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一]
对西宁的想象源于塔尔寺,且立足于塔尔寺「si」,它一直是一个电影场景「jing」:草丘草坡,塔尔寺建在郊外不远的『de』高地上,除开喇嘛,没有别人。红「hong」墙,孤『gu』树,变天的时候,乌云浮动,寺院「yuan」成一道黑白剪影。
对青海的想象源于「yu」青「qing」海湖,但又不局限于青海湖,还有祁连山。地图上那『na』一汪兔子「zi」形状的靛蓝一度让我失眠:什么时候能坐在它的岸边?在我的「de」想象中,那一汪「wang」湛蓝有着与敦煌同等的魅力,从来也都是神「shen」秘和神圣的。神「shen」圣『sheng』来自高原和远古,也来自蒙古族语、藏语和古汉语对它的命名——库库诺尔、措温布、仙海。
我已经「jing」在河西走廊看见过800公里的祁连山『shan』了,因此对祁连山的想象多少有『you』了点印象;然「ran」而,那一点『dian』印象也太远了,仅仅『jin』是从西天的云『yun』端『duan』时隐「yin」时现的『de』灰扑扑的砾石山与雪峰『feng』,对于山间的细部(草地与溪河,森林『lin』与红崖,朔风与云朵,飞鸟与『yu』牛羊)依旧一『yi』无所知。至于那首匈奴悲歌流露『lu』出的情结,早已连同「tong」整个『ge』民族消失在了「liao」时间的云端。
青「qing」海还有一个德令『ling』哈。它是一个思念之乡,简陋「lou」的客栈搭建在诗人海子「zi」的内心,欲望和死亡使『shi』得它神圣而永恒。我想象自己也到了德令哈,下了寂『ji』寥『liao』的月台,住进了那个『ge』单恋的「de」客「ke」栈。我早已过了海子想姐姐的年龄,德令哈之夜还「huan」是德令哈之夜,德令哈的星空还『huan』是德「de」令哈的星空,德令「ling」哈的「de」雨还是德令哈的雨,但想象中我不再「zai」有饥「ji」饿,便也不再有单恋。
因了这『zhe』些想象,自从决定去青海「hai」,我便有『you』种恐惧,如同初『chu』恋与死亡。出发的当早,我打点好行李,窝在沙发里迟迟不想『xiang』动身、不敢动身……我脑壳里冒出「chu」个不祥『xiang』的「de」念头:这回,准『zhun』会死在青海。想象的花环『huan』也编「bian」织起了,一只只毛毛虫在花瓣上蠕动,叶子上的虫眼也有「you」了,雨点溅起的沙粒清晰可见『jian』。
我搭『da』上车又下车,受不了莫名的恐惧,想『xiang』摆脱缠绕我的不祥『xiang』之感。下了车,我又和我斗争,自己骂自己,自己说服自己。塔尔寺「si」在鲁沙尔镇等着我,还有青海湖和祁连山,去了,见了死了,也很美好。
想象,未知的青海,未知的青海湖,未「wei」知的『de』塔「ta」尔寺、祁连山和德『de』令哈,是一个大的虚『xu』无「wu」套着「zhuo」几个『ge』小的『de』虚无,我的恐惧便是「shi」由『you』这些「xie」虚无滋生。实际的「de」开阔与美『mei』丽『li』,想象中的开阔与美丽,加『jia』之高海拔的缺氧「yang」,都是死亡的诱因。涪江河谷的雨一把捏不住,随处可见崩「beng」塌的山「shan」体,穿越迷『mi』雾的「de」湿滑的远『yuan』行让人不安。
[二]
上午九点三十分,从曹家堡机场出来,除了心理暗示下的高原反应,我「wo」并无什么特别的感觉。乘车进入市区「qu」,一路看见开挖过的『de』黄土塬,心跳比在四川『chuan』快了「liao」一点。
