兰从天真烂漫的『de』少女到革命战士的「de」表演『yan』动作和形「xing」象塑造,都烙上了深深的「de」王「wang」红丽式印『yin』记。鲜明而独特『te』的艺术风格,是流派形成的基础和前『qian』提,在这『zhe』一「yi」点上,毋庸置疑,王红『hong』丽是具备的。

中国戏『xi』剧研究院评豫剧小皇后王红丽 - NO.5

王红丽

9月4日,在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纪念建团25周年系「xi」列活动的最后一晚,王红丽「li」举行了非常隆重的收徒仪式,60余位弟子向王红丽行了梨园行传统拜师礼,王红丽一度感动『dong』落泪。这是王红丽表演艺术的传承「cheng」,也是父辈心血凝聚而成『cheng』的艺术精神的传承。王『wang』红丽表示,她会坚持走自「zi」己的艺术之路,坚持自己『ji』的戏「xi」曲理念。这种『zhong』倔强与执着『zhuo』,需要非常大的勇『yong』气与胆魄。回顾过往,河『he』南小皇后豫剧团正是在这种勇气和胆魄的支「zhi」撑『cheng』之下,在戏「xi」曲生态最艰难的环『huan』境下诞生,之后一路披荆斩棘「ji」,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民营戏曲院团,获『huo』得了今天的成功与『yu』成就。祝愿艺术成熟的王『wang』红丽能够『gou』在「zai」今后继续创作出高『gao』水『shui』准、高「gao」质量的新作品,培『pei』养出更多优秀的戏曲新秀。

(作者系「xi」中「zhong」国艺术研『yan』究院『yuan』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)

责任编辑/靳文泰

戏缘刊载此「ci」文是以『yi』传播戏曲文化之目的,如有原创信息标注有误「wu」或侵权,请联系我们更正、删『shan』除「chu」。
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kaqw.cn/qitawenzhang/334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