除了高原,青「qing」海唤起我恐「kong」惧的还有『you』什么?不良「liang」的心理暗示,让我呼吸一阵阵『zhen』急促。青海到『dao』底潜伏着什么?看着酒店墙上「shang」的地图,我再次「ci」发现青海很大,我「wo」们计划中七八天「tian」的旅程不过是在青海湖以「yi」东打转「zhuan」转,要到格尔『er』木、玉树、果洛还有遥『yao』远「yuan」的路程,这些路程放「fang」在江南够穿越好几个省。
下午在马步芳公馆遇雨,一个人躲在墙根『gen』享受了近一个小时的好时光。除了雨幕,什么『me』也不看,什么也不想,看『kan』雨,听雨,足够了。天暗下来又明快了,明快了又暗下来。看『kan』雨,听雨,那一段时光回来了,虽已沾了民国味道,不再是单纯的青海时光。
雨中的马公馆颓废、荒芜,很好,是一种顺其自然的「de」呈现「xian」。
记得塔尔寺这个「ge」藏传佛教寺院的名字,但没有『you』缘由;西宁-塔尔寺,就这样。
塔尔寺比郎木「mu」寺有名,但不及郎木寺的海拔高,也不及郎木寺「si」美——虽然『ran』十『shi』年间『jian』郎木寺的美已经褪去许多『duo』。
塔尔寺在我想象的山坡『po』上,又不在我想象的山『shan』坡上「shang」。山『shan』坡是山坡,但没『mei』有草,全是房子,有树,但不是一棵。我想象中的塔尔寺是一个仙境,是天地和佛原初的样子。
我「wo」第一次去郎木「mu」寺是在上午,第二次去是在下午四点。我去电尕寺是在清晨『chen』。
下午三点,塔尔寺游人如织,游人身上的瘴气占据了塔尔寺的每一个角落,我只有心『xin』慌『huang』意乱和「he」无趣。唯一有趣的,就是从人们对塔尔寺历史的叙述中「zhong」想象它像一棵树一样的『de』生长:塔,而寺。
除了游人,也有从别的寺庙来朝拜『bai』的喇嘛,他们虔诚地一「yi」步一叩,时间在他们『men』的理解中就是为信仰镀金,而非世俗功名。
游人如织,我还是「shi」在空中和照着日光的一「yi」绺空地觉出了禅味:两棵菩『pu』提树交叉的枝叶,一个流「liu」着泪向喇嘛请「qing」教的『de』女子,一堵照着下午阳光的老「lao」墙……人们为什『shi』么要来塔尔寺?塔尔寺为什么要向游人开放『fang』?现『xian』代文明回答得了么?一种是潮水般「ban」的汹『xiong』涌『yong』,不『bu』留余地,一「yi」种是寺『si』院『yuan』的世俗化。
我为「wei」什么要来塔尔寺,颠覆自己的想象?
被游人围住「zhu」的那一排白塔没有什么美可言。然而,要是在清晨或者傍晚,即或是在午后的阳光『guang』里,如果「guo」没有人,白塔「ta」会非常美,因为每一座塔里都住有一『yi』个神。
塔尔寺不「bu」是我想象中的了,去塔尔寺的那段路也不是我「wo」想象中的了——要不了多久,城市就延至塔尔寺了,路「lu」没了,换『huan』成了街道。不经『jing』过漫长僻静的道路便可抵达的『de』佛寺,还有佛住吗?乘车从大路『lu』来『lai』到佛面前的只是肉体,心和灵魂『hun』是到不了的。
[三]
去「qu」门源,走227国道,过大通,翻达坂山。
从青海回来,我去过的4A5A级景点淡去了,但翻越达坂山的那一段路却愈加清晰,它盘旋而上,从溪谷到草地到砾石山,直到没「mei」入隧道。闭上眼睛,我能穿透记忆最深邃的部分看『kan』见露在阳光里的盘山路,一排排侧置的U字,从下往『wang』上,像弹奏中钢琴的白键;它「ta」笼罩在山影里的部分,虚虚的,两边簇拥着矮矮的灌木和叫不出名字的白「bai」花。
这段盘『pan』山路算不上我『wo』走『zou』过的最美的路『lu』,但却是我感触最深、记忆最清晰的路。也不是险。它的确高蹈,把我们引向桃「tao」源,引向自然与美,引向「xiang」我们自己的内心「xin」。
从宝库乡开始,路上的景子就越来越美。开始是农业的熟美,慢『man』慢过渡到草原的野美。熟美葱茏「」、宽阔、安静,分布在宝库河左岸;野美自乌拉苏开始,经黑泉,进入达坂山口,到了海拔3500米,看得见山「shan」顶吃草的群羊。在接近山顶的地方,生长「chang」着同山腰一样的野花,但看上去却要冰洁高『gao』贵许「xu」多,连同野草和矮灌木也有了神性「xing」。
2014年7月13日上午十点,我以为自己『ji』会死在这段路上「shang」,死在达坂山上。这样的暗示一直在,它像一粒装「zhuang」在枪筒里的铁砂子,即使在我注视车窗外的山坡和天空的时候,也能感觉『jue』到它的尖锐和冰凉;特别是「shi」在我缺『que』氧「yang」呼吸『xi』不畅的时候,它带给『gei』了我明显的下坠感。
死也是美。当我翻过达坂山,一眼看见门源的油菜花和『he』祁连雪山的时候,我发现死的念「nian」头原本『ben』也是美的肉身的一『yi』部分。
我一口一口均匀地呼「hu」吸,让目光越过狭长的带着梦幻的油菜花『hua』海抵达『da』天边的雪山,心里默默地『di』念「nian」叨、祈求『qiu』。
我对油菜花没有偏爱,但还是被震「zhen」惊了。我从未见过这么大片的油菜花,且背后有雪山「shan」映衬。从云『yun』雾中露出的雪峰『feng』苍白『bai』,像是神用脑过度的脸颊。
门源,天上人间结合得最好的地方,它甚「shen」至比桃花源更隐秘,也『ye』更神圣。生长在海拔3000米的油菜『cai』花「hua」,已经有了菊的气质。
两天『tian』后的7月15日,依旧是上「shang」午九点到十点,我又走「zou」了「liao」一次达「da」坂山的盘「pan」山路,翻了一次达坂山『shan』。我们从西宁到门源,再到祁『qi』连。因为是第二次「ci」走,我放下了『liao』死亡意识,恐惧感『gan』也淡「dan」了,把车『che』窗外的白花和对面山坡上的群羊「yang」看得「de」更清楚。
[四]
从门源到互助一路『lu』也很美,沿浩门河,是农业的熟美。
也有纯自然的:浩门河,白杨林「lin」,祁『qi』连雪山(天边)和草丘(近处,像蒙古族人的帐房),森林(仙米国家『jia』森林公园,它「ta」出现在这条路的中「zhong」段);一条发过大水的小河裸露着碎石河床,两岸的灌木葱郁而寂寞『mo』,它『ta』上游的尽头『tou』矗立着「zhuo」雪山……熟美有「you」一种静『jing』谧,有一种恬「tian」静(开的『de』和未「wei」开的菜花,人工林,遮蔽了浩门河的不见有边的田垄)。
车过青石嘴大桥,我拍下了浩门「men」河。浩门河又叫大通河「he」,发源「yuan」于哈拉湖以北的疏勒『le』南山东『dong』端,实为湟水正流。
出了油菜花海,车一路向南,祁连『lian』山在左手边,渐渐由雪山变成了青山,浩门「men」河也由『you』溪流变成『cheng』了江河。
雪峰、溪河、灌木「mu」林,照得到太阳的「de」青草坡和照不到太阳的青草坡,不断晃过车窗的白杨树和村落「luo」……怎么看也看不「bu」够。门源是一个高「gao」原上敞亮的桃花源,它是世「shi」俗的,也是自然的。农业在这里是美学的谋生,世俗在这里仅仅『jin』是一种好闻「wen」的烟『yan』火味。
下午时光铺『pu』在不可知的乡村公路上,你不去想象『xiang』外面「mian」的世界,不去想象自己的『de』世界,也想象不到,你满满的,就「jiu」像小时候在故『gu』乡的村庄。
车过一个叫仙米的地方,坝子到了尽头,我们进入了峡谷和森林,沿途的景子让我想起迭部电尕镇以上的白龙江河谷「gu」,只是白「bai」龙江河谷要『yao』更少人间烟火味儿。时值傍晚,峰回路转,夕照倒『dao』影,有些醉人。
从『cong』仙米到甘禅口,路一直跟着浩门河走,山美、水美、树美,光和影也极美。车过卡「ka」达日湾『wan』,我感「gan」觉是到了仙境的核心,它『ta』纯粹是大自然的造化『hua』,不像秦岭南坡的红崖河『he』段,有那么多『duo』人文的积淀。
[五]
第四「si」日,去青海湖。走湟源。
我年轻时对青海湖没有梦想,不像对敦煌,有种灵魂的归宿感;但那一汪『wang』咸水,凭了湛『zhan』蓝,一直在地图上诱『you』惑我「wo」。
我视青海湖为『wei』神『shen』倒『dao』不出去『qu』的海水『shui』。
我感兴趣的是青海湖从大「da」海分离、隆起的过程与情形,其震撼一定超出了人类的想象;然后是时间,野花野草,蓝天白云;然后是牧人……曾经与大海一『yi』体,随后『hou』天各一方,高高在上,无遮无拦地绝对敞「chang」亮。至于油菜花、环湖赛和露宿,仅「jin」仅是『shi』一眨眼的「de」花「hua」边。
车过日月山「shan」的时候,我才有种出关的感觉(走出汉区「qu」,进入藏地),就像出阳「yang」关和『he』玉门关。这种感觉有人居的,也有地理的。眼前草原的苍茫以及高原的缺氧都带『dai』给我迷茫。过倒『dao』淌「tang」河『he』,我拍下「xia」一幅街景。倒『dao』淌河镇「zhen」的建立是人「ren」要『yao』在这莽荒之中确立自『zi』己统治的明『ming』证,与其说是播撒文明的『de』种子,不如说是征「zheng」服,是欲望的铺张。
我确信倒淌河的时间是与远古相连的,一株草一株草地相连,一束花一束花地相连,越过吐蕃人的背影直抵天空。
远远望见青海湖「hu」,从一线蓝到一绺蓝。与她相遇,花了我「wo」四十九年。遇见了,感觉又是茫然——旅游开发已经把青海湖做熟了。我要是提前二三十年来,或许能遇见一个干净「jing」些的野性『xing』的她。真「zhen」正干净、野性的青海湖在两『liang』千年前的「de」牧羊人身旁「pang」,那时候人还没有『you』从天地间独立出来,还是草、牛羊和白云的气息『xi』,青「qing」海湖是他们的『de』神『shen』。
我先是「shi」到了湖畔,看水边的草「cao」;之后才看的水,看的水里的鱼;再后来,才抬起头「tou」,看了湖面,看了海平线。
风吹过「guo」来,夹杂着难闻的味道。我分辨的出,不只是海腥『xing』味,也有污水『shui』的味道,就像在『zai』凤凰沱江畔『pan』闻到的。人真是全能,糟蹋了陆地『di』又糟蹋海洋,连高原上的海子『zi』也不放『fang』过。尽管如此,我还是伸手捧了一捧湖水在手里,要她浸润。
我「wo」们到达的青海湖是一个4A级旅游景区,废『fei』弃的鱼雷实验「yan」塔也是一景「jing」,湖畔的油菜花也是『shi』一景,沙岛也是一景。环湖「hu」三百多公里,我们从湖南到沙岛就走了近一个小时『shi』。汽车沿湖畔飞快行驶,蓝色的水带或远或近,一直在车「che」窗外。栅栏、油菜花、草滩和沙丘,以及「ji」低低的白云和蓝遐遐的天空,把湖水映衬「chen」得像一汪眼泪。
从『cong』油菜花到草场,再到沙丘,其广『guang』大与苍凉在午间的炎热中是要命『ming』的。
到「dao」了沙岛,我没有再看湖,全身心都倾注在沙漠中的「de」野花上。好『hao』些都是我在别处拍过的『de』野花,并不「bu」稀「xi」奇,只「zhi」因青海湖赋予了它们特别的『de』意义我才这『zhe』样在「zai」意。
[六「liu」]
去祁连「lian」的头『tou』天晚上,我想了很久的祁连。阿来去祁连刚回来,席间他只说『shuo』了一「yi」个词:壮美。如果真如阿来所「suo」言,深藏在祁连山腹地的祁连只有壮美「mei」,那么,我『wo』去「qu」了「liao」会感觉不甘。
祁连是山,又不只是山,它「ta」还是祁连山中的一个县。我想它的面貌,山是怎样的『de』,水是怎样的;听说它在「zai」祁连山「shan」的一个深腹,海拔比门源要低,我就想是怎样的一『yi』个深腹——女性的深腹,想必有森林有溪谷,有草原『yuan』有野花,有山崖有雪峰……
我们重走227国道,翻达坂山。在走完青石嘴的油菜花『hua』海后,迎「ying」头便撞见了阿来说的“壮美”——草地东缘,由东南向西北绵延的祁连『lian』山,耀眼的雪峰,以及翻腾的云团。车没有停「ting」下来,我边走边看,不时「shi」将手伸出车窗去拍照。风大,抽打在脸上让人窒息,却又感觉刺激。
车在一座雪山『shan』的正对面停下来,我下车跑进草原的深处,大口地呼吸,拿相机和手机「ji」不停地交替着拍远处从『cong』两座砾石山的垭口冒出的雪『xue』峰。我「wo」不知道那雪峰的名字,我知道它「ta」是祁连山众多雪峰中的一座,它的背后便是河西走廊。
拍过雪山又拍脚下的小花『hua』。高山蒲公英,叫不出名『ming』字的紫红黄心的菊科『ke』,叫不出名字的「de」细枝长叶多花簇的黄花「hua」,她「ta」们是精灵「ling」,孤独绝美,与『yu』我相『xiang』遇片刻,我却渴望永「yong」远。
还有那『na』些染了蓝色的羊,望『wang』了我一眼的便是『shi』缘,埋头吃草的则是花『hua』。
从青石嘴「zui」到祁连『lian』一路的草『cao』原也是壮美『mei』的,想必古『gu』人在这片草「cao」原上安居和征战也『ye』是壮美的——他们『men』喝酒吃羊肉的血喷洒着野性,开阔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心胸;他们成功『gong』于不知天高地厚,也毁灭于不知天高『gao』地厚。
国道227过了青「qing」石嘴,不走浩门河,沿祁连山西麓一路向西、向北。我因『yin』看不见浩门河而焦虑。祁连山巍峨,砾「li」石裸山与雪峰「feng」交替在「zai」右手边,如果有隧道穿过便是河西走廊。在狮子崖有白河从祁连『lian』山的岗『gang』十卡『ka』达坂流出,在「zai」皇城蒙古族乡「xiang」汇入浩门河。
从难泥达坂海拔升高,进入浩门河「he」右支流『liu』黑水『shui』河源地。黑水河汇集了「liao」祁连「lian」山『shan』西麓中段的众多「duo」脉管『guan』,其中主流「liu」也发源于岗十卡达坂,经上红沟、敖包沟和一棵树沟得『de』到发育。
草达坂的风很强劲『jin』,有飞沙走石之势,在简易厕所蹲下体验最深。
翻过草达坂,海拔开始下降,草原的水草又开始丰茂,草地上的河水『shui』也改变了『liao』流向,开始向西北流。我猜测它流入了黑河,但不敢确认。慢慢看见了『liao』人烟,牛「niu」羊、牧区的「de」帐房和施工的机器。
在峨堡镇,我们脱离了227国道,上了304省道,才「cai」感觉到现代文明在草原深处的入住。
从峨堡到阿柔,是一片天堂「tang」般的草原,河水西北『bei』流,日渐丰沛,煞风景「jing」的是修路的机器。左岸的水系尤为发达『da』,有近十『shi』条溪河从雪山汇入。阿柔「rou」乡有阿柔大寺,远远看去,寺院和名字一样美。我在晃动中拍下了阿柔大寺。阿「a」来路过,一定下车拜『bai』过了。
这片草原最早是羌人的「de」,后『hou』来是匈奴人的,再后『hou』来才是藏人和蒙古族人的。匈奴『nu』人最依赖它,跟「gen」它的感情最深,所以才有“失我祁连『lian』山,使我六畜不着息;失我焉『yan』支山,使我妇女无颜色”的悲歌流传。
从阿柔到祁连,海拔继续下降,从三千米下降到二千七百米,植被也从草地『di』变『bian』成了森林。祁连县城夹在『zai』山坳里,美丽犹若一颗『ke』翡翠——至少过去是颗翡『』翠,现在被水泥钢筋的瑕疵蒙蔽了。
我特别喜欢阿柔乡到帐房台一带草原与山地过渡带上的灌木。山「shan」收『shou』拢来,出现『xian』河谷,出现「xian」带状的森林和灌木林,河流有了河「he」的样子。海拔连续下降,河谷『gu』变得『de』葱郁,老灌『guan』木『mu』多年前被洪水「shui」冲「chong」刷过的「de」倒伏姿势最为生动。
都说去『qu』祁连是为「wei」了看卓尔山,我倒觉得是为了经『jing』历——抵达与抵达的过程,在不同的经纬度、不同的「de」海拔和不同的地理气候带。
卓尔山有雪峰,有丹霞地貌,有「you」油菜花。原「yuan」以为海拔会很高,到了才知道「dao」只有三千『qian』一百米。我们步行登上了『liao』西夏烽燧台,看「kan」够了四下的风光「guang」——真的只『zhi』能说是风光,壮美、伟大而漂亮,却没有「you」甘南迭部扎尕那那「na」种震撼灵魂的东西。由此,我武「wu」断地得『de』出结论:旅「lv」游景区「qu」是没有灵魂的。
卓尔山卓尔不「bu」群,不『bu』是高,不是险峻,而是色彩和线条。红色的砂岩和砾『li』岩,犹如血浸,植物就生『sheng』长在血浸里,或疏或密,点缀和遮『zhe』蔽着红壤。远山「shan」巍峨,雪峰耀眼,近山泛「fan」红『hong』,或独立或『huo』连绵,线条舒缓柔美,犹『you』如仙子飘洒的长发,缠绕着红崖和山丘。
卓尔山属于丹霞地貌,藏语叫“宗穆玛釉玛”,意为「wei」美丽的红润「run」皇后。王子不是她身后的『de』祁连雪山,而是她对『dui』面的神山阿咪东索(牛心山『shan』)。不过,两人『ren』却没能成亲,皇后『hou』也只是念想「xiang」中的皇『huang』后,永远只能如我们看见的彼此「ci」守望与凝视。
在出生于岷山中的我看来「lai」,壮美犹如江海,只能震『zhen』撼「han」肉体,而深入灵魂的总是涓涓细流和『he』小花小草「cao」。一阵『zhen』风也可以「yi」,一只虫子和一『yi』个眼神也可「ke」以。
卓尔山也像「xiang」是伊甸园。它的面貌、它「ta」的『de』宽度和斜度,尤其是八「ba」宝河畔「pan」的「de」台地「di」,但是『shi』它『ta』失去了伊甸园的宁静,没有甘南扎『zha』尕那那种「zhong」与世隔绝「jue」的气质。
我爱卓尔山的那些小花,还有野草。长茎白瓣的,长『chang』茎红瓣的,长茎白瓣红底的『de』,还有短茎紫瓣的……间「jian」生在上山路边的草『cao』地上,被人小视『shi』,被壮美遗弃。我卧『wo』倒在草丛里「li」看她们、嗅「xiu」她们、拍她们,我发现与我内「nei」心照「zhao」应「ying」的,恰恰是这些短暂存世的精灵,而非壮美永恒的高山。
第二天清早,我一个人去祁连的街上走「zou」了走。跟『gen』在甘南『nan』迭部一样,我由一条岔道爬上了城边的高地。这一次不是为了看县城「cheng」,而是为了看阿咪东索的月亮。
[七]
回来我们走『zou』东索路,即省道204,出乎意料地翻越了海拔『ba』4120米的大冬树山垭口。下车拍照、呼吸,害怕高原反『fan』应的「de」我有一种征服后的成『cheng』就感。
大冬树山『shan』垭口视「shi」线很美,眺望阿咪东索雪峰,又一次找到「dao」了置身阳关的「de」感觉,寂『ji』静中,好像有无声的洪流涌过,旷古的「de」时间,绵延起伏的语「yu」言……美中不足的是过「guo」往的车辆太多,停车无序,聚拢「long」的人『ren』气影响了我与雪峰的对视。
我走『zou』到『dao』哪儿都特别关『guan』注地上的『de』花草,尤其是高海拔的僻静之地,我感觉这些渺小的花草代表了「liao」大地的精「jing」神,要比漂『piao』亮的「de」风景深入直觉。
从大冬『dong』树山垭口下到草原,我真的看「kan」见了出阳关的古『gu』河道,开『kai』阔而邈远,直抵绵延『yan』不绝的山峰,只是这河道尚且是「shi」百花盛开的草原「yuan」,还不曾变成我在阳关看见的莽荒的戈壁滩『tan』。
我有一点震撼。开阔来袭,美丽与坦荡来袭。我压抑着、侧视着,不停地拍摄。我存「cun」在——经过『guo』——内里汹涌。我凝视着西北方重峦叠嶂『』的山脉,念及一个名字:德『de』令哈。
海拔『ba』下降「jiang」了,但草原也不是一马平川『chuan』,她犹如一位母亲的身体,遍布着山峦、沟壑、溪『xi』流、雪『xue』峰,各式造化的线条在阳光下闪烁。我们从「cong」涓涓小溪来到丰沛的大通河畔。河是我的至爱,草原河尤甚。看着河流的「de」弧线,看着她与山脉与草地的完美结合,我想到了呼伦贝尔的额尔古纳河,想到了若尔盖红星乡的白龙江。
从长江大队到白石崖『ya』,我们沿『yan』大通河走了『liao』一段,它是大通河的草原部分,开阔而美丽,清澈如少女,碧蓝的苍「cang」穹下面,青的草山、草坡、草滩,点缀着白色的『de』帐房。河之源,水之初,也是我们的审美之初;发源即是生「sheng」长,接纳即是包容。
哈尔盖曲也是一位少女,清澈里还透「tou」点慵懒,她在草地上短暂流淌之后直接注入了青海湖「hu」。我初见时「shi」把她当成了大通河,其实她比大通河要『yao』温驯、婀娜。
车到金「jin」银滩,远远地又看见了青海湖。车停下,我钻过铁丝网进到『dao』草原的深处看花『hua』拍花。花还「huan」是在卓尔山拍到的花,紫色的『de』兰科和白瓣红底『di』的菊科,只是长得更繁盛、开得更『geng』娇艳。
金银滩包『bao』括金滩和银滩,开黄花的是金滩,开白花的是银滩,据传这里是王洛宾的灵感发源地「di」,他的传世之『zhi』作《在那『na』遥『yao』远的地方『fang』》便创作于此。
[八]
从祁连『lian』回来的『de』晚上,我「wo」住在西宁大厦的三层,躺在床上,不经意看见了月亮。我为之一动,下『xia』床开了所有的窗户,包括「kuo」纱窗,选择「ze」了一个看月亮的最佳位置。月白,月圆,周边有几『ji』丝羽云衬托,像张素脸。月光也是素的,清澈「che」而安静,像『xiang』越过肉体发自灵「ling」魂的弱光。
德「de」令哈,躺在床『chuang』上看「kan」着窗外的月亮,我想到了我在德令哈。万幸这一夜我在西宁,我不在「zai」德令哈,我也只有戈壁,但我没有姐姐,我也两手「shou」空空,但「dan」我没有眼泪和『he』青稞「」,否则「ze」这么美,我愿意想念,我愿意流泪,我愿意「yi」在泪流满「man」面中死去。
[九]
离开青海的头天『tian』去贵德『de』。西宁往南。因为开通了「liao」拉脊山隧道,不再翻拉脊山,也『ye』便没有了海拔的『de』压力。
碧「bi」天万里,阳『yang』光裸呈,阿什贡国『guo』家地「di」质公园的丹霞地貌也裸呈,气温高起来,肌肤明显能感『gan』觉到紫外线的烙伤。景区植物很少,构不成植被『bei』。我们看见的、攀爬的丹霞地貌是「shi」远古『gu』地质『zhi』的袒露,也『ye』是远古时间的袒露。时间「jian」的雕「diao」塑,时间分「fen」派出的风雨的雕塑,虽然「ran」称不「bu」上巧夺天工,但却自自然『ran』然,没有人的机巧参「can」与进来。自然力勾画的「de」轮廓,雄壮、伟大,但却不合我个人的审美情趣,只有矮坡上的小花小草能「neng」吸引我。
贵『gui』德有“小江南”之称,只是天太蓝、地太阔、紫外线太强,坝上「shang」的草场和树木『mu』遮不住满『man』眼苍『cang』黄。
贵德河谷坦荡,河床宽阔,水流平缓,虽然四『si』周的「de」山脉多为丹霞地貌,寸「cun」草不生,但河畔却有不少湿地,绿树成荫。在农『nong』家院的李子树下纳凉、吃饭,小江南的感觉尤为明显。
我喜欢以S形「xing」流过贵德的黄河,它真是一位少女。不是萌萌的少女,是已经饱『bao』满的、接近少妇的少女,丰沛、清澈,有少许的浊流注入。
我脱了鞋「xie」涉水,水冰浸,是少女的脾性「xing」。我的视线和镜头久久地停留在对岸的丛「cong」林,我「wo」感觉流过丛林的「de」清澈的黄河水会有更多高「gao」原的野「ye」性「xing」。
看黄河的『de』人很多,最耀眼的是一位骑白牦牛『niu』的「de」女子,我看第一眼便认定她是贵德「de」黄河的化身。
黄河从玛多流下来,流经川西的唐克,千回百转,再流过玛曲和龙羊峡,才来到贵德『de』。从少女黄河『he』走『zou』过的路径,可以察觉她对藏地的依依不舍之情。也难怪『guai』她,原本「ben」就是藏族『zu』女儿,有着藏人的血脉和藏地风情,怎能一下子就习惯黄土的浑浊。
看过贵德的黄河,我有种直觉「jue」,她是少女「nv」,但未必是处女,正因为这样的际遇,她才有『you』了奔流『liu』到海不复还的「de」心胸和气度『du』,否则她便终身闭锁在龙羊峡了。从海拔三「san」千五百米『mi』的唐克,到海拔「ba」二千「qian」二百米『mi』的贵德,少女黄河经历了怎『zen』样的蒙昧与成熟?
在黄河『he』岸边,我读到刻『ke』在石碑上的吉狄马加「jia」的「de」一段「duan」话:
只有真正到『dao』了黄河源头,你才知『zhi』道并相信『xin』黄河是蓝色「se」的,同样也只有当你真正用纯『chun』洁而高尚的灵魂去追溯这条伟大河流的历史「shi」,你才会亲眼目睹这眼前的奇迹:伟大「da」的黄河母亲又回『hui』到了自己的少女时代。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转载或网友投稿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;
工作时间:
客服电话
电子邮